王思予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健康学院)
2022年新《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1]。长期以来以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确定性思维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的要求,正在往跨学科跨专业知识、把握机会能力和领导力以及不确定性应对思维为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2]。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创新创业师资培养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培养特色鲜明、引领产业升级、推动行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础性、根本性和前瞻性工作,教学能力是有效完成教学活动的体现,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
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学校双创教育发展需要一大批优秀教师做保障。师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占主体地位,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成功,师资培养和教学水平是关键。
在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和相关研究方面,国外发达国家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国外创新创业师资和教学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统一管理,重选拔。美国创业教育最早于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展,商学院主要承担了创业教师队伍建设:1.管理机构统一商学院负责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管理,严格师资选聘;德国把具有专业实践经历作为聘任创业教育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创业教育教师来自不同的生产企业,他们在任教之前已经完成较高的学历教育、较强的学术训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3];澳大利亚的TAFE小企业家培训中,教师专兼职比为4:6,其中绝大多数教师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小企业家,他们理论和实践兼备,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办自己的公司和工厂。
二是以人为本,重培训。1982年以来,创业国际协会赞助每年一次的创业教育研讨会,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创业教育教学经验,有效提高了教师创业教育教学水平;日本的创业师资队伍培训比较灵活,围绕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进企业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4]。哈佛商学院为满足教师需求,开设创业专项理论培训项目、建立导师负责机制、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利用社会优秀人才传授创业经验等方式,推动教师培训工作。
三是拓宽视野,重交流。新加坡高校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派遣教师到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英国、日本等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方面的专门进修,参加学术人员的交换计划,高薪从世界范围内聘请很多创业教育方面的专家、教授;丹麦政府为创业教师搭建了开放式交流平台,还为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政府也高度重视创业教师的培养,通过实施“创业支柱”项目,以形成一个持续、贯通的创业教学方案[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学者最早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1988年,中国创造协会成立,胡晓风首次提出“创业教育”概念并在四川省合川县进行教育试验,中国的创业教育发展由此展开。中国早期创业教育模仿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观念及理念尚不成熟,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
一是教师自身能力水平。学者何婉亭、赵计平认为我国高职专业教师主要来自普通高等综合性大学,普遍缺乏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出构建“职业—标准—课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化发展三维三阶培养模式[6]。学者张海燕提出用同伴教育、精准培训、科研引领、项目驱动、按需保障等路径提升教师的创新创造能力、双创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创业实践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7];霍雄飞研究员从构建创业教师的胜任力模型进行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创业师资缺乏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胜任力不足[8]。
二是政策导向作用。学者刘占彦提出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用,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体系,通过实施挂职锻炼、“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举措提升应用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教学能力[9];学者罗列提出三院协同的概念,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的视角[10]。另外有学者提出,积极构建学校联合企业、政府等共同开展创业教育,培育创业教育师资。
三是实践经验积累。台湾的创业课教师必须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东南科技大学还要求教师每6年继续停薪留职去企业工作半年,服务地方经济,也提高创业课的授课质量。
国内外的研究对策和实践经验从不同角度展开,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和教学能力提升具有时代性和紧迫性。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底子薄、创新能力弱等先天不足。根据调查,国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主要有五个来源:专职创新创业教师、二级学院专业教师、其他岗位兼职教师、外聘双创教师及有创业经历的社会人士。
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师资构成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理论指导实际,仅凭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难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向上发展,需要有实战经验丰富的创业人士作为师资组成的一部分。事实上,很多创业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士并不愿意进学校授课,所以师资来源大多来源于校内教师,缺少专职导师,具有创业经历的社会师资不足,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储备或实践能力较弱,少有的外聘企业家往往又缺乏系统的教师训练,虽然实践经验丰富,却不能通过理论总结实践,教学能力有限,各类师资的短板造成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对学生有指导意义,整体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师资来源的多样性,创新创业课程一般由就业创业部门和少数创业学院承担,创新创业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呼声较高,实际并未受到重视,培训和激励方面和别的师资相比,缺乏系统性,因为政策导向,高职校中创新创业的老师一般仅专任教师参加比赛获奖能够获得职业生涯的促进,其他岗位的兼职教师比赛获奖在职称晋升等方面并没有太大优势,学校的激励措施更鲜有包含校外的各类创业师资。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师资自生学习动力不强,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不高。
创新创业活动本身决定了的师资的多面性,师资培养需要多部门联动,无论是师资筛选、培训、交流学习等等都很难由一两个部门独自完成。在高职院校内部,师资培养方面,部门联动明显不足,各部门各司其职,针对性培养很少,各种培训和激励机制普适性太强,导致缺乏真正合适的师资,教师授课基本照本宣科,又受课时所限,教学中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少之又少,教学水平难以获得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获取的理论和实战经验严重不足。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和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的经历、经验和学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平台构建、培养体系不完善,难以支撑起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国家鼓励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和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的指导教师,从实践经验上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战技能。尽管国家从2016年起,在各地各高校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基础上建设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但实际上,此类人才担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兼职教师的情况几乎为零。企业参与师资培养的动力协同弱化,企业主要基于自身获取廉价劳动力、获取优秀人才、提升社会声誉等,合作模式单一,因为校企利益出发点不同,企业参与教育的方式主要以提供学生实习机会为主,忽视对学校人力资源的输出。
优良师资储备不足,专职教师基本来自校内,经历结构单一,绝大多数缺乏实践经验,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学要求,高职院校缺乏有力的政策措施来激励有创业经验的社会人士进入高职院校任教,整体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评价激励机制动力不足,无论是各类竞赛还是职称晋升等都侧重于校内专任教师,对于其他来源的师资很少有相应的激励;从政府到学校内部的创新创业相关培训内容和针对性相对不足,教师无法获得更高层次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提升。
进入21世纪以来,根据我国战略需求,国家建设发展方向逐渐转变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任务。中国的创业教育首先要从观念出发,根植于中国社会实际发展,因地制宜,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创新创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要扎根祖国大地,厚植创新创业的中国根脉、社会根脉。
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高职院校不仅要办出高职教育的共性特色,还要办出鲜明的个性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在每所高职院校应有其特色之处,与办学特色结合,更重要的是与教师的专业特长相结合,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优势,有效避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于同质化,真正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政府和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上一要突出政策引导,鼓励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政策优惠给予创业成功者、企业家和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进入高职院校担任创新创业课的老师,激发该类师资进校任课的主动性,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结构。二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教师潜力,提升动力。不同类型的师资需要激励的内容是不同的,校内教师侧重于职位、职称的晋升,校外兼课的教师更偏向于收入方面,而各类校外创业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士更注重社会地位和自身的行业利益。师资队伍选聘上要有进有出,形成良好的流动,选拔的师资符合创新创业师资要求。三要重视氛围营造,充分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实践活动、交流活动,搭建平台,多管齐下,通过政策、资金、平台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政府应加强和企业、高校的密切合作,加快对高校创新成果的转化,给予采纳大学生创业成果的企业一定的投资、税率方面的优惠,这样,不但能够激发高校创业教育的热情,也能够推动企业转化高校创业成果的效率[11]。
校内分管创新创业部门牵头,针对性制订创新创业师资培训计划,根据师资来源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培训项目,由不同部门分管,定制培养方案。目前的师资培训多以校内培养为主,辅之以其他高校培训,缺乏企业外部培训,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弥补的一项,通过校企合作、学徒制、订单培养、社会服务等,利用职教联盟、职教集团、国际办学等,教师下企业实践、带领学生实习实践,扩充外部企业培训。对于校外教师包括社会人士的培训要注重思想意识、理论培训和教学能力的培养,补齐不同类型的教师短板。师资培养还要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教师的职业生涯追踪反馈机制,打破校内的限制和壁垒,促进各类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和教学结合,做到百花齐放,真正意义上促进教职工自身发展,学校提供充分发展空间和校内流动空间,使教师从情感上、心理上、发展上认同学校,激发创新创业教育活力。
整合社会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共建产业学院、技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校企合作、校企共育和在职研修体系,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创新创业师资职业发展。企业与高校合作追求的是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加快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摆脱当下的流于形式的教师下企业实践,精准输送人才助力企业发展,将学术资本转化为各种社会力量的内生动力,增强企业合作动力。拓宽社会参与途径,与政校行企联办校区或平台基地,建立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等,实现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12]。高职院校要发挥专业优势和技能优势,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靠得住、用得上、行得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于社会上的师资更多的要在促进双方“共赢”和对方实际获得上下功夫,促使企业主动与高职院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