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兴威,毕韶丹,李德顺,张 伟,李喆
(沈阳理工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59)
当今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新产业和新经济形式不断涌现,为满足新产业和新经济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自2017 年2 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拉开了“新工科”建设的大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1]。因此,当前中国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顶层,是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且主要途径[2]。近年来,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统计数据表明,超过70%的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有研究生的参与[3],这说明研究生已经成为创新性基础研究的主力,是未来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以,在当前“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永葆我国科技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地方非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非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双非”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病和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创新潜力的发掘,阻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亟须顺应新工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的时代潮流,探索并构建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是当前地方“双非”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的通病。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课程内容陈旧、实践性和创新性不足,学科内容覆盖面窄,理论广度和深度不足;在授课过程中以“填鸭式”授课方式为主,不重视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的锻炼。这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模式,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
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沿用了传统的方法对不同的研究生进行统一的应试教育,长期忽视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也导致多数研究生缺乏创新能力。此外,地方“双非”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年限多为2.5―3 年,研究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导致研究生不愿意在创新上投入过多精力,转而选择那些容易出成果的课题,从主观上放弃创新。
增加就业优势、回避就业、跟风成为越来越多的学生考研的原因,这导致相当一部分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差,缺乏从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的角度开展深入研究的意识,更遑论创新意识。多数研究生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后,基本丧失了对新事物、新问题的洞察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匮乏,难以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并完成创新性工作。
当前绝大多数地方“双非”高校仍以发表论文数量、申请发明专利数量、获奖数量等作为指标来量化考核研究生,并将量化考核结果与优秀毕业论文、奖学金评定等关联挂钩。这种量化考核机制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科研成果的数量,但是长此以往会导致科研成果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导致科研失信、学术不端现象。众所周知,创新是以学术积累为基础,各学科研究均须日积月累才能形成优质创新性研究成果。尤其是工科专业,需要进行多次试验,实验结果还需反复验证才能形成优质创新性成果。而现行的量化考核机制,会导致研究生片面追求数量,而忽略学术积累的重要性,错过创新的重要时机。现行的评价机制还缺乏对研究生创新过程的评价依据,更多情况下还是以论文、专利等的数量作为评价标准,无法实现对创新过程的全方位监督。现行的研究生科研评价机制还缺少对研究生创新的激励政策,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奖学金等措施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学术交流是拓展学术视野和锻炼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地方“双非”高校的研究生而言,由于地域和经费的限制,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机会寥寥无几,参与国内外专家所做学术报告的机会更是凤毛麟角。即使有机会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生们也多限于“旁听者”的角色,而不愿意与其他学者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讨论,甚至有些研究生把参加学术年会或研讨会视为一次公费旅行。
科研项目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由于地域和综合实力的差异,地方“双非”高校与“双一流”高校以及发达地区高校相比,科研项目数量较少,导致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少之又少,缺少锻炼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最终只会闭门造车、纸上谈兵。
地方“双非”高校在设置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时,应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在设计研究生课程体系时,要破除旧传统,优化学科布局,夯实学科基础,加大跨学科培养力度,增加不同学科理论、技术和方法之间碰撞的机会,激发创新火花。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在重视专业理论的同时要紧跟时代,设置一些与科技发展前沿热点相关的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热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在于其具有个性化特征[4]。因此,有必要针对研究生的个性,在培养过程中探索其个性化培养模式,激发创新意识,引导研究生思考并提出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确定研究内容并提出可行的研究方案,锻炼研究生独立从事创新性研究的能力。
“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要培养符合国家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深化制度改革,形成充满活力的研究生评价机制,扫除阻碍研究生创新的制度障碍,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动。因此,应打破过去的量化评价机制,把研究成果是否针对新问题、是否提出新观点、是否提出新方法作为衡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考核因素,特别要强调创新质量指标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并以此为依据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例如:设置研究生创新奖励基金,对研究生取得的高水平创新性成果进行奖励,以此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建立弹性学制,针对创新成果突出的学生以及创新成果不足的学生可以适当缩短和延长学制,在政策上引导研究生创新。
日本高校十分注重与企业的科研合作,构建了教—研—践一体化培养体系,多年的实践证明,高校与企业联合更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实践工程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5]。因此,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地方“双非”高校应积极与学科相关企业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科研创新平台,鼓励研究生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科学研究等工作,让学生将生产、科研、学习有机结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巩固和加深已有的理论知识,形成具备个人特色的知识体系,并在某些方面拓展新的研究方向,进行创新性研究,进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地方“双非”高校可通过设立“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科技前沿领域的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举办学术沙龙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领略百家之长的机会,鼓励研究生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此外,还可以打破传统的单一导师制,组建多学科、多领域的复合型导师团队,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团队组会,加强团队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以及研究生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的再造,在知识结构融合、再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进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并完善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科研项目资助制度,勉励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设立相关科研项目基金以支持在校研究生开展具有创新性的基础科学研究[6]。因此,针对研究生项目经验少、参与度低的问题,地方“双非”高校可基于创新实践基地或是工作站,依托于导师科研课题设立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将该环节纳入研究生评价体系。通过该环节的设置,鼓励研究生创新,将其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锻炼其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其创新热情,提升其创新能力。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工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培育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迫在眉睫的战略性任务,地方“双非”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之一,为全面提高在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从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革新研究生评价机制、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科研平台、增进学术交流、增设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等方面着手,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