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玮
(西安思源学院 旅游与融媒学院,西安 710038)
在高职院校中,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一般要学习商务谈判、网络营销、消费心理学及市场调查与分析等核心课程,还要进行实践技能学习,如商务礼仪、操作营销管理沙盘、市场调查等。通过学习这些理论与实训课程,学生能够具备对市场环境的理解、洞察、分析与预测能力,具备促销策划、品牌推广等的活动组织与协调能力,以及新媒体营销、营销渠道开发与管理等能力,从而在就业市场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快速适应工作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实现个人价值。
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低下,不懂得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继而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降低,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对口工作,大大弱化了教学效果[1-2]。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适时结合实际案例开展教学,仅仅停留在专业理论讲解上,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不明所以,吸收消化知识的能力较低,致使理论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部分高职院校在制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目标不够明确,没有搞清学校的基本定位,盲目参照普通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更具学术性,而高职院校应当更具实用性和职业性。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态度却不够坚定,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举棋不定,不知道如何处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巧之间的矛盾关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向不够明确,学习效率低下[3]。
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课程结构设置得不够合理。在大一期间,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为学生安排就业指导课,导致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认知不够,不明确自己的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不明白自己学习的理论课程的现实意义,不清楚自己应该学习哪些实践技能来解决工作问题,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理念都很模糊,学习动力下降。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安排的实践类课程与理论性课程没能实现良好的对接,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4]。
为了让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融入社会,在岗位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价值,教师在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5]。教师需要找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特色,不能盲目跟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理念和就业思路来为其设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期间内顺利完成学业,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逐渐成长为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要求的人才。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教师要注重多元化,将培养目标细分为多个层面,如将学生培养成企业营销策划执行人、公关执行人或新产品研发人员等,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
另外,教师在为学生设定培养目标时,不能抱着一劳永逸的心态,而应当对培养目标进行动态化调整。具体而言,教师应当随着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及时优化和改进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情况之间的适配性,精准的目标定位能够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应当积极与当地相关企业展开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高职院校通过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引入相关企业,能够满足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到真正的生产资料和市场资源,使其深入了解市场调研、新产品研发、品牌定位与主题推广、媒体投放与广告设计等工作的实际内容,并从中锻炼自己的实践技巧,积累社会工作经验,从而使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应用,发挥实际作用。此外,高职院校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让企业内部人员参与日常课程教学,能让学生获得更多工作经验和前沿知识,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专业理论知识,从而拓宽思维,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正式工作之后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提高工作能力[6]。
基于此,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负责人应当主动联系当地的相关企业,与企业的管理层取得联系,向其说明合作的用意和方式,同时征求其意见,对企业的内部运作情况、发展方向及业务项目等情况进行调研,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来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7]。在确定好合作企业之后,负责人就要与企业的管理层共同研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体系、实训平台、实习项目以及教材内容等,并且要始终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课程教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在企业的支持下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由学院的教师和企业的员工共同组成教师队伍,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课程实训和社会实践等,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对其学习成果进行点评,继而全面优化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就业视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应当定期开展市场营销专业学科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继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为此,教师要结合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学科竞赛设置为理论教学之外的延伸项目,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能够运用到在理论课上学习的内容,从而加强学生对财务管理、消费心理学、运筹学和国际市场营销等知识的理解。比如,为了使学生对经济法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辩论大赛,为学生设计几个市场营销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围绕不同的议题进行辩论,从而使经济法变得具象化,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能力,强化学生对经济法的理解。
为了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吸引力,教师还应当通过学科竞赛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营销的手段与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捷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够协助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因此,教师有必要定期举行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在国际水平分工取代垂直分工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企业非常看重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工作都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才能够高效完成,团队协作是基本的工作要求。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科竞赛的参与条件设置为团队报名,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8]。
为了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很多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前景、就业方向和工作内容都不甚了解,尤其是大一新生,他们对未来的就业选择和从业目标可以说是一片茫然。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在大一期间安排就业指导课,让社会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介绍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信息,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就业情况,教师也要为学生答疑解惑,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认识[9]。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一定要系统化、科学化和职业化,要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应起来,使学生既能了解就业情况,明确就业方向,又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推送学习资料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具体而言,学院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并增设学分,安排期中和期末考试,以此监督和激励学生,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日常平台登录情况、资料浏览情况及线上答题情况等设置为考核项目,作为课程考核的评价标准。此外,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依据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为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建议,从而挖掘学生在市场上的就业潜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养,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相关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会大大增强学习实践类课程的动力,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工作技巧,如商务礼仪、销售技巧和营销手段等。同时,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时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因为学生会明白实践需要理论知识作指导,所以其同样会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10]。此外,高职院校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能够使学生在就业后更容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工作热情会更加高涨,心态会更加放松,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基于此,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高职院校可以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文化报、校园广播和漂流书屋等媒介来传播市场营销领域的趣味资料,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逐渐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对市场营销领域的工作产生兴趣。另外,教师要注重传播内容的细节化和趣味化,寻找实际工作内容与学生生活理念和兴趣爱好之间的共同点。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讲述市场营销工作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能够尊重这份工作,发现工作价值,继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水平的飞速提升,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也对该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必须要为学生铺路,帮助学生在新环境下及时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基于此,高职院校必须创新和改进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打造校园文化,强化校企合作,开展学科竞赛,加强就业指导,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加深学生对实际工作的认识,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