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对群众文化发展的作用研究

2022-12-31 10:53南通市文化馆
文化产业 2022年34期
关键词:文化部门广场舞蹈

任 璐 南通市文化馆

广场舞文化的兴起与流行为群众文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场舞在文化传承与现实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广场舞形式单一、场地受限、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可通过合理调配公共资源、完善制度、加大投入等方式进行调整,从而为群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铺平道路。

随着城乡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艺术形式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与日俱增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场舞文化则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与对现代城乡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逐步成为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力。而如何化解广场舞文化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并继续推动其发展,成为未来群众文化发展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广场舞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

文化内涵

广场舞作为群众性舞蹈发展至今的最新表现形式,其起源可追溯至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舞蹈文化。当人们身着特定服饰,在部族或聚居区的空地上,为了庆祝丰收、共度节日而起舞时,广义的“广场舞”概念便已初具雏形。而在现代社会,广场舞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在劳动生产与社会生活中创作的民间艺术形式,同样传承了旧时民族舞蹈的精神内涵,并结合当下时代特点,形成了“愉悦心情、放松娱乐”的新文化内涵,体现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的内在精神。

艺术特征

1.形式多样,素材丰富

多元化的现代生活为广场舞的艺术表现形式填充了丰富的内容。1942年,随着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开展,群众对原生态舞蹈进行加工而产生的广场舞出现并逐渐流行。经历近七十年的发展,广场舞不断融入新的舞种,从秧歌到快板,从中国舞到华尔兹舞步,广场舞的文化艺术内涵在与其他舞种的融合之中不断丰盈,更具创作活力与艺术表现力。随着广场舞种类的丰富、新舞蹈元素的不断融入以及广场舞参与群体的不断扩大,广场舞表演也更具专业性。

2.带动氛围,表现力强

城市建设中广场的发展为广场艺术的兴盛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广场舞选择的场地规整开阔,舞蹈队伍也相对较大,大范围的集体性舞蹈表演更容易营造热闹的氛围。而广场舞作为一种团体性舞蹈,其表演时统一的服装与整齐的动作,以及伴奏音乐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很容易为观众带来视听上的双重感染力。同时,由于其动作难度较低、简洁大方,舞蹈专业性要求不高,且节奏活泼明快,更容易调动路人与观众的情绪,引人驻足观看甚至加入舞蹈行列。

3.多方融合,特色浓郁

广场舞的动作编排以简单易做为主旨,既能舒展肢体,又美观大方;节奏相对缓慢且鲜明,在编舞过程中不会加入专业舞种的复杂动作,而以融入地方艺术形式与民族舞蹈为主。广场舞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推动了广场舞的形式多样化发展,如山西的高台花鼓、凤秧歌等,都是广场舞与地方特色舞蹈文化交流融合的优秀作品。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民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广场舞以其舞步简洁、随性灵活、老少皆宜等特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休闲娱乐、运动健身、多元社交的需求。广场舞也以其氛围感与感染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同时,广场舞多以社区、乡村自发组织为主,参与门槛低但参与者黏性较高。人们能够在欢快的舞蹈中加强与亲朋好友的交流,这无形中拓宽了民众日常交流的途径,为群众文化的发展以及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开辟了新渠道。

有助于全民健身目标的实现

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成果固然令人欣喜,但随之出现的社会问题也不容小觑。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因工作对休闲娱乐时间的挤压,在长时间缺乏体能锻炼的同时承受着来自多方的压力,导致亚健康群体不断扩大;更大范围的人群则因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存在健康隐患。广场舞的普及与流行为全民的健康发展之路提供了新的选择。广场舞作为一种舞蹈艺术形式,是一种更为温和的锻炼方式,对于长时间缺乏运动的群体而言更易参与,也更易坚持。同时因其参与地点在户外,可以让参与者多呼吸户外空气,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另外,广场舞自身具备的社交黏性,可以让参与者在固定的地点定期接触人群,通过运动与社交释放压力,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广场舞的广泛流行,丰富了人民群众业余户外活动的选择,也为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提供了有效推力。

有助于打造和谐自主的群众文化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与交往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观念与态度也在不断转变。广场舞作为群众自发创造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服务性与开放性,同时其因能够面向大众、服务人民,并引导群众积极转变自身运动理念、生活习惯等特点,逐步成为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户外活动形式之一。而广场舞本身的自发性、自主性和多样性也与群众文化所具有的群众性、自娱性和倾向性相契合,能够增加群众间的有效沟通,提升区域间的集体凝聚力和社交黏性,使广场舞在壮大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

广场舞还具有民族化传承与多元化发展的特征,对地方及民族文化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广场舞通过对地方艺术形式或民族舞蹈的改编创作,在丰富自身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融合,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使部分地方民族文化重焕生机。广场舞内涵与形式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大大推动了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而其自身带有的乐观活跃、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也给充满压力的现代社会生活带来了有效调剂,更为我国建设和谐乡村、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有助于群众文化建设成就的检验

相较于其他形式的娱乐活动,广场舞对组织条件、活动场地、相关设备的要求较低,所需资金也相对较少。只需有关部门提供或批准一块宽阔场地,社区群众自行准备简易的音乐播放设施,就可以进行广场舞表演。相对简易的活动条件降低了群众参与这一社交活动与户外运动的门槛,更加容易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广场舞实现全民推广。而随着广场舞创作团队的不断壮大,参与群众逐渐增多,广场舞的影响范围也在迅速扩大,并逐渐引起国家文化部门的重视。随着有关部门的集中组织和有效管理,广场舞的活动内容与活动范围更加规范,其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更加深化。广场舞的发展与普及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当地群众文化水平,检验群众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标杆。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现状

缺乏编舞专业指导

广场舞起源于群众的自发创作,虽融合了当地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但在整体舞蹈结构、动作细节以及配乐选择方面还缺乏普适性与专业性。首先,由于广场舞的参与自由度高、开放性强,参与者大部分是自发加入的群众,因此在舞蹈编排与动作设计方面缺乏专业性。且很多参与群众是因好奇加入广场舞团队的,对广场舞自身艺术价值的认知存在局限,并不能长期坚持参与。其次,广场舞团队成员大多以临时性人员为主,没有固定的组织者与发起人,使得相关文化部门无法针对固定的广场舞团队制定管理方案与管理制度,也无法请专业人士对广场舞进行编排指导,从而使广场舞的专业性、规范性受到限制。

场地设施选择受限

广场舞作为群体性艺术活动,参与人数较常规自娱活动更多,因此对活动场地的面积与开阔性要求更高,同时也需要相对专业的音乐播放设施来保证舞蹈伴奏的效果与质量。而目前各地文化部门对广场舞的管理未形成体系,导致广场舞在用地选择和音乐设备选择方面与部分社会公共活动产生了矛盾。首先,乡村和城市规划用地有限,尤其是在城市,能够满足广场舞表演条件的空旷用地较少,致使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了广场舞团队成员私自占用其他公共场地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公共秩序,影响了部分群众的正常生活。其次,由于无固定的场所,目前广场舞的音乐播放设施在选择上大多偏向便捷性的设备,基本为群众自发购买音响和扩音设备,虽便于携带但易因声音过大而扰民。因此,如何通过系统管理使广场舞趋于规范化,是未来城乡文化建设与规划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形式内容趋于单一

广场舞在近现代发展中虽极大地融合了民族特色与传统文化,但由于其群众性与自发性,舞蹈形式与动作编排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舞蹈经专业指导后可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特色,而另一部分即兴产生的广场舞则存在舞种单一、不够规范等问题。如今,许多广场舞选择流行乐作为舞蹈伴奏,在配乐选择上较为单一;而广场舞的动作也因音乐的选择趋于简单随意,缺乏与其他舞种如民族舞、交谊舞等的融合,出现了缺乏美感、与传统文化艺术脱节等问题。广场舞的单一化与快餐化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本身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导致其对群众的吸引力降低,不利于群众文化的发展。

广场舞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的策略

规范管理,专业指导

广场舞对现代城乡文化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大,如何对广场舞进行规范化管理与专业性指导,是群众文化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重要问题。第一,各地的文化部门需依法管理和约束广场舞活动,针对活动的时间、地点、参与人数、音乐音量等形成全面详细的管理章程,加大力度规范整治广场舞活动。第二,文化部门应协助群众组织形成相对固定的广场舞团队,确定发起人、组织者与核心参与人员,定期统计日常参与人员。这样既可以加强群众间的社交联系,又便于文化部门统一集中管理。第三,文化部门需联系学校或舞蹈教育机构,派遣专业舞蹈老师就广场舞的创编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与指导,优化舞蹈动作和音乐选择,加强广场舞与当地民俗文化和其他舞种的融合,提升广场舞的艺术性与观赏性,从而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充分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第四,基层文化部门要加大对广场舞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社区广播、宣传栏、社区网络平台等,宣传广场舞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鼓励群众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强身健体、放松身心的广场舞队伍中来,增加广场舞在群众心中的认同感,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优化条件,加大投入

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户外活动减少的时代背景下,广场舞作为一项能够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的户外集体性活动,更加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首先,在制度方面,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保障政策,鼓励文化艺术单位及企事业单位在进行社会宣传时与广场舞团队合作,互惠互利;文化部门还可组织不同区域的广场舞团队进行集中表演或比赛,在交流互动中提升广场舞的文化影响力,使其更好地深入群众。其次,可成立广场舞文化交流艺术馆,系统整理广场舞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多样的表现形式等信息,让群众通过更加专业的途径了解广场舞,提高其普及度和群众的接受度;同时联合文化单位、图书馆等公共事业单位,建立相应的线上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在交流与融合中推动广场舞文化的专业化、全民化发展。最后,政府管理部门需要加大对广场舞活动场地与相关设施的投入力度,为广场舞活动提供合理的场地以及相应的音乐设备,并鼓励广场舞团队与企业合作,通过商业演出,拓宽广场舞宣传途径,扩大其宣传范围,发挥其文化艺术价值与对群众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交流融合,激发活力

广场舞作为一种从群众中来,又要到群众中去的民俗艺术形式,需要不断融合新的时代内容,以促进自身发展,从而推动群众文化发展建设。第一,需要适当的群体推动广场舞与地方民俗文化的融合,如各地文化部门、基层文化馆、民间艺术团体等组织,对当地民族文化、非遗文化、民俗传统和本土艺术形式进行系统深入的了解,并思考如何在兼顾广场舞大众性、随意性的同时,将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形成更加新颖独特、具有艺术价值的广场舞作品;或将广场舞与其他舞种相融合,优化舞蹈动作,提升广场舞的观赏价值,使其在丰富表现形式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从而被更多群众接受和认同。第二,广场舞团队可借助现代媒体平台与新设备,采取更加新颖的宣传方式。建立与广场舞创编、表演有关的网站,为广场舞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发展兴趣的平台;开设相关公众号,通过发布广场舞表演的视频资料,提高宣传效率,加大宣传力度;开设平台直播,通过实时交流和对舞蹈现场的讲解,更加生动地展示广场舞文化。第三,当地文化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定期组织广场舞表演活动、交流活动和广场舞团队比赛等,充分利用时间、地点、人力等条件和资源,为广场舞文化的宣传提供更多途径,在散发广场舞艺术魅力的同时,实现群众文化的同步发展。

广场舞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展碰撞的产物,既有传承历史、融合民俗的文化作用,又有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现实作用,为我国现代群众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解决广场舞文化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需要公共力量与民众个人力量相结合,既要丰富广场舞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又要吸收时代发展新成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开辟一条新的群众文化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文化部门广场舞蹈
地方群众音乐文化开展中文化部门的作用及实践研究
布鲁塞尔大广场
在广场上玩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广场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以文化部门为主导的公共图书资料系统构建策略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