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分析

2022-12-31 10:16:34吴雨桐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跨文化课程思政培育

吴雨桐,周 莹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随着思政教育的进一步革新,高校思政教育开展上,应当围绕立德树人,将思政工作同教育教学进行充分融合,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培育核心能力时,应充分结合英语课程的核心能力培育,有力保障教学价值指向,促进英语人才培育。

一、课程思政及教学革新必要性分析

(一)课程思政简介

对于课程思政而言,就是一种思政教育同别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的教育形式,课程思政主要是为了完成思政教育的职责,同时还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并健全专业课程体系,基于专业教学的过程,有机结合思政教育,以此来增强其实效性。对于课程思政而言,它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理念,它能够同专业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必要性分析

结合课程思政来分析,立德树人属于其根本任务,把思政与英语学科实行全面结合,需要老师增强个人的政治觉悟,将课程思政当作载体,尽可能体现英语这一门学科的特色,正确认知渗透课程思政的意义以及必要性,起到该门学科的育人功效。对于课程思政来讲一般指把思政教育渗入到知识以及活动中,基于对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转化,进而成为个人的内在德行,变成个人的素质或者能力。

在学校教育革新方面思政教育给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结合课程教育状况,在教学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理念。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思想教育进行中应当满足学生的特征与需要,保持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确保立德树人得到全面执行,获取更为良好的教育效果。对于英语和思政学科来讲,二者都属于必修课,前者属于语言类学科,存在一定的独特性,相比于别的学科有着不同。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了解英美文化,而该门学科的背景和学生较远,相对新颖同时有着较大的跨度[1]。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向他们显示英语学科的特征,思政学科则能够发挥较大的指导作用,融入英语学习过程,把知识和价值观进行充分融合,把培养价值观视为第一任务,促进英语教学的正常进行,确保学生在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个人的思政素养。

二、研究背景

当前,对英语课程思政进行研究时,一般为非英语专业方面。在相关的研究中,从诸多方面研究了课程思政的开展路径,如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方式革新以及强化教材构建等。一些研究还侧重于课程思政能力,在外语课程思政方面,将思政意识以及教育能力当作关键要素。另外,针对外语教学模式,一些业界人士实行了革新,给出了多种教学模式,如混合式教学,为更好开展教学提供有力参考。对于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一般从以下两种能力培育中融入育人元素,也就是阅读以及翻译能力,在强化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有效培育价值观,达到双赢的局面。另外,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讲,它存在着双向性,这样将同中华文化相联系,宣传我国价值的交际情景。通过深入探究跨文化,会强化学习人员文化自觉,加深对我国文化的记忆,使我国文化得到更高的认可,同时提高文化自豪感。因为这些特点的存在,在课程思政实施方面,该种能力培育能够成为重要的基石,将其同课程思政的结合,所开展的研究并不多。所以,此次研究针对该能力培育,尝试建立同课程思政结合的教育模式,希望在相关研究上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理论框架分析

根据相关研究,跨文化能力就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而存在的理心及判断意识。在了解基本的理论基础上,对历史及现状有一定的掌握,正确认识文化的根本特征及异同,对不一样的文化现象可以有效阐释及评价,并可以很好开展跨文化交流,对于背景不一样的人士,可以助力他们开展跨文化交流。另外在外语文化教育中,还给出了多种方法,如思辨以及探究[2]。无论是该种能力的定义,还是对教学原则的制定,对教学的开展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该种能力的培育奠定了有力的基础。根据设计学习理念,新伦敦小组给出了这样的培养模式,也就是多元读写能力,在实践以及反思过程中,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在实践活动。在这一模式中,包含着较多的成分,如讲授以及实践。具体而言,对于实景实践,通常指基于具体语境,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进行实践的系列活动。对于课堂讲授,一般指老师讲解关键概念及知识,同时向学习者提供指导。对于思辨分析来讲,通常指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帮助学习者反思以及研究所学习的知识,让学生进行实践以及感受。就转换实践这一部分而言,它侧重于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四、模式构建研究

(一)融合性知识教授

这包含多项内容的有机结合,如知识传授以及思政育人,具体而言,存在价值观引导、课堂交流等来执行。首先,在中西文化对比之下,老师给出跨文化沟通任务。通过这一项任务的开展,让学习者正确认知个人文化知识的弊端,在强化其交际能力的同时,真正调动其运用语言的积极性,针对本国文化知识,进一步引发其积极学习需要[3]。其次,老师开展开放性教学,采取多维提问模式,比如观点分析型,组织学习者进行讨论以及辩论,对于文化对比案例,开展客观的评价以及研究。通过有效的课堂讨论,得到一个正确的认知,围绕思政育人目标,充分体现诸多方面的作用,比如情感以及价值观,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可度,以在内容的层面上,针对思政育人以及跨文化教学,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最后,老师起到脚手架作用,开展封闭性教学,为学习者的交际实践,奠定有力的语言基础。讲解表意功能以及同主题有关的知识,培育学习者的多项能力,如写作以及表达能力,通过科学的逻辑以及篇章结构,充分彰显所要表达的内容。基于此,老师应当以思政育人目标为中心,依托于话语实践,在英语表达上使学习者产生正确的观念,通过英语讲好本国故事,大力宣传我国文化,进一步落实语言教学,达到多方面有机融合的目的,比如跨文化教育。

(二)跨文化实践教学

就这一环节来讲,它属于学以致用的过程。基于虚拟交际情景,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达到交际的目标。在交际任务中包含着较多的子任务,它们均涉及以下要素,也就是目标、情景、对象以及话题。在每一个子任务目标中,充分结合育人要素。此过程中,学习者以子目标为中心,通过全面比较以及反思文化,获取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对策,进一步运用所掌握的语言文化,对比认知、技能以及体验,侧重于关键议题,研究成因,同时找到处理方法。通过进行实践探究,让学习者获取跨文化感悟,深入理解所需知识,并且朝着运用转化,实践中有机结合中西文化知识,全面、客观研究以及评价文化现象,在切实提高心智能力的同时,提升对文化的认可度。基于思政育人要素,在价值观念培育上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为学习者的实践提供精神价值,调动其主动性。在跨文化认知上,当朝着行动实践时,培育学习者的责任意识,提高对文化的自信心,进一步理解中华文化。

(三)思辨及评价

这一环节是对以下两点的总结,一是知识学习,二是实践感悟,一共分成三步来执行。首先,老师按照教学以及育人目标,帮助学习者归纳通过实践从而获得的文化知识。开展思辨研究,采取课堂讨论方法,基于交际实践,帮助学习者反思个人表现,评价自身态度与体验。其次,在跨文化交际感悟方面,学习者扮演着主体的角色,对反思日志实行撰写。在这一过程中,回顾实践感悟以及行为表现,客观分析个人的内隐行为,比如价值观体验。主动反思中,学习者基于个人判断以及剖析,不断积累跨文化知识,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提高对文化的认可度,达到自我发展目标。最后,应有效利用专业主导作用,立足于教学内容还有学生的行为两方面,在其中渗透教学及品德评价。围绕跨文化学习内容,开展专业教学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应根据概念认知层面,对学生的语言知识及跨文化技能等开展评价,通过评价结果督促有关的学习活动。立足于行为表现上,对品德教育开展评价,根据体验层面,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及人文品格等开展评价,该过程不但是专业的评价过程,还是价值观引导及素质提升的品德教育过程。

(四)对外传播实践

以英语专业学生为例,在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时,他们还具有传播我国文化的使命。基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来看,把积累文化感知力及跨文化能力等变成学生的实践活动,目的是通过跨文化交流来增强我国文化传播力,进一步提升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这也是跨文化教育工作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表现,要想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还应对国家发展战略开展深层次的探索[4]。学生按照中华文化研究的主题,最大限度地调动主观能动性,利用团队协作方式,对优秀文化结晶进行深入探究,其中不但涉及物质文化符号,还应包括精神文化符号,比如,知名的建筑及艺术成果、社会价值观及先进文化等,从中筛选出优秀的文化传播内容,利用模拟文化展及文化节的方式,开展文化传播实践。对于教师而言,在这一过程中,应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进行科学引导,基于文化传播语言中渗透文化内涵,同时借助传播学及多媒体技术知识,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成效。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思考及创新思维进行引导,促使其语言及视觉等感官体验进行结合,充分彰显中华特色及中国魅力,全面推动中国文化及价值理念的传播。

五、跨文化能力构建途径

为了更好达到跨文化能力构建,可采取以下的途径,也就是构建正确认知体系执行教学目标,添加内容;根据教学原则,实施科学教学对策;完善课程考评机制;拓展第二课堂。

(一)构建正确认知体系

就这一认知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学习者通过全新的视角认识世界,在此基础上,还能拥有全新的体验能力。对此,要求教师应持续增强其教学素养,构建完善的教学理论框架,立足于跨文化能力的各个方面,对语言及文化教学的结合提供助力,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还应强化综合性培训,为学生明确科学的学习目标。基于思想层面,对应试教育进行转变,进一步增强跨文化能力。

(二)执行教学目标,添加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的制定,对跨文化能力培育目标进行确定,同时把它划分到教学大纲中。全面提取其中的思政元素,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的语言技能进行锻炼,并在其中渗透思政教育内涵,充分反映出跨文化内容。基于听力及阅读方面来看,可以认为是语言输入环节,可对学生的语言理解及技能掌握进行鼓励,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思政意义及内涵。基于口语及写作方面来看,应适当结合带有一定价值导向的情境,通过语言的运用,全面增强跨文化能力。就目前的教材来看,存在一定的单向文化输入问题,针对教材中含有的跨文化元素进行挖掘的过程中,应对教材内容加以拓展。对时事案例进行扩充,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在其中增添跨文化思政元素。将中国文化引进课堂,通过同西方文化的比较,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培育民族自信,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5]。比如,在对《第一张信用卡》进行学习时,可适当渗透“最佳支付方式”的话题,从而展开相应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对日常的支付方式进行分享,从而获得文化自信的共鸣,有效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根据教学原则,实施科学教学对策

应围绕思政工作、教书育人及学生成长规律,持续增强工作水平及能力。教师应培育学生的独立思维,将其当作根本,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基于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文化交际同传授及体验之间的结合,持续提升教学亲和感,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入脑入心。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求教师应借助启发式教学,结合各个单元中的思政及文化元素,开展差异化教学设计,熟练应用头脑风暴等方式,对学生的思考及表达进行激励,并在其中有效渗透跨文化知识。

(四)完善课程考评机制

在课程教学中,可借助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融合的方式实现。对于形成性评价而言,其中应涉及跨文化知识技能评价。以大学英语为例,在开展笔试过程中,可借助判断等形式完善跨文化知识,充分彰显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程度。基于口语测试中,可通过名人故事及成语典故等,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播。就过程评价来看,基于所有师生的参与及合作,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及互动,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整体思政素养。

(五)延伸第二课堂

打造第二课堂,延伸课程思政构建渠道。可有效利用公众号,加入同思政教育有关的内容,引进时事新闻,让学生闲暇时间进行学习及思考,丰富自己的视野,真正增强跨文化意识。可借助英语嘉年华,建立学习、表达英语的相关平台。具体而言,英语趣配音比赛过程中,对视频选材单项进行打分,在通过参加比赛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感知正向赋能[6]。演讲比赛过程中,结合彰显有关内涵的选题,例如民族情怀,使他们基于主动思考以及语言输出,提高跨文化敏感程度以及交流灵活性。

在此次研究中,针对多元读写能力模式,结合其有关的理论框架,以多个方面为切入点,比如课堂讲授以及转换实践,建立了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其中涉及了实践教学、向外传播实践等。在这一模式之下,对于跨文化能力培育,达到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完成,并且在教学模式研究方面,还可以起到较大的参考意义[7]。核心能力培育过程中,这一模式充分结合了课程思政,助于学习者正确认知外国文化,进一步理解我国文化,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培育崇高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且在道德品质培育上,也存在着较大的意义。

猜你喜欢
跨文化课程思政培育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中国火炬(2011年3期)2011-08-15 06:53:44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江淮论坛(2011年2期)2011-03-20 14: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