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现实困境与生成路径

2022-12-31 08:13黄英龙张国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6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大学生

黄英龙,张国平,崔 博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北 沧州 061000)

引言

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围绕新时代劳动价值观作出论述,面对新的社会发展要求,赋予劳动价值论新内涵。同时,展示出劳动对于社会建设及实现国家稳步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其劳动素养发展情况不但关系着个人的发展,而且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对此,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成为教育的主旋律之一,也成为当前教育事业创新发展所需要重视的课题。

一、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生成的现实困境

(一)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的问题表征

1.大学生对劳动价值观认知模糊,对劳动精神继承不足。劳动精神和价值观是每一位劳动者为获得美好生活,而在劳动活动中表现出的劳动理念和劳动态度。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下,当代青年学生所处社会环境更加优异,自身对于劳动的态度和认知发生着重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大学生存在着对劳动价值观的认知偏差,劳动态度端正度不够。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经历严苛的升学考试,其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很多大学生刻苦学习就是为了摆脱繁重的一线劳动工作,未来从事轻松且有着丰厚报酬的脑力劳动。这种现象在学生就业选择上就能体现出来,大多数毕业生更倾向于行政文员等岗位,对未来从事的行业分为不同等级,将付出更多劳动的工作视作为低级的岗位,甚至以辛勤劳动为耻,对劳动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和错误。二是错误的思想和文化对学生劳动认知造成较大的冲击。大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普遍缺少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辨别是非能力不足,在面对社会复杂的思想和文化时,不能有着清晰的认知,甚至容易受到影响出现价值观的异化。针对学生存在的这种特质,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借助网络信息传播渠道进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易造成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过分羡慕和追求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缺少踏实勤劳的劳动认知,最终造成学生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念。

2.大学生劳动行动力不足,缺少自我劳动教育。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各大产业中的传统劳动方式逐渐被智能技术所取代,人们传统的劳动观念正在受到严峻的考验。就处在复杂社会环境的大学生而言,自身劳动行为能力受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劳动教育等方面影响,各个教育主体缺少对劳动价值观培养应有的重视,造成学生劳动行动力不足。首先,在学校教育层面,由于一线繁重劳动活动数量减少,院校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也随之减少。大多学生没有参与过繁重的体力劳动,造成学生劳动行动力发展受限,自身的劳动观念也出现一定的偏差。其次,在家庭教育层面,受到升学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更多集中在学生学习上,娇生惯养的教育方式更使学生劳动行为不积极,甚至缺少基本的劳动能力,生活独立性不足,对家长依赖程度较高。部分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的主要安排大多为上网、睡觉、逛街等,不展开自我劳动教育,也不能主动参与到家庭劳动活动中,缺少对劳动的感悟和体会。最后,在社会教育层面,面对学校安排的社会公益劳动,学生在工作面前拈轻怕重,面对劳动任务挑三拣四,自身劳动责任感不足,不能在社会环境中获得劳动成就,自身的劳动能力和行动力难以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造成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缺失的深层原因

现阶段,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劳动观念认知偏差,除了因为自身的劳动意识和行为能力不足以外,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社会劳动方式和劳动观念的转变,以及高校劳动育人机制的不完善,都造成学生劳动观念的异化。

1.劳动方式物质化削弱学生劳动认同感。劳动力生产方式产生的重大变化,使得在劳动环境中的工作者需要自身承担的职责划分越来越细致,劳动形式也更加多样,除人们普遍认识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外,还产生多种多样的新型劳动方式。人们从事劳动生产活动专业性提升,使劳动者每天从事重复生产活动,自身职业眼光的狭窄,造成劳动者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认识世界和社会,对于他们劳动力和劳动观念的判断出现较大难度。在这种背景下,劳动变为一种商业产品,人们追求的物质生活变为可用金钱衡量的东西,这种劳动价值观判断的误差,以及将劳动物质化的认知,容易使学生降低劳动的工具性价值,对劳动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也随之下降。

2.高校劳动育人机制不健全,影响学生劳动观的培育。当前,很多院校没有针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发展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机制,造成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力度不足。一方面,学校没有将劳动精神塑造、劳动价值观培育、劳动观念引导作为必修课程,尚未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对学生劳动力和劳动观念的培养,还停留在口头教导上,对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念的塑造力不足。特别是劳动实践活动方面,学校根据上级的要求,引导学生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实训活动、志愿者活动等,都是利用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展开,缺少对学生劳动行动力的激发与带动。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院校缺少应有的监督和管理,使学生参与的简单劳动不能促使学生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脱离,更是降低劳动实践开展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上没有体现出劳动育人的观念。许多高校面对深化改革的机遇,没有找准自身的定位,难以发挥自身教育体系的特点和优势。大多数院校仍沉浸在强化自身办学能力上,忽视当代社会需求变化,未将劳动教育放置到更高的位置上。这就造成学生接触到的劳动教育过少,教育特色不明,以及劳动教育力度不足,导致学生参与的劳动难以帮助学生实现自身劳动观念的转变,劳动育人的成效达不到预期。

二、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路径研究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追求自我价值实现

当代大学生作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动力,只有对劳动意义有了正确的价值认识,才能树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发展目标与行为方向。因此,相关高校应以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青春奋斗事迹为指引,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为导向,加强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以逐渐强化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勇当新时代的奋进者。在具体实践中,首先,可通过积极开展习近平总书记青年修身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在精神与意志上的引导,鼓励大学生通过参与教育活动,摒弃“丧文化”,抛开懒惰、散漫的生活态度,培养青年大学生不怕吃苦、敢于奋斗的精神,使之始终以强烈持久的奋斗欲望与踏实勤劳的工作态度面对生活、学习与工作。其次,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实现主体意识觉醒下的自我劳动价值实现理性复归,为积极投身劳动行为而提供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并通过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引领学生克服懒惰,努力勤勉劳动创造人生价值。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作为人才培养的执行者与实践者,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继承中,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做到言传身教,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感受马克思劳动思想,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学会用实际行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真切感受劳动的魅力与价值。

(二)完善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奋斗的劳动价值观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培育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应积极搭建健全且完善的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体系,完善知识与保障机制,并结合本校办学特点,深入研究培养具有劳动精神新时代优秀人才的路径,在逐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奋斗的劳动价值观念。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积极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树立明确的劳动教育目标,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等三方面展开。首先,搭建规章制度体系,完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体系,明确划分劳动教育工作任务与职责,确定教学标准与实践教学比重,鼓励劳动教育工作者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蕴藏的劳动教育资源。然后,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深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次,明确劳动教育目标,积极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以培养能动手、会动手、想动手的能工巧匠为主要目标,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实训室、走到工作一线,深刻体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为其带来的价值。依据劳动教育目标完善教育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多途径培育学生劳动价值观念,从而让学生在思想上热爱劳动。此外,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实现科学评价。坚持多样化评价主体与开放式评价方式,重视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劳动积极性与主动性等,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塑造情况展开综合性评价,在保证评价结果全面性的同时,让评价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三)不断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力度,利用校园文化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

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育人资源,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作用。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劳动文化,营造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速成产生导向性、矫正等作用,为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相关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优势,多途径融入劳动价值观念,利用校园文化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以此加强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增进大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与了解,使其逐渐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态度。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可通过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利用劳模精神促进大学生劳动认同。劳模在工作与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爱岗敬业精神、职业精神与工作创新态度,非常值得大学生学习和效仿。因此,可定期邀请劳模到校园内为学生开展讲座或现场教学,向大学生讲述自己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及发展历程,以直观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并产生共鸣。同时,还可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劳动价值观宣传活动,如劳动模范宣讲、主题班会、劳动知识竞赛等,将新时代劳动精神、劳动风尚更广泛地传达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劳动氛围中深刻体会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为指导学生将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吸收内化至自己的价值体系中,还应充分利用各类自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社交网络资源等,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理论、贴近生活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内容、新时代劳模精神等思想传授给学生,增强大学生对劳动知识、劳动价值观与相关技能的认知与转化,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四)打造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教育平台,通过实践教育增强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通过实际应用将所学知识完全吸收内化,以及深化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应注重发挥实践教学育人功能,打造多样化劳动实践教育平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真正的劳动,感悟劳动成果,从而逐渐增强自身劳动价值观。在具体实践中,相关学校一方面应积极创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引导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公益劳动等实践活动,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与劳动能力,并逐渐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正确价值观念,达到预期人才培养目的。另一方面,在专业实践环节,应结合本校办学特色与专业差异情况,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鼓励学生到合作期内参与具体实践劳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与创造性,在提升其创造性劳动意识的同时,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更加符合社会人才需求。

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劳动认知偏差、劳动行动力低下等问题,结合高校劳动教育水平现状,需要全社会重视劳动价值观的宣传和弘扬。高校要承担起培养劳动者的重要使命,把握当代劳动价值的含义,建立完善的劳动育人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促使学生自觉和主动参与劳动中,实现自身劳动经验的累积,为后续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观大学生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