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茜,项 鑫
(长春中医药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卫生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须加快农村卫生服务基础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服务能力[1]。乡村医生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实施的主要执行者,他们承担着农民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网格化服务工作,在农村卫生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医生作为农村卫生服务的最基层砥柱,其能力的提升和转型过渡是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保障,对农村卫生改革实施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推进、疾病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和基本医疗制度的推进,乡村医生是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和践行者,也是提供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角色[1]。但乡村医生已经不能适应现行医疗卫生事业进程发展需要,其中队伍结构不平衡是制约乡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型的主要因素。各项研究显示,乡村医生在性别、年龄、学历、执业资质等方面均结构不均衡,年龄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经验丰富的高龄组和小于30岁的低龄组占据多数;学历层次和执业资质普遍偏低,以中专学历和注册乡村医生为主,中专学历以上人员仅占18%左右。随着医疗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低学历化知识储备乡村医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与卫生服务发展需求严重不符,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学历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学习能力强、行医经验不足的低年龄组乡村医生,应是今后学历提升教育的重点对象。
在边远贫困地区,乡村医生对缓解当地缺医少药现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以及初级卫生保健和预防保健等疾病预防工作都离不开乡村医生[2]。乡村医生是农民健康的守门人,尤其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乡村医生在排查外来人员、筛查发热患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乡村医生的医疗技术能力特别是疫情防控经验相对不足。在当今医疗知识更新迭代加快的时代,交叉学科的应用屡见不鲜,因此,要求乡村医生要不断开启医学宝库的大门,能跟得上知识的更迭和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急慢性病的诊治,对乡村医生处理问题的挑战要求越来越高,现有业务能力和诊治水平已不能适应农村居民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亟须提高乡村医生全科医生能力。
乡村医生作为乡、村一级卫生医疗机构的服务人员,在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诊治服务的同时,承担了公共卫生宣教、计划免疫、预防保健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为农村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乡村医生具有一定的医疗经验,具备一定的临床工作能力,能处理一些常见的疾病,但是普遍学历不高,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他们需要接受学历提升教育,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3]。但由于工作、时间等压力,没有办法用大块时间进行系统知识学习,存在工学矛盾的现实问题。
从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起,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鼓励乡村医生学习中医药基本知识,运用中医药技术防治疾病[3]。2020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逐步停止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招生[4]。《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显示,参加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考试需要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取消了中专学历的报名资格。因此,基层医疗行业的发展将逐步减少中专学历的村医,引进更高学历的村医去服务基层势在必行。调查显示,80%以上的乡村医生认为提高学历是必要的,大部分乡医对提升学历层次的愿望强烈。
随着医疗科技的日新月异,医学终身教育已成必然,随着广大农民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乡村医生作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执行者,有义务、有责任提高自己的施治技能和水平,现在农村地区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医疗人员相对缺乏,学历水平普遍偏低,自身医学知识匮乏,环境相对封闭,信息交流不畅,缺乏上级指导,学习机会少,导致临床实践技能水平较低下,与城市医务工作者相比,更需要提高自身素养。因此,提升乡村医生学历再教育,开展更多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支“学历层次高、文化素养好、技术水平过硬、能中能西、能防能治”的乡村骨干医生队伍是切实提高乡村医疗服务水平的基本保证[5],这既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传承,也是满足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需求。
根据乡村医生地域不同的特殊性,乡村医生具有基础知识薄弱、临床技能差、工学矛盾突出的特点,传统教育模式难以与现状相适应,因此,需紧密结合卫生改革与基层发展的实际,深化乡村医生学历提升教育改革,量身定制乡村医生学历提升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他们提供更加高效、自主的学习环境,培养高质量的基层医药卫生人才。
乡村医生都是基层卫生机构在岗人员,集中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在课程机构上,应进行优化调整,压缩课程,更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使教学内容既贴近工作实际,又能对工作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由于所处位置分散、偏僻,学历提升教育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乡村医生难以做到全脱产学习,且传统的面授课程难以适应他们的实际情况,因此,应实行以能力为本的弹性学历教育。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学成为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方便、快捷的模式和途径,网络平台的应用大大解决了工学矛盾,其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也受到了各类学员的好评。针对人文社科类课程,以慕课形式进行网上授课,通过我校专有学习平台,实现在线往复学习,新的教学形式使学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灵活学习,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1.学历层次多元化。乡村医生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或中专学历的在职从业人员可以选择专科学历就读,学制2.5年;乡村医生中已具有专科学历的执业人员可以进行专升本学历就读,学制2.5年。在全国各地已开设函授站20家,使学生既可以在校本部进行业余形式学习,也可以在全国其他函授站以函授形式进行学习。
2.课程模式的多样化。根据乡村医生实践操作水平较低的情况,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除线上学习慕课和录播课之外,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全部采用线上直播课形式,教师进行随堂授课、互动、答疑,并通过线上视频演示临床实践操作技巧,结合图片案例进行讲解。在这种课程模式下,时间受限的学员可以观看重播,学习时间更加灵活,极大地缓解了乡村医生工学矛盾的困难,提升实操能力,受到学生一致好评。
3.课程内容实用化。培训内容多为临床经验,内容应贴合实际,符合乡村医生的能力水平,且多为实用的专业知识、急救知识及如何正确用药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乡村医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现在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守人员老龄化严重,随着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凸显,应当加强对老年护理学和老年保健学的课程设置。乡村医生日常诊疗提供了内、外、妇、儿各科整合的综合性服务,还需初步处理多发病和急、难、重症及突发卫生事件,需要具备全科医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因此,要求课程内容多元化、实用性强,重点加强急救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社区医学、心理学和常见临床健康问题的处理技能内容。毕业实习采取临床进修等方式,通过选派乡村医生到省、市级医院针对性培训和医疗救助,提升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
4.学习时长强制化。以我校本、专科学历提升为例,2.5年的总课时数为1280学时,其中核心课860学时,基础课372学时,实验(含见习)48学时。短期集中学习与中长期省市医院进修学习相结合,市县一级卫生管理部门每年至少组织2次不少于2周的短期培训,按时参与培训的乡村医生当地县一级主管部门可给予相应补助,未按时按量完成培训的人员可相应降低补助金额,长短培训结合,有效提升乡村医生医学素养与实操能力。
5.实习环节灵活化。毕业实习分为集中实习和自主实习,现学院有全国各地实习基地10家,学员可选择就近自行安排二甲医院以上实习地点,也可以由学校在实习基地统一安排完成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共分20周实习科目:中医内科5周,针灸推拿科4周,西医内科(含急诊)4周,急诊3周,中医外、妇、儿科任选一科4周。
6.学习目标明确化。通过中西医结合的专业学习,一是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理论;二是熟练地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能力和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施治与临床技能;三是具有对常见急、重症的初步诊断和处理能力;四是具有参与和管理社区卫生保健工作的能力,具有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康复服务的技能;五是掌握基本的中药基础理论,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六是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运用针灸、推拿处理临床各科疾病的能力[6];七是能够顺利阅读古典医籍,比较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本专业科技文献和相关资料的阅读、翻译和初步交流的能力;八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中医药学科和现代医学学科的发展方向;九是具有自主获取知识和初步创新的能力;十是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十一是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7.课程内容多元化。针对基层乡村卫生条件,医疗费用的攀升已经成为农民沉重的经济负担,相比西药,中医药以其简便、廉价、有效且毒副作用小的优势深受农民喜爱。传承中医药文化瑰宝,加强乡村医生开具中药处方和针灸能力培训,适时提升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具有现实意义。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的优势,有效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在课程设置上,把“针灸学”“温病学”“中医学概论”“中医内科学”(含“中医急症学”)、“全科医学概论”“流行病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伤科学”“中医适宜技术”等基础课程纳入其中,通过规范学习中医药文化基础,大大提升了中医适宜技术应用能力。加强中医适宜技术知识能力培养,既能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简、便、效、廉”的优势,又能保障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同时,做好中医传承工作。通过夯实中西医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合理、规范用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乡村医生虽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但最缺乏的就是理论知识,因此,在师资上要选择责任心强、理论知识扎实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承担教学工作[3],只有充分了解乡村医生的知识水平和心态的教师进行授课,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课程内容的审核把关,并掌握慕课、微课等制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使网络授课占比达到80%以上。
针对乡村医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学分制考评机制,既要保证学员的学习质量,又要充分考虑学员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考试内容要重点突出学员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根据平时视频学习获得的基础学分、每年临床实践的学分、作业完成学分及论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学业评价机制,最终形成学员的学业成绩评价。考核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种,考试课按百分制评分,考查课根据平时测试、练习、课堂讨论、实习见习等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成绩分五级分制,即优、良、中等、及格、不及格;毕业实习考核成绩按五级分制,即优、良、中等、及格、不及格。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医疗卫生改革一直在路上的发展理念下,对在岗乡村医生学历提升教育项目的推进与吉林省中医药培训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丰富了原有经济创新转型的研究视角。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临床实践应用能力,是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医药协同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需要。分诊分级治疗,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小病小治,不用蜂拥于省城大医院,急病及治,加强县乡线上远程会诊医治,地方卫生机构每年的培训指导,都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通过提高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技能,使其迈向助理医师进程;通过构建目标多元、实效显著的乡村医生继续教育体系,以适应现代医学与振兴乡村的发展要求。
本科医学院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对乡村医生的教育培养优势明显,在教学理念、师资配置、实践场所、新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省属重点中医药本科院校,我校应当积极配合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开展各层次乡村医生的学历提升教育,不断完善教学培养方案,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职能,这既是医学院校的本职工作,也是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