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健,牛丽娇,范九伦
(西安邮电大学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1)
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的逐年扩招,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国家和高校越来越关注的话题。硕士研究生数量的增多会导致每个导师负责的研究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多,这会造成导师压力加大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为了适应研究生逐年扩招的局面,很多高等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有学者从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基于科研项目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1-3]。有学者则认为,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潜力,才能有效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4-6]。也有学者认为,团队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7,8]。
其中,研究生的团队式培养方法是众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有的学者从导师团队建设的角度出发,从导师遴选制度、导师考核标准、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讨论[9-11],认为在导师团队中,执行严格的筛选制度和考核标准,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导师团队教学水平。有的学者分析了团队管理模式的优越性,认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有组织的学术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小组研讨、汇报、统一管理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12,13]。也有学者提出,将不同职称和年龄的导师组合起来,对不同专业和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有助于硕士研究生的全面发展[14,15]。
以上研究结果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包括论文写作、实验环境、实验资源、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在内的共性问题和包括研究生的个人课题确定、论文修改、导师的针对性指导在内的个性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出一种依托科研团队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旨在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压力大、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易保障等问题。
为了适应国际国内激烈的人才竞争模式,我国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逐年扩招。与此同时,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首先,导师压力变大。在高校导师队伍中,有经验且课题充足的导师只占一部分。面对硕士研究生大量的扩招,许多研究生导师会感到压力倍增。其次,部分研究生科研动力不足。硕士研究生扩招导致筛选条件变宽松,一些学生读研的目标可能仅为了一份好工作,没有做好专心科研的准备。
以上问题可能导致的结果如下。
第一,学生不能适应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方式。本科阶段学生的学习之路大多数是被各种目标推进,但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不再通过考试成绩衡量学习结果。导师会依据科研目标给每个学生制定学习任务,学生之间的进展速度对比不明显。同时,科研创新是一个开放问题,创新水平没有明确衡量的标准。因此,有些学生会出现目标模糊、无所适从的状况。
第二,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硕士研究生的任务是研究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很多硕士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墨守成规,不敢挑战,从而使研究结果缺乏创新性。
第三,缺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主动性。许多学生缺乏人际交流合作的能力,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传统的单导师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大量扩招的情况下表现出导师数量与研究生数量不匹配的矛盾。要适应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就要增加导师的数量。若新任导师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就仓促上阵,会使培养质量不易得到保障。
在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研究生的团队联合培养模式凸显出其重要性。多导师联合培养模式既能够解决导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又有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其中,基于团队的培养模式包括导师团队和研究生团队。
1.导师团队的组建。导师是培养团队的中坚力量,导师团队的结构对研究生培养有重要影响。在组建导师团队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相关专业的组合。将几个相关专业的导师组合成一个团队,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让研究生在研究本领域的同时接触一些相关领域的知识,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第二,不同年龄段的导师组合。在高校中,各个年龄阶段的导师各有特点,刚入职的年轻教师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研究课题比较新;中青年骨干教师有指导经验,课题资源丰富;资深教授成熟稳重,有良好的指导经验等。一个结构合理的团队一般包含这三类导师,他们各自发挥优势,有助于团队整体培养水平的快速提升。第三,不同职称的导师组合。例如,将讲师、副教授、教授等不同职称的研究生导师组建成一个团队,由经验较丰富的教授做带头人,这样有助于新导师的快速成长。导师团队的构建对研究生团队式培养尤为重要,合理分配,优势互补,才能达到效果上的最优化[14,15]。
2.研究生团队的组建。研究生团队由各导师所带的研究生组成,研究生是团队培养的主体。为了能够得到较好的指导,研究生的课题方向跟导师的课题方向应该尽量保持一致。鼓励研究领域不同却又相关的研究生组成一个团体,平时通过开展小组汇报等活动,相互了解各自领域的知识,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
3.设置考核标准。设置合理有效的考核标准对团队内的研究生成员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包括论文写作、发表专利、参加学术会议及其他研究成果展示方式。若通过考核,说明该研究生已经达标;若没有通过考核,要对该研究生进行导师重点帮扶、研究生之间相互帮扶等。对于在研究生教育规定时间内不能达到要求的研究生,实行延迟毕业或者淘汰强制措施。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无论从导师的角度还是研究生的角度,都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分为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其中共性问题是指研究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论文写作、实验资源共享、资料共享等。对于这类问题,可以通过在团队内开展统一的知识讲座、汇报及对实验资源进行统一归化等方式解决。个性问题是指每个研究生面临的问题,例如个人的课题指导、个人创新点想法的讨论、论文的修改等。这类问题没办法统一解决,需要研究生导师一对一进行辅导。
1.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会存在许多共性问题,这类问题可以集中统一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验环境的配置问题。就工科研究生而言,实验设备、软硬件器材是科研中必不可少的。通常研究生的实验设备由导师提供,但导师可能存在设备不齐全、数量不够等问题。在团队培养模式中,可以将每个导师的设备资源整合起来,统一规划,以最大限度满足每个研究生的科研需求。
第二,科研资料的获取问题。在导师自愿的前提下,将团队导师所拥有的资源、资料进行共享,以节省研究生科研过程中查找资料的时间成本。
第三,论文写作方法问题。论文写作是每个研究生必备的能力。初入科研的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写作方面大多会存在困惑,在团队内以讲座的方式对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进行统一讲解。
第四,科研方法问题。由于每个研究方向的科研方法具有共性,因此可以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方法培训,帮助研究生快速开展课题研究并获得科研成果。
第五,学校研究生政策的宣传问题。团队导师应该向研究生仔细传达毕业条件相关要求,以及提示其达到毕业条件的路径,促使研究生保持应有的紧迫感。以上问题属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可以通过团队的统一讲解统一解决。
以上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及解决办法。
2.个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有许多针对研究生个人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个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课题指导。每个研究生的具体研究课题各不相同,导师应该根据研究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指导。
第二,创新思想讨论。当研究生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有创新思想时,需要及时跟导师进行交流。由于导师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科研经验,可以帮助研究生判断该创新点是否存在问题。一般创新点出现的问题包括三种:(1)该领域内其他学者已经提出过类似的想法,创新性不足;(2)该创新思想理论上不可行,与基本原理相违背;(3)该创新思想的实验复杂度太高,时间或设备条件不足。经过师生讨论,对创新思想进行修改补充后,再进行算法实现,能避免学生在问题创新思想上浪费人力物力。
第三,论文修改。研究生论文在投稿之前要面临多次修改,针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导师应该给出修改意见。
以上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个性问题及解决办法。
以我校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为试点对象,对本文提出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将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等两个专业的数字图像处理相关导师组成团队。其中导师团队共5人,涵盖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称,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1人、30—45岁2人、45岁以上2人。其中研究生共19人,分别为团队导师所带研究生。通过团队式培养,研究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学生科研积极性明显提高,科研成果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所提升。团队研究生共有16人达到毕业要求,其中3人在第一次考核中没有通过,经过帮扶后也达到了毕业要求。团队共发表专利7篇,其中5篇授权、2篇进入实审;团队共发表SCI一区论文4篇、SCI二区论文6篇、SCI四区论文7篇、其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篇。
基于以上成果,说明本文提出的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目前我校正积极推广该研究生团队式培养模式。
本文提出一种依托科研团队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合理构建导师和研究生团队,促使团队内研究生之间、导师之间、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优势互补,以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依托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可以为扩招形式下各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