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哲学视域下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与西方传统体育思想的会通

2022-12-31 08:26苑文静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练习者体育项目身心

苑文静

随着身体哲学的发展,身体的主体性在认知理论、伦理学等领域的哲学问题研究过程中逐渐得以确立。这其中的哲学基本问题研究体现出了关注身心一体性的特点。体育运动的载体之一是人体,有些体育项目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身体文化。这种身体文化中蕴含着哲学、美学、医学等原理。从身体哲学角度对中西方传统体育中的身体进行概念的比较、区分、关联与融合分析,有助于找到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传统体育的差异和理论会通之处。

从中西方哲学史来看,显而易见的是,中国人与西方国家的人在身体观上的逻辑起点并不相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身体观是主张身心为一体的,中国现代汉语中的“仁”字在古代的字形是“”[1]。这个字就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身心合一的身体观。而西方哲学史中的身体观是以身心分离作为主要观点的,但是西方哲学史中的身体观至今并非没有变化。进入20世纪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有所发展,至尼采提出一切从身体出发、以身体为准绳的观点后,人的身体才成为哲学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叔本华、萨特、海德格尔、胡塞尔、梅洛·庞蒂等也都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的身体本身。

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与西方传统体育思想中的身体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身体与心理、身体与道德、身体与精神的关系中。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中的身体观主张身心合一,基于这种身体观形成了身体与心理为一体的认识论、身体与道德为一体的道德观念以及追求身体与精神合一的内在超越性。与之相反的是,西方传统体育思想中的身体观主张身心分离,基于这种身体观产生了行为主义认识论,并无比推崇人的精神对外在的身体的超越。因此,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与西方传统体育思想在身体认知、道德观念、价值追求等方面有很大差异。这也是两者在运动项目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2]。例如:有些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注重从整体锻炼身体,强调身心和谐发展,而有些西方传统体育项目则侧重对运动员身体进行局部训练[3]。

20世纪末以降,一些西方国家的学者试图超越笛卡尔以心理控制身体的理论局限。由此,从身体哲学层面使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与西方体育思想会通具有了可能性。目前,已有学者对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中的身体素养观与西方现代体育思想中的身体素养观进行了比较,并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中的身心为一体、身体与心理具有整体性的思想不仅独具特色,而且也能与西方现代体育思想中的身体素养观相会通[4]。一些西方传统体育项目也确实在实践与思想层面发生了变化,逐渐出现了东方化的转向。例如:一些西方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初期也在身体—心理—精神层面追求一致[5],因此,尽管中国传统体育思想和西方传统体育思想中的身体观迥然不同,但是并不代表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传统体育具有水火不融的差异,而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有互补与会通的可能性。中国传统体育具有身体与心理为一体的特点、身体与道德合一性、身体与精神合一性。随着时代变迁,有些西方国家的人也逐渐认识到了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中的身体观蕴含的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并且在西方传统体育思想与身体实践的转向中吸收了一部分中国传统体育思想。

1 中国传统体育的身体与心理合一性同身心学理论的思想贯通

在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中,对身体与心理关系的认识与西方传统体育思想中的认识不同。这就使得两者在身体认知层面形成了不同的观点。西方传统体育思想中的身心分离观容易导致运动员在训练中机械地对待身体。而中国传统体育思想将身体作为认知的主体,强调身体与心理为一体。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传统体育思想中逐渐形成了身心学学说,并与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中的身体与心理为一体的思想相会通。

1.1 中国传统体育具有身体与心理合一性

有些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基于身体与心理为一体的思想能使练习者通过肢体活动放松身体,并且能提高练习者对自身身体的控制力。例如:在练习太极拳时,有些圆弧型的身体动作要求练习者在练习时排除心中杂念、放松身体,并且“在身体控制方面,要沉跨、立身中正”[6],以脊椎为中心轴发力,通过动作的变换,达到身体与心理合一的境界,因此,力量在太极拳中是隐而不现的,但是如果用力便能产生极大的力量。此外,还有一些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能使练习者在习得技术动作的同时达到心理健康。在《行气玉佩铭》《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中都有关于使用导引术等传统体育项目治疗疾病的记载。从这些文献可知,健身气功中的导引术就是通过有规律地调节呼吸以调节心理,进而对身体产生调理作用,以达到防病养生的目的。而太极拳也将呼吸作为练习者自身与外在客观世界相联系的一种方式,练习者通过呼吸训练不仅能将注意力集中到自身身体的内部,避免产生身体与心理分开的疏离感,而且能意识到自身身体除了是与外在客观世界相连接的一个“外体”,同时还是承载人的精神的一个“内体”。因此,在练习太极拳时,练习者要通过调节呼吸将注意力集中于内心体验,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感受气息从鼻腔吸入与呼出,时间久之,就能学会用意识控制身体。太极拳是以用意念不用力量的呼吸方式调节训练大脑,不断地使人集中注意力、摈除杂念。正如瓦雷拉所言的正念(觉知)训练能使人的心智完全在表象世界中在场[7]。而太极拳中的呼吸训练不仅能使练习者专注于当下、增强身体机能,还能改善练习者的情绪、减轻练习者的心理压力。总之,中国传统体育对身体感知和心理状态的调节具有一体性的特点。

1.2 身心学理论

在西方传统体育思想中,与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中的身体与心理为一体的思想相同的是身心学理论。身心学理论源于美国一位学者在19世纪中末期提出的“新体操”,目的是促进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律动性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的适当发展[8]。随着人类对人体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在解决身体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身体技巧与身体疗法。例如: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亚历山大技巧。该技巧的始创人——亚历山大在治疗身体疾病的过程中发现了反思自身身体的重要作用,并且探索形成了使身体行为与意识相一致的技巧。该技巧能使人学会如何在特定情境中选择恰当的反应方式,诸如如何运动、如何静止、如何呼吸、如何专注[9]7。进入20世纪之后,梅洛·庞蒂、海德格尔等提出的哲学理论为身心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汤姆斯·汉纳于1976年在总结前人身体技巧的基础上提出了身心学学说,认为身体不是机械的、麻木的、意识层面的,而是与心理为一体的[10],并且还认为身体并非是被物化的身体,而是可以通过特定的训练与意识相联结的、能动的身体[11]。此后,理查德·舒斯特曼进一步深入阐释了身心学的思想,认为身体不只是一个物质性的肉体[9]11,而且是具有灵敏性和能表达情感的[9]11。以上学者提出的身心学学说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并逐渐将意识具身化[12],而且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应用。例如:菲登奎斯训练法就是利用呼吸、身体姿势、想象力、空间关系等因素增强身体的灵敏性,这一训练法既能增加身体活动,又能使身体得到休息,而人在休息的过程中能获得新的身体体验与新的身体认知。有的运动员经过菲登奎斯训练后能感受到身体内在的变化,并能在身体知觉力的引导下矫正身体行为[13]。身心学理论主张的身体练习方式能转变练习者的自我身体观、提高练习者的身体觉察能力以及促进形成良好的身体姿势与动作[8]。此外,有学者基于身心学理论提出了“身心适能”[14]的观点,即人在运动时能增强对自身身体的觉察能力[14]。

从上述的身心学学说而言,一方面,西方传统体育的练习者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学习诸如太极拳等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寻找身心合一的体验。例如:舞者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使身体动作慢下来,提高正确分配身体力量、调整身体重心以及体验内心感受的能力。崔莎·布朗、杜丽斯·哈弗瑞等认为舞者不要刻意做身体动作和修饰面部表情,而是要在舞动的过程中用意念而不用力量使身体动作与面部表情随着身体位置的变化自然而然地形成。另一方面,在身心学理论视域下,西方传统体育越来越注重人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与心理得到协调发展。在当代,尽管有的人热衷于锻炼身体,但是有些体育项目忽视了使人从心理层面感受身体动作及控制身体[14]。在19世纪末,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对体操运动进行改革,以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和谐发展[15]22。加兰·奎恩从身心适能的角度提出了“发展性体操运动”的概念,并且形成了一门强调身体动作与心理协调发展的体操运动课程[16],是主张身心为一体的。因此,与传统的竞技性体操运动不同的是,发展性体操运动不以量化的数据作为评价体操技术动作的标准,而是根据练习者的身体与心理的协调程度制定标准,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练习者身心协调发展。

由上可见,身心学的主旨在于使人通过学习身体技巧正确地控制身体,同时也调节心理状态,最终达到身体与心理协调发展。因此,身心学理论为解决西方传统体育思想中的机械论问题提供了一条思考进路,无疑有利于西方传统体育思想与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会通。

2 中国传统体育的身体与道德合一性同身体美学的理论融合

从身体哲学的角度而言,中西方传统体育思想中关于身体与道德的关系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传统体育思想中,有一种认为身体与道德分离的思想,主张发展唯一性胜利的体育运动,练习者之间体现为剑拔弩张的竞争关系。与之相反的是,在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中,有一种认为身体与道德合一的思想,主张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体育运动,大部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注重促进练习者形成健康的体魄,更注重促进练习者形成健全的人格。20世纪后出现的身体美学理论逐渐成为西方传统体育思想的新转向,有些西方学者从身体运动实践层面探讨了身体与道德的关系,其中就融汇了中国传统体育的身体与道德合一性思想。

2.1 中国传统体育具有身体与道德合一性

从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中的身体观而言,身体不仅具有认识论层面的意义,也具有伦理学层面的意义。从道家思想而言,修身养性并不是与有形的身体相割裂的,而是通过身体实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身体行为与道德规范相一致。例如,在《养生论》中,嵇康认为,人的品德依存于身体[17]。在《太极拳法阐宗》中,王新午认为:“太极拳之效能,足以使吾人之身体日趋于野蛮,精神日进于文明”[18]。儒家思想中有这样一种观点:礼节能规训身体行为,使身体由内向外地体现出合目的性的、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使身体与道德相合一。在中国古代的传统体育项目中,作为“体育六艺”之一的射箭不仅是先秦两汉时期的一种运动技能,而且也具有品德教育和礼仪教育的功能,而使射箭运动与道德修养产生关联的就是射礼。例如,《礼记·射义》中记载:“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19]。可见,中国古代练习射箭的人通过射礼规训身体行为,辅以提高道德修养。而射箭者要想取得比赛的胜利[20],就要以正确的身体姿势达到射礼要求,使身体行为与道德规范相统一。再例如:投壶也是一种通过投壶礼仪培养谦逊、正直等道德品质的运动项目。通过比赛礼仪规则可以观察参与者的德行,《大戴礼记·朝事》就有相关记载:“与之大射,以考其习礼乐而观其德行”[21],可见,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德育功能的一个理论依据。

2.2 身体美学思想的形成与理论

当今的西方身体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中的身体与道德合一性思想具有同质性。西方实用主义学派很早就开始关注身体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进入20世纪之后,有西方学者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15]26的基础上又引入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15]27并提出,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15]27。杜威等认为身体行为能影响人的主观道德感。这一观点使体育与人的道德品质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舒斯特曼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提出了身体美学理论,认为良好的道德不是通过纯粹的理论分析建构而成的,而是通过身体的实践形成的,身体美学恰恰能填补身体实践中的理论空白[22]356。舒斯特曼提出的身体美学理论是指以指导改善人的身体行为[22]354,并且将塑造身体的操作技术分为局部训练和整体训练,局部训练是指以抽脂等技术改造身体,整体训练是指以太极拳等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锻炼身体。舒斯特曼认为那些注重身体外在塑形的技术是将身体仅视为一种外在的、客观的对象物,属于身体美学理论范畴的身体运动是非对抗性的,是如同太极拳一样的能改变人的身体行为、增强人的意志品质、培养品德的身体运动。例如,Allen认为:武术是具有对抗性特征的身体运动,并不是邪恶暴力的。武术是具有道德规范性、哲理性、优雅示范性、表演性、传统性以及运动风险具有可控性的[23]体育项目。武术练习者在技击对抗中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还能培养武德。

身体美学思想主张的体育运动在认识论与伦理学方面的益处,以及在培养意志品质、体育品格等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程度超越了那些等同于典型的享乐主义思想主张的体育运动的价值[9]68。太极拳、亚历山大技巧、费尔登克拉斯身体治疗方法都属于舒斯特曼主张的身体实践方法。这些身体运动方法都体现了身体运动实践的伦理学意涵,即通过矫正不良身体姿势、改善不良身体行为并形成行为规范,最终使身体行为与道德规范相统一。例如:古希腊人常常从身体与道德的知行合一中发现优秀的道德品质[24]。再例如: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同样强调优秀的道德品质要身体力行才能形成[25]。

身体美学思想将身体实践与人的道德规范相联结,肯定了身体具有的伦理道德意涵,突破了西方传统体育思想中的身体与道德分离论的局限性。近年来,很多学者倡导将美学理论、哲学理论融入体育人文社会学,以丰富和发展体育理论[26],因此,研究身体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体育思想的会通不仅能促进中外不同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能为当代体育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3 中国传统体育的身体与精神一体性同游戏论的思想融合

在中西方哲学理论中,对超越性精神的价值认知是不同的,主要体现为西方传统体育追求的是外在超越性,而中国传统体育追求的是内在超越性。由此,在西方传统体育思想中,身体与精神是分裂的,故而西方传统体育常常体现出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精神追求,这就使身体运动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生异化,体育活动对人类的生存而言就不再是游戏,而是通过竞技决定胜负的工具。不同于西方身体哲学中的身体与精神分离的思想,中国古代就已出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的身体哲学理论中有主张追求形(身)神一体的内在超越性的思想。基于此,中国传统体育逐渐形成了道法自然、协调身心、修身养性的特点。而当代一些研究西方体育哲学的学者逐渐转向从游戏论探究体育运动的自由性和内在精神超越性,并与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中的身体与精神合一性思想相会通。

3.1 中国传统体育具有身体与精神合一性

中国传统体育哲学理论中有主张精神的内在超越性的思想,牟宗三对内在超越性的解释是“天道贯注于人身之时,又内在于人而为人的性,这时天道又是内在的”[27]。据此可以说,精神一方面具有内在超越性,另一方面又存在于身体中。这就消解了人与客观世界的主客体分离性。中国的身体哲学就具有追求身体与精神合一的内在超越性特征[28]。从这个角度而言,身体对于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练习者来说不是被动调控的机器,而是生命的存在,是通过练习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实现精神培育的载体。

首先,不同于练习西方传统体育项目时追求体现形体健美、力量、速度等超越身体外在客观性的精神,在练习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过程中追求身心兼修、道法自然、“技道合一”的内在主观世界的精神体验。例如: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中就有“以形传神”“意发神传”的观点。在中国传统体育中,道理与技术是相互影响的,练习者通过身体体悟功夫从而达到认知道理,不仅可以通过肢体表现体育运动的无限性,也能体验到体育运动可以培养的精神,由此,“形”与“神”便可融合,体现为沉浸于体育活动中享受运动乐趣[29]。

其次,西方传统体育思想中的身体与精神分离的思想倡导的是外在客观的体魄强健以及比赛的竞技性,中国传统体育则是追求体悟运动技术以及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体育运动,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逐渐与外在客观世界相融合,从而实现内在主观世界的精神超越,促进人的完整性发展。在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中也有认为适当的运动能促进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使身体更健康的观点。例如:练习形意拳不仅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长期练习还会使身体外形发生变化。而且大部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练习者追求的不是受比赛规则约束、挑战极限的身体运动,而是追求诸如导引术、太极拳等修身养性的身体运动。正是基于此,无论对于老年人,还是对于青年人,太极拳都可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有些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能够活到老、练到老的终身体育。

3.2 西方传统体育思想研究逐渐转向游戏理论

西方哲学中有主张追求精神的外在超越性的思想,这里的精神具有“超验”的特质。超验是指超出身体经验的一切可能性[30]。因此,西方传统体育往往也是追求超越人的身体经验的精神。从西方竞技体育而言,不论是古希腊时期的竞技运动(例如:角力、赛跑),还是古罗马时期的军事体育,再或是中世纪的骑士体育(例如:马球、划船、滑冰、滑雪等),以至倡导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都体现了对超越身体外在客观性的精神追求。

首先,有些西方学者转向从游戏理论视角探讨体育运动中的身体体验。在西方传统体育思想中,有主张将人体视为客体并不断地进行训练与研究的观点。某些西方传统体育项目经过各种规则的量化后,其中有些纯粹的游戏特征[31]254便消失了。但是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为,不能仅从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视角阐释体育运动,还要从身体体验的角度对体育运动进行阐述,从游戏的视角探究体育运动的本质。有些西方学者从游戏论认识体育运动,认为人通过体育游戏能实现自身的自由性。例如:胡伊青加认为世界上的体育都具有游戏的特征[31]213,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者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规则是游戏者自愿接受的,并且有绝对的约束力。人在游戏时会伴有紧张而又愉快的情感[31]9,这一观点说明人在游戏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精神的愉悦,而体育与游戏对人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体育也能使人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席勒认为,体育运动能使人体验到游戏的冲动感,只有人的物质客体性冲动与精神主体性冲动相一致,才能使人感受到自身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32]87,可见,席勒提出的游戏冲动是既内在于人的经验又超越于人的经验,是人在游戏中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身体行为与精神追求相统一的思想依据。

其次,还有一些西方学者转向以游戏理论探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存在意义。从身体哲学的角度而言,人的客观存在性不能脱离人体,也就是说,探讨体育运动中的人的存在性时,不能将人的身体视为一种外在的、完全客体化的对象,而要将人视为有生命和有情感的人,而不是对象化了的物质。由于大部分西方传统体育项目追求身体外在超越性,并不断挑战人体运动能力极限,例如:有的运动项目忽视身体整体性发展、有的运动项目要超负荷训练,因此,有些西方学者转向以游戏理论探讨体育运动对人的整体性发展的意义以及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存在性。

在很多哲学家看来,尽管各类游戏的特征难以进行简单概括,但是仍然具有一些共性。例如:伯尔纳德·舒兹认为,游戏就是人类最为理想的存在方式[33];詹姆斯·卡斯将游戏分为有限的游戏和无限的游戏,认为前者以取胜为目的,而后者以继续游戏为目的[34]。席勒认为“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才游戏;只有当人在游戏时才是完整的人”[32]90。由此可见,游戏理论是承认人的生命存在性的。据此,人就不再仅仅追求以身体外在超越性的标准约束身体,而是以生命的存在性为前提追求在体育运动中精神的内在超越性,从而实现精神与身体的共在[35]。

综上可见,西方学者转向从游戏理论探讨体育运动的本质,实际上是“去”体育竞赛的功利性,凸显体育运动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西方学者认为人在这类体育游戏中能实现身体与精神合一的观点,与中国传统体育追求身体与精神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

4 结束语

身体不仅是身体哲学研究的起点和核心问题,也是中西方传统体育思想会通需要研究和重新思考的主要问题。对体育运动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身体运动功能和身体运动规律的探究,还应从体育运动与人的整个生命期相关联的维度进行省思。中西方传统体育思想虽然有差异,但是也有相同之处。从身体哲学的角度分析与比较中西方传统体育思想,不仅能找到2个思想理论体系在认知方式、实践层面存在的差异,而且也能从中找到中西方传统体育融合的方向。中西方传统体育思想的会通既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会通,也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融合。在这一融合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体育在当前中国体育实践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要涵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也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功能的挖掘与肯认。这对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练习者体育项目身心
小学生初学跳长绳小妙招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成语魔方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健美操训练中舞蹈意识的培养方法探析①
给身心降个温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身心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