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万晓冉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国内外城市招贤纳士的新名片。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的体现,也是培育儿童、创造未来的有力支撑。
日前,住建部发布《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导则指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应在城市、街区、社区三个层级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内容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空间、公园绿地的适儿化改造和校外活动场所、游憩设施建设。
儿童是家庭和城市的希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城市应该怎样对儿童“友好”?“儿童友好城市”究竟该如何建呢?
儿童友好,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应性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上世纪末开始,这一命题开始在国际上受到关注。
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于第二次人类居住会议上正式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倡议”,意在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创建安全、包容、充分响应儿童需求的城市和社区。
我国于1990年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并于2006年开始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推广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根据最新的“七普”数据,我国0至17周岁儿童目前约有2.98亿人,为了给儿童成长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2021年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23部门公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在100个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建设。2021年3月,“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正式写进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
按照规划,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到2035年,预计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超过50%,100个左右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推动儿童友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标识。
但在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对于儿童这个本应优先发展的人群,还存在政策不包容、服务不匹配、保障不到位、空间不充足、环境不安全等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城市儿童和城市居民家庭的生活,而且影响到城市整体的品质。
在全国正式推开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前,不少城市已经主动“抢跑”。
深圳2015年率先提出建设中国首个儿童友好型城市目标,并成立了建设专项工作小组和项目办公室,此后,深圳市委12次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列入全会报告及落实先行示范区意见,深圳市政府连续3年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相关工作纳入重点工作、民生实事安排。
早在2015年5月,长沙就将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纳入《长沙2050城市远景发展战略计划》,2017年,长沙再度制定了《长沙市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2021年,早已积极推动儿童友好社区工作的成都明确提出,2025年实现儿童友好社区全覆盖,建成“儿童友好型城市”。此外,广州制定了规划导则,上海公布首批上海市儿童友好社区示范点,武汉则启动编制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
目前,多地更是纷纷出台政策,在顶层规划上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保驾护航。
日前,宁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聚焦构建“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发展环境友好、家庭生育友好、儿童产业友好”七大可持续发展的友好体系,制定《2022年宁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16大试点单元》,全域推进宁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重庆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印发,这也是重庆出台的首个专门针对儿童友好城市的文件。重庆将从顶层规划上积极推行儿童视角,更好地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整个城市规划建设中。《方案》从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发展环境友好等五方面提出29项具体落实政策举措,并做好部门责任分工。
由此可见,创建儿童友好城市的蓝图即将全面铺开。但是,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城市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都处于探索阶段,国际国内都缺乏关于如何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统一标准和具体指引,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什么是“儿童友好”的理解和政策实践侧重点并不相同。如何将国际理念与本土现实融合,如何构建全国层面和地方层面理论与经验的良性互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之路是决定能否真正实现儿童友好的关键所在。
“对儿童友好,就是对未来友好。”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牵涉社会多个层面,迫切需要社会各界提升认识,达成共识。
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需要关注的远不只是城市设计的“儿童友好”,更重要的是每一位成年人都能够俯下身子,小到家里的决定,大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事关儿童的问题,要从为儿童决策到让儿童决策转变,真正尊重“城市小主人”的意见。
举例来说,一个社区进行微空间的改造,可以邀请孩子来参与设计,表达需求,并不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儿童的空间应该色彩鲜艳,“放丑丑的卡通形象”。只有实现社区的适儿化改造,才能从居民的家庭生活端保障儿童接触自然、参与游戏的权益,才能实现“为儿童而设计”。
《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儿童友好城市需要具备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发展环境友好等“五大友好”。通过特色空间的打造,可以为留住童心提供一方天地。但创建“儿童友好城市”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相关考核指标也涉及政策支持、服务均衡、权益助力、空间设施保障等方方面面。
以宁波为例,通过建立宁波万象城,围绕商圈增能和儿童参与的实际需求,推行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服务模式,根据排摸需求,举办“项目超市”,推进儿童友好资源的集约化配置。一方面,辖区商圈对商场内部的婴童服务类企业细化梳理;另一方面,对周边的儿童医院、酷乐潮玩等大型行业企业进行挖掘聚合,建立“一点万象”儿童友好商企联盟,并与书店、儿童馆等商家签订儿童友好共建协议。与此同时,加大基础友好空间的建设。就是典型的软环境与硬实力双管齐下的真实写照。
总而言之,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托育、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身安全、福利保障、交通出行、城市空间、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形成一套以地方政府牵头,多元主体共同建设参与的治理体系对于应对高密度城市导致的儿童成长问题很有必要。除政府部门外,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媒体等也应在其中发挥相应作用,提升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全面性和积极性,提升儿童友好城市的监督保障力度,以确保儿童友好城市以儿童为中心开展。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需要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积极践行“儿童友好理念”,畅通儿童优先机制,完善儿童政策体系、优化儿童公共服务、加强儿童权利保障、拓展儿童成长空间、改善儿童发展环境,共同为打造一个充满活力、有韧性、更安全、有温度、有人情味儿的品质城市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