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探索
——以海南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为例

2022-12-31 08:01博,陈静,马旭,曾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三月三传统节日苗族

孙 博,陈 静,马 旭,曾 丽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 届大会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公约》(下称《公约》)。该《公约》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该《公约》作为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里程碑,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指明了全球非物质文化事业的发展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加紧了步伐,党和政府对于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风俗、艺术等给予了高度重视,许多因战乱而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如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区、中央民族歌舞团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文化建设受到重视,国家相继出台了若干法规政策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在2005年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共4 级的保护体系,并在2006年批准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新阶段。在此期间,相关个人、社会团体以及高等院校都为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做出了不懈努力。海南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其民族传统文化以特点突出、文化形式多样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和应用价值。深度挖掘海南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民族风俗的文化内涵和特殊性,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 传承机制与开发体系,能够更好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历史进程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发生巨变的情况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开始呈现出加速消失的状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与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更加的脆弱,对其进行保护也显得迫切。20世纪初期,我国民俗学学者开展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6年6月是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里程碑,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需求

海南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是黎族、苗族同胞们祭祀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歌颂爱情、庆贺丰收的吉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历年的积累、沉淀和创新,在海南省内乃至于全国范围内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时候,四面八方汇集一起的人们会穿着节日的服装,佩戴节日的饰品,携带米酒、竹筒饭汇聚起来对祖先进行祭拜,同时好友之间相互对歌跳舞等庆祝节日的到来。1984年,广东省就已经将“三月三”明确成为黎族的民族传统节日,并且规定在节日到来之时放假两天。自此以后,广东省、海南省政府开始举办“三月三”的大型庆典活动,只不过当时只是在特定区域的传统民俗活动,并没有被外界所广泛关注[1]。随着海南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个节日不断受到外界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通过多年的打造,海南省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中已经举办了多次的“三月三”活动,并且省内各民族、各市县也开始将“三月三”的节庆活动作为当地文化活动的重点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域下,“三月三”节日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随着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逐渐丰富,以及产业化开发的不断深入,只采取单一性地方式进行保护已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而是应该创新发展方式实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平衡长远发展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民族传统文化需要以保护为先,然后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创新开发,才能使得传统节日受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关注[2]。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

(一)舞台演绎形式

近年来,在海南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过程中,舞台演绎已经成了基础形式。通过舞台演绎的形式保留了精华部分,将海南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民俗风情文化全面展示出来,让游客切实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因此,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舞台演绎活动的有效实施,强化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力度,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组织工作与协调工作,争取能够有序、有效地开展民俗文化的活动。在海南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将“三月三”的舞台演绎作为基础部分,在影响力较大的文明生态文化区和旅游休闲度假区,利用舞台演绎的手段将“三月三”这种传统节日真实展现出来,从而起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作用。

舞台演绎需要树立精品意识,要力争使得受众群体了解演绎的民俗文化内容。由于传统的舞台演绎所展示出来的民俗文化是在权威认定之后的精华内容,比如海南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饮食和民族风俗部分。舞台演绎的展示内容是通过艺术加工过的文化产品,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只能接触到经过提炼的民族文化元素,而这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场景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很难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此情况下,应该结合舞台演绎形式的特点,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与大众生活之间密切联系的民俗文化,并根据观众的喜好特点,结合民俗文化特征等,编排具有人性化、 趣味化和生活化的舞台演绎内容,这样在吸引受众群体观看的同时,还能缩短民族文化和人们之间的距离,激发人们对民族文化保护的内在动力,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作用[3]。

(二)优化传承形式

优化传承主要就是将民俗学理论作为基础,明确传承人员,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给予一定的扶持与支持。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逐年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力度,但是传承工作更需要更多社会组织进行参与。传承人虽然得到政府一定的补贴,为获取到良好的传承条件与保障,社会组织也会通过民间推广等方式帮助其拓宽受众的范围。近年来,在海南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民族文化节日传承中,已经开始利用“黎锦”巡展与竞技编织等形式开展多元化的传承工作,其出现的原因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以同台竞技编制的方式增加观赏性,加强民族传统文化受众范围。根据海南省关于黎锦手工艺的传承规划以及旅游开发定位要求,创新黎锦手工艺的文化展示方式,通过多种传播形式拓宽当地手工艺的传承渠道,打造专属传承媒介平台,不断地增强民族文化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4]。目前,五指山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设了黎锦手工艺专业,并安排专业的教师进行黎锦手工艺技术的培训,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技术水平较高、工艺素养较好的优秀文化传承人才。

(三)内涵拓展形式

在海南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信仰文化缺失问题。海南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民族文化节日活动,核心部分是祭祀祖先,一般情况下46 岁以上的人群都了解祭祀祖先的要求,并在每年的节日中会坚持祭祀。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部分青年群体多数都会选择通过参与歌唱活动与聚会活动表达情感,缺乏对祭祀祖先这类民俗活动的了解。目前,当地的多数青年人更愿意参与到政府所组织的表演活动中,因为除了能够进行自身文化的展示之外,还能获取一定的奖励,这就很容易导致表演流于形式,出现传统节日信仰文化缺失的现象,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5]。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深挖其文化内涵,通过拓展“信仰文化”内涵的方式进行民族节日的宣传普及,在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引导青年群体参与到祭祀祖先的活动中,以免出现信仰文化缺失问题。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保障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政府部门要加大组织开展能够真实体现民族节日文化的各类演绎活动,尤其是要增加“三月三”民族节日文化保护与开发方面的投入力度。政府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应重视濒临消亡的“三月三”民族文化节日的相关内容,积极组织举行相关民族节日文化的演绎活动,使得这部分群体保持一定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引导全社会形成重视民族传统文化节日的良好氛围。另外,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政府还需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并按照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保护和传承的需求,在演绎、教育和科普等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进而确保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能够有效性的开展、标准化的实施[6],从而促进地方文化繁荣发展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

(二)做好媒体宣传工作

媒体宣传对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科学合理地开展有关媒体宣传工作,不仅能够拓宽传承的范围,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还能确保传承与保护工作的系统化落实。因此,在海南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民族节日文化保护过程中也应该有效地开展媒体宣传工作,利用网络平台、新媒体平台等进行大力的宣传。如以传承人为主体在B 站、微博、抖音、知乎及电视节目等网络平台中展示相关民俗文化技艺,为观众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呈现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媒体平台的支持下吸引更多的用户,了解相关民族文化内容,扩大民族文化节日的受众范围,从多个渠道增强民族文化在不同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7]。

(三)重视产业转化能力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原则,按照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与市场需求,在完善相应的民族文化保护体系与产业开发机制的同时,积极引导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换言之,要及时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市场需求,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做出相应的整改与完善,借助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提升民族文化的产业转化能力。在维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通过创新发展的形式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例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开发文化产品,打造蕴含民族文化元素的各种手工艺产品、技艺产品。在强化产品开发和创新力度的同时,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和购买所需的文化产品。此举在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与进步的同时,还能借助文化产品的流通进一步的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从而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8]。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唯有采取有效的民族文化保护措施和开发方式,才能真正意义上促使相关的民族传统文化良好传承与保护,并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的文化内涵、民俗特点和呈现方式等要素,将各类保护措施和发展措施落实到位,在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优化其中的保护模式和传承方式,切实做到非物质文化视域下可持续发展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

猜你喜欢
三月三传统节日苗族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广西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侧记
四月里的“三月三”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