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2-12-31 08:01庞丽铷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

孟 倩,庞丽铷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晋中 030620)

相较于城市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一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短板,如何解决短板问题更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重点。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和复兴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科学方法,既可以从历史性、整体性、辩证性、 系统性四个方面回答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定位、任务、要求等问题,也可以针对当今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城市文化和西方文化等思潮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等问题提供策略,同时还能够给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依据,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动力。

一、文化自信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一)文化自信的历史性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来源

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而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乡土为根基,费孝通先生更是将传统中国称为“乡土中国”。这不仅仅是在说传统中国以农业生产为主,更是蕴含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乡村为基础,由此创造出的乡村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党和人民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进行的土地革命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所创造出的革命文化,其中“农村包围城市”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更是指明革命文化的形成与乡村文化息息相关。可以说,历经革命文化影响的乡村文化所展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文化自信的理论根基,其中蕴含着革命精神,为今后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

(二)文化自信的整体性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定位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是构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可或缺的部分。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外国文化交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大战略意义。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更应放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定位。乡村文化建设也是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只有掌握更大的文化话语权,才能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将乡村文化建设放置到国家战略层面整体思考,用文化战略这一定位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国家顶层规划之中,这既是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三)文化自信的辩证性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文化自信的坚定战略中,运用了重点论、矛盾论、发展思维论等辩证唯物主义,指出要结合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以人为本宗旨,注重增强价值自信,把增强文化自信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坚定文化自信这一战略性任务的重点就是坚定文化认同,乡村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认同的必要条件。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以人为中心,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不仅是文化发展和文化需求的辩证统一,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主题。同时,乡村文化建设的战略课题是重点和困难,增强对乡村价值观的信心,价值观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中心,一般来说,是贯穿整个乡村文化建设过程,我们国家大多数人都认同的共同价值。

(四)文化自信的系统性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文化自觉意识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经过系统发展的文化自觉意识的目标和归宿,乡村文化建设是这一系统工程的桥梁,深化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增强人们积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意识,防范不良思想的逆潮。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单纯的文化问题,而是要以系统思维辩证地认识其与经济、生态、社会之间的关系,系统思考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文化产业、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治理之间的关系,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实现协同发展。文化自信与乡村文化建设共存,建立社会主义文化权力体系。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精神价值支持。道路的自信、系统的自信、理论的自信,与“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系统布局。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内容的历史性:乡村文化内容的滞后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就是“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传统的乡村社会是相对封闭和不流通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孕育的乡村文化也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不仅有大量的非乡村生活的事物涌入乡村生产生活,孕育传统乡村文化的环境变得流动和开放起来,与当今生活环境格格不入,落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还有大量的传统乡村的物质文化遗产在长年累月中遭受破坏,一些乡村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建筑景观以及民间曲艺等在现代化进程中经过村落大规模拆迁重建后被严重破坏,乡村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下,文化资本大量涌入乡村文化市场,不断冲击着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传统的乡村文化在资本的裹挟下发生嬗变,忠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乡村文化被抛弃,金钱至上等不良习俗被放大。

(二)任务的辩证性:农民的乡村文化认同危机

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危机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对立,导致农民群体普遍对乡村文化缺乏自信,认定乡村文化是落后于城市文化,所以主观上倾向于选择城市文化。农民群体人际关系日渐淡化,传统的乡村中的集体观念日渐淡漠,个人主义观点日渐盛行,导致农民群体的矛盾与冲突不断,磨灭了乡村文化中的和谐人情观念。农民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失传危机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难点。主要缺乏青年群体传承传统乡村文化,由于农民群体大量进城务工,背井离乡,老年一辈传承人缺乏继承者,导致传统乡村文化不断失传。

(三)要求的系统性:乡村文化缺乏支柱性产业

乡村文化建设的定位模糊。乡村文化建设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不实施文化创新,农民对乡村文化缺乏文化自信。构建乡村文化需要经济,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的合作,但乡村文化产业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特色性,同时村庄数量的极具减少,大量农民群体纷纷进城务工,一些村落人去楼空甚至走向终结,农民的精神家园逐渐消失。

智和智拓营销咨询公司总经理颜东从宏观、原材料等多方面对肥料行业近期及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据他介绍,尿素后势企稳,或有阶段性上涨;磷铵涨势已起;钾肥需结合国际大合同结果,呈上涨趋势。他表示,整体而言,化肥行业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安全、环保持续高压,能源和原料市场高位运行,复合肥的成本压力因此在不断扩大,拥有原料和品质优势的生产企业将会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创新乡村文化建设内容,增加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性

1.重塑乡村文化生存环境,提升乡村文化吸引力

要坚持保护乡村文化生存环境,对于孕育出传统乡村文化的生存环境,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做好普查工作,制定科学的防护策略,这样才能让乡村文化活下去。还要开发乡村文化资源。乡村应该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培养乡村传统手工技艺和曲艺文化继承人,将文化资源转换为经济资源,打造乡村特色支柱产业。

2.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乡村文化时代内涵

要继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必须创新其表现形式。乡村优秀传统需要适应村民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生活习惯,应借助电视、广播、电台、报刊、文艺汇演等形式,让表现形式不断更新,增强乡村文化建设的感染力。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面向全体村民开展节俭养德、和谐家庭、最美儿媳等文化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增强村民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要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激活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3.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乡村文化凝聚力

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乡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村民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信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村规民约的日常生活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 字要求作为村规民约制定的规范,转化为村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体系,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建设的文化产品生产中,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进程。

(二)出台乡村文化相关法律法规,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保障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弥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足,要着眼于城乡公共服务不平衡,着眼于乡村公共文化的需要,合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寻求规范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平等建设。在乡村建立以“多元化合作模式” 为基础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满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农村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文化群体的公共文化需求。

2.增加乡村文化基础设施

确保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要增加对乡村文化基础建设的投资,增加文化资源对乡村地区的倾斜,为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提供文化产品,在乡村建立城乡均衡的乡村文化资金投入结构,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监理良好的财政基础,缩小城乡文化基础设施的差距,还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如出版物、广播、电视、互联网、图书馆、文化中心等,构筑高水平、现代、范围广的覆盖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3.出台乡村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

构建以礼治为中心、法治为主体、德治为辅助的系统的乡村文化建设体系。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乡村基层政府考核体系之中,创建一套完整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体系,对基层政府的文化建设工作展开群众满意度调查,给予群众满意度高的基层政府荣誉和奖励,从而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工作者的热情,同时,要在遵守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的前提下,制定好基层政府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与地方性政策措施,使乡村文化建设既能做到有法可依、又能做到因地制宜。

(三)增强农民文化自信意识,增强乡村文化建设主体自信

1.培养农民主体性意识

为农民群体搭建学习平台,合理使用学校、乡村文体活动中心、 村史馆等场所展开文化知识、专业技术、传统技艺的教学课堂,让乡村留守群体走进课堂学习,使其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和环境。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农闲时候展开戏曲歌唱比赛、秧歌舞蹈大赛、舞龙舞狮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把文化活动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

2.健全人才回归制度

培养乡村文化建设的本土人才,挖掘乡村本土人才,培养热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其现代乡村文化理念,使其带动其他农民展开乡村文化建设,为回归人才提供优质条件,政府可以通过建设优惠政策,对于回归乡村的外来人才,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补贴,对于主动报考乡村工作的人才,给予丰厚的奖励奖金。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创新发展就应当大胆启用青年人才,探索新办法,积极引导和鼓励青年人才开展实践锻炼,助力乡村文化建设。

3.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深化乡村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强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环境,优化乡村教师队伍,使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均等化。加强乡村思想道德的宣传和监督力度,对乡村优秀的家庭和个人予以表扬,对作风差劲的家庭采取批评的态度,不断提高农民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同时,调动农民群体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将乡村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日常的活动之中,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

(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奠定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1.以乡村文化建设带动新经济增长点

促进乡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精准定位乡村特色文化,挖掘乡村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链接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打造乡村精品文化产业;其次是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构建乡村文化产业链,打造优秀乡村文化品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和引导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以政策和资金支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政府对乡村文化产业的监督指导,净化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2.将乡村文化建设嵌入乡村治理

以政府的文化引领作用乡村社会治理,兼顾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就是政府做好乡村文化的顶层设计,完备乡村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时,强化民间文化组织的自治功能,民间文化组织能提升农民群体的创造力,利于弥补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乡村文化建设也要坚持发展群众路线,扩大农民群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方式,提升乡村文化治理能力。

3.将乡村文化建设融入生态建设

乡村文化建设要推进农村物质环境建设,继承乡村文化中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和弘扬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文化理念,提高村民的文化自信和生态意识。以乡村文化建设带动乡村精神家园建设,将乡村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理念相结合,既要传承农民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在乡村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做好平衡,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机会。

四、结语

文化自信的历史性、整体性、辩证性、系统性四个方面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定位、任务、要求的重要依据。在历史性、整体性、辩证性、系统性四个方面指导下,乡村文化应该从以下几个路径建设:首先,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性,重塑农村文化生存环境,增强农村文化吸引力。其次,引入农村文化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最后,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奠定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将乡村文化建设融入乡村治理,把农村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