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

2022-12-31 08:01刚,田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世界

王 刚,田 震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综合研判国内外复杂局势,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做出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因此,厘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的现实性和实施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深刻剖析“双循环”发展格局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现实背景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自党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通往大国强国的道路上,也充满了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内部环境和外部局势的矛盾日益叠加、 相互激荡,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形势复杂,世界经济低迷

新时代,我国的大发展正处于世界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时期,国际形势变化莫测,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而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显著提升,当今世界的发展模式、思维模式和治理模式深受其广泛影响,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巨大发展。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脚步逐渐加快,世界各国在参与全球化并取得部分红利的同时,也终将面对其飞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风险与挑战。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遭受巨大打击,世界经济深深陷入衰退的泥潭却无法自拔,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依旧乏力,难以摆脱发展的诸多困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导致财政收入有限,政府公共事务增多又使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债务问题使许多国家的经济举步维艰,严重束缚着发达国家的发展空间。因此,将拉动经济增长的希望寄托于投资和出口,显然难以摆脱目前经济不景气的发展困境,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

(二)疫情严重冲击,国际贸易萎缩

2020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呼啸而至,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研判疫情发展形势,全面部署、统筹全局,精准施策,坚持科学防控、依法防控,因时因势制定重大战略策略。在科学、准确、及时的防控措施下,全国上下迅速汇聚成强大的整合力量,发挥了国家的整体优势,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发挥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制度优势,逐步恢复经济发展活力,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而放眼全球,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世界各国经济均呈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当前,国外的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世界各国为了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纷纷采取封闭的措施,国际贸易与投资需求大幅度萎缩,阻断式防控措施阻滞了商品的自由流通。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制造业为提高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多采取以跨国合作为主要的发展模式,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下,汽车零部件商品交易速度缓慢,全球供应链关键节点严重受损,进出口难度显著增加,这给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国际贸易规模严重萎缩。因此,虽然我国的疫情防控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社会恢复健康有序发展,但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的趋势,仍然存在经济下滑甚至萧条的可能。

(三)逆全球化盛行,出口环境恶化

“逆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对外开放态度由先前的全面开放转变为有条件开放,不排除个别国家退回‘闭关锁国’的状态”[1]。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动力不足,世界经济增速持续低迷,而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全球贸易总量显著下降,世界贸易规模逐渐萎缩,这无疑给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催化剂。因此,世界各国为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纷纷采取贸易保护的手段,设置贸易壁垒、技术壁垒、单边主义,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颠覆国际经济新秩序,一系列逆全球化行为风靡云涌,尤其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打着“经济安全”的噱头,故意升级贸易投资的保护政策,给进出口贸易设置诸多复杂的经济政策,提高关税,严重干扰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严重阻碍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近年来,美国更是无端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争,以“贸易逆差”为表面借口,加大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打击力度,试图以此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程。由此可见不断恶化的外部投资出口环境已经难以为继,逆全球化的新考验引发了大规模的自我保护行为,严重扰乱了以往相对平稳的国际秩序,种种迹象表明,本轮逆全球化思潮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均呈现明显的升级上升趋势,国外市场的不稳定性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在此背景下,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也是我国为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国内市场广阔,物质基础雄厚

随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以往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发展模式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能力明显不足,国际大循环所产生的经济效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放眼国内,伴随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巨大成就,到目前为止,经济总量、制造业规模和国民商品消费指数均位于世界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增速持续稳中向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快速推进,专利申请数量连续数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产业加速改造升级,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明显提高,全社会创造活力得到激发,为我国全面发展赢得了新的战略机遇期。因此,我国已经具备构建“以国内大循化为主”的强大物质基础,无论是丰富的人力资源,还是广阔的市场消费空间,我国的经济发展都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这些条件为畅通国内循环提供了稳定的安全保障。所以,调整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两个大局的条件已经成熟且时机准确,这是党中央坚持“由内向外”和“内外并举”的两个视角,冷静观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既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在世界大变局中的机遇和挑战,也看到了中国的发展需和世界各国的发展更加紧密联系,做出的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战略性安排,这一战略安排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指引,赢了得新的发展空间和战略机遇。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依据的理论基础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日趋复杂的国际发展形势。自2020年5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提到要“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这一关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一经提出,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切合当前国内外形势的要领,顺应时代潮流,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由快向好转变的新方案,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因此,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渊源具有丰富的学理价值。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

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俱来的实践基因,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原有形而上学的自我求证的循环中跳脱出来,使革命的理论成为实践与行动的真正指南。当前,我国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阶段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立足于社会实践,面向现实世界,坚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也是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方法和基本依据。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同样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理论成果,新发展格局既不是单纯的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的产物,也不是单方面以解决国内发展问题的措施,而是厚植于中国大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夙愿,探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也是党中央常观大势、常思大局,在面对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精准研判国内外发展走势,切实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战略准备,是未雨绸缪的战略性规划。更是深入探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索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真理性认识。因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而这一真理性认识也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实践导向,助力我国市场经济实现高质量循环发展,为维护国家总体安全和长治久安提供重要保障。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视角

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关于辩证法的学说,而矛盾的观点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同一与斗争是内部矛盾,事物之间的斗争和同一则是外部矛盾。前者称为内因后者称为外因。“内因是事物自我发展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方向,外因影响内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矛盾的观点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要求我们明确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从而通过观察事物的表象,深入探究事物内涵的深刻底蕴,抓住客观事物发展的本质特征。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发展着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既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注意内因对经济发展的根本作用,又要不断提高对立开放的水平,时刻防范外因对发展的影响作用。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因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4],而是寻求建立一个以国内市场为主要驱动力,能够吸纳国外经济发展优势资源,内外互补且开放的全新发展格局,它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良性循环的矛盾体,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三)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视角

社会历史规律在人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见之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之中,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与以往阶级社会具有本质不同的社会形态,其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主要依靠改革,通过改革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与实践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建立更加科学、系统、完善的体制机制,优化经济运行结构,从而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则是对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从而解决经济发展不稳定因素,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经济运行体系。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发展模式,严峻的外部环境逐渐使国际大循环的发展动能减弱,其创造性已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也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因此,需要及时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将传统的依靠国际循环的发展模式转化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从而建立更加适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使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健康稳定发展。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践的有效路径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问题,需要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安排和设计。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发展能力,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新空间,创造国际竞争新机遇。

(一)以党的领导为核心,把握历史发展新方向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5]。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是一个组织严明、纪律严格、勇于革新的执政党,在国家革命、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坚强的领导核心,也是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推进各方面制度建设、各项事业、各方工作都必须自觉贯彻党统领全局、 协调各方的根本作用。回望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党充分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不惧风雨,迎接挑战,展现出无比坚强的领导能力,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6]。因此,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党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坚持党对这一工作的绝对领导,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持续深入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贯彻和落实,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以创新发展为导向,实现经济发展新优势

随着人类实践能力全面提升与实践条件更新进化,人类对于世界运行规律的理解在逐渐深化与系统化,对于自身生存条件与物质世界的改造能力日益增强,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为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带来了显著变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7]。因此,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力求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能。一方面,人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要继续深入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把发展教育和培育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为新时代发展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关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参与热情,让广大科研人员想创新、能创新、会创新,打破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的科研攻关,让创新意识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从而使自主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让我国在关键领域形成独一无二的技术优势,形成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的转变。

(三)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畅通循环发展新格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必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通限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个堵点,营造协调发展的市场环境,驱动消费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畅通国民经济运行实现良性循环。从供给端看,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是尖端核心技术产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供给质量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供需错配的处境仍然存在。从需求侧看,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资源,但是国内需求不足,消费能力有待提升,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疏通消费的难点,促进消费欲望,提升消费水平。一方面要继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拓宽劳动者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积极改善管理与服务,促使人们都能享有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就业、教育、医疗、养老都有保障。同时,要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低收入者的劳动技能,拓宽劳动者多种收入渠道,为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创造条件,从而激发市场消费活力,为拉动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能,畅通国内大循环,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总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为解决国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经济繁荣稳定的伟大实践探索,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有序地推进,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全面提高全社会创新活力,统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长治久安。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世界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