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文化特色分析

2022-12-31 07:56杨慧杨萍
参花(上) 2022年11期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大合唱

◎杨慧 杨萍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意义深远,曲调气势恢宏,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无可匹敌的精神力量,展示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爱国志向和民族情怀。《黄河大合唱》具有非常强劲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它依托美学规律理性地表达感性意象,造就“人声合一”的艺术境界,不仅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层次,也丰富了作品的情感内涵。立足于音乐文化视角分析《黄河大合唱》,不难看出这部作品在音乐文化上有特殊性,在音乐受众上有广泛性,在音乐内涵上有深远性。

一、《黄河大合唱》在音乐文化上具有特殊性

(一)与时俱进,时代感鲜明

《黄河大合唱》具有时代性,鲜明的时代感让人眼前一亮。该作品诞生于抗日战争最激烈、最艰苦的阶段。先是由著名诗人光未然根据自己两渡黄河的经历和感受创作了《黄河颂》,后将其笔录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再由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谱曲,赋予《黄河大合唱》鲜活的音乐艺术生命力。该作品的时代感体现在创作背景和音乐表现上,通过歌颂黄河的伟大精神品格,展现出了中华民族英勇反抗、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歌词和曲调都彰显了黄河的精神气魄,表达出了愤怒、愤慨和愤恨的情绪,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灵冲击。

比如在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的初始阶段,以刚猛有力的急速号子渲染情感,依托不断变化的律动,使划船的号子不再是简单的音乐符号,而是人民众志成城、风雨同舟,在狂风巨浪中顽强拼搏,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的精神。在第六乐章《黄河怨》中有极为悲伤痛苦的音调,旨在唤醒人民的战斗意志。在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中有强劲有力、刚猛迅捷的音调,展现出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心,以及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在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中,依托富有个性的音调表达黄河的怒吼,表达出民众的抗战心声。尤其是随着音调的展开,旋律以壮大恢宏的气势,发出阵阵惊天动地的时代之声,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

(二)提炼精华,民族风格浓郁

在创作《黄河大合唱》之前,冼星海认为中国需要有新形式的“大合唱”,一种能够用民族音乐语言呈现民族风格特点的合唱音乐。虽然冼星海有过留学巴黎的经历,接受过西方音乐思想的熏陶,以及学习了非常多的西方音乐技法,但他在创作《黄河大合唱》时,始终坚持以民族风格为主,以人民生活为实践,进而创作出充满民族音乐色彩的《黄河大合唱》,成为中国老百姓心中的经典文艺作品,人们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合唱音乐。

比如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的音调主要使用的是黄河船工的号子“咳哟”,通过一人带动众人喊号子的方式(领头人的音调高,众人的音调低),营造出生动形象的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情景,给人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第二乐章《黄河颂》采用“颂”的方式,将黄河比作母亲,称赞其作为母亲的伟大精神品格。配合气势恢宏、悲凉壮烈的曲调,突出了黄河奔腾不息、波澜壮阔的力量。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用三弦伴奏,调子里除了有黄河的波涛汹涌,还有《满江红》《义勇军进行曲》的音调,昭示着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和抗战走向胜利的信心。第四乐章《黄水谣》是一首音调较为简单的民谣,但它既刻画了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下的苦难,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给人民带来的希望。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歌曲,在音调上有丰富的大小调技巧,随着大小调的不断变化,渲染了悲壮痛苦的情感,更利于激发人们的斗志。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终章,概括和深化了主题情感表达。该曲的音乐形象饱满,情感表达强劲有力,呐喊出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决心和走向胜利的信心。

(三)形式多样和调性创新

相比于其他合唱音乐,《黄河大合唱》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不仅有领唱、齐唱、轮唱、两部合唱和四部混声合唱,还有男声唱、女声唱、对唱和配乐诗朗诵,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浓郁的民族风格。《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境界之高世所罕见,冼星海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中西结合,西为中用”,通过以民族音调为创作素材,配合巧妙地运用西方音乐技法,既丰富了音乐情感表达手段,又丰富了音乐的艺术内涵,提高了整个作品的艺术层次。

比如在第六乐章《黄河怨》中,冼星海运用大小调技巧突出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尤其是随着主题音调的展开,大调和小调交相呼应,将音乐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虽然大调中多次出现“si”音和“fa”音,但没有表现出洋腔洋调的音乐效果,也没有影响情感的表达。整部曲的音调契合歌词营造的意境,自始至终都是悲伤、凄凉和痛苦的音调。在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中,冼星海结合大小调的特点将音调层层展开,提高了音乐表达的层次性。尤其是明亮的节奏,高亢的曲调和激昂的音律,更凸显了“黄河的怒吼”。虽然在本曲中也出现了“si”音和“fa”音,但由于整部曲保留非常多民族音调,使浓郁的民族色彩盖住了洋调的表现效果。

二、《黄河大合唱》在音乐受众上具有广泛性

(一)符合民众内心需求

《黄河大合唱》不只是具有时代感和民族风格的音乐,也是以人民实践为主体的音乐。它代表的是人民的心声、表达的是人民的情感,所以它必定能顺应时代发展,满足人民的内心需求,进而获得更大规模的受众群体。上文提到该作品创作于全面抗战的高潮期,国内爱国情绪高涨,无论是学生和教师,还是军人和农民,抑或是小资产阶级和爱国华侨,都能通过演唱该作品表达支持抗战的意愿和打赢侵略者的信心。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经过反复修改定型的。尤其是冼星海深切体会到人民的苦难生活,并结合人民的爱国意志和抗战情绪多次修改曲调。虽然冼星海创作过非常多具有学院派特点的音乐作品,但他始终认为脱离民众的音乐不是好音乐,不可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学习。正是考虑到这一层面,冼星海决心将《黄河大合唱》创作成人民的音乐,所以他在创作中,坚持以人民需求和实践为主,坚持“中西结合,西为中用”,同时虚心接受光未然、田冲等人提出的修改意见,最后将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特色的合唱音乐,更利于找寻与人民的音乐艺术共鸣,开辟了中国新兴音乐的创作道路。

(二)音乐表演感染力强

不同于独唱音乐作品,大合唱音乐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尤其是众多歌唱者组建的演唱队伍,可以使演唱场面变得气势磅礴,而且在不同演唱方式和特色的加持下,赋予音乐更多的艺术表现力,极具欣赏性和感召力。《黄河大合唱》是合唱音乐中的极品,其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多样,音乐艺术表现力更强,更有利于吸引群众参与合唱,展现出了强大的情感凝聚力量。

比如在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作者吸收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并以领唱的方式凸显了黄河的恢宏气势。在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中,作者吸收《满江红》和《义勇军进行曲》主题特色,采用配乐诗朗诵的形式,激发人们的爱国精神。在第四乐章《黄水谣》中,作者采用民谣的形式呈现遭受日本侵略者压迫的人民的苦难生活,进一步燃烧人们的抗战情绪。在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歌》中,作者吸收陕北等地的民间歌曲,采用对唱和二部合唱的方式,持续铺垫情感基调。在第六乐章《黄河怨》中,作者吸收陕北地区民歌的哭腔,并利用西洋大小调技巧,构建凄惨、悲凉、哀伤的情感,采用女高音独唱的方式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在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中,作者取材河北民歌《调兵调》,采用卡农手法表达音乐情感,采用轮唱的方式烘托出了革命队伍的宏大气势。总之,作者用领唱、齐唱、轮唱、两部合唱、四部混声合唱、男声唱、女声唱、对唱和配乐诗朗诵的形式,依托多种旋律和节奏将音乐情感推向高潮,产生极强的感召效果。

(三)与受众有密切关联

《黄河大合唱》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与喜爱,离不开其与受众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不只体现在音乐语言的表达上,也体现在思想情感的传递上。

比如《黄河大合唱》的各个乐章前都有人们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来陈述音乐内容,如喊号子、诗歌朗诵等,构建了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情境,不仅引起大众的思考,也拉近了大众与音乐的距离。特别是通俗易懂的音乐语言,在丰富的合唱手法和乐队交响的装饰下,升华了音乐思想,提高了情感表达张力,更易找寻大众与音乐的情感共鸣。其中,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中汲取打击乐节奏和广东狮子舞旋律,伴以明快的齐唱、轮唱的艺术形式,呈现游击队与日本侵略者战斗冲锋的场面,激发了大众上阵杀敌的情感。同时整首曲充满激昂高亢的声音,刻画出全国人民保卫山河的浩大场面。

三、《黄河大合唱》在音乐内涵上具有深远性

(一)传播民族文化

音乐是最能震撼人心和引人深思的艺术形式,其内涵不只体现在音乐的曲式结构上,也体现在文化的运作方式上。只有当音乐连通文化时,才能充分发挥音乐的力量,使音乐产生一种铭心刻骨的艺术效果。《黄河大合唱》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它传播了中华文化。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冼星海坚持“中西结合,西为中用”,保留大量的民族曲调特色,为音乐与文化的接通开辟了路径,进而在文化的滋养下,赋予音乐鲜活的生命力。如果冼星海没有以民族风格为主,而是大量使用西方音乐技法,那么所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只能算是稍具中国特色的西化音乐作品,或是全盘西化的音乐作品。

比如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汲取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给人一种亲临黄河之境的感觉,辅以四部合唱的表现形式,刻画了黄河两岸人民的奋斗精神。号子是中国文化要素,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劳动号子有很多种,如插秧有插秧号子、踩水有踩水号子、放羊有放羊号子,作为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能够成为引起人民群众情感共鸣的载体。此曲中引入船夫号子的目的在于激发人们对黄河的情感,突出黄河两岸百姓的形象,这无疑是利用文化丰富音乐内涵的手段,将单一的音乐艺术抬升至文化艺术层次。再比如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采用的是男声对唱和四部混声合唱,依托一问一答的方式叙事,配合民间打击乐器,实现互问互答艺术向合唱艺术的过渡,拓展和延伸了音乐内容,使人们的内心活动发生从听故事到同情,从愤怒再到行动的变化。这种音乐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较为常见的形式,作者采用这种音乐艺术形式无疑能传播中国文化,更利于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和调动大众参与演唱的积极性。

(二)凸显爱国主题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满足了延安方面亟须创作一些能够鼓舞民众士气的文艺作品的迫切需要,并且在激发人民爱国情怀和抗战意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黄河大合唱》蕴含的爱国情感不只体现在歌词和曲调上,更体现在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关切上。首先,词作家光未然和曲作家冼星海是抗战时期的知名爱国志士,他们担忧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本着对革命向往的态度来到延安,在其创作过程中注入了浓厚的爱国情感。其次,冼星海深刻认识到爱国和抗战是时代的主题,他将黄河比作母亲,不仅有亲和力,也有感召力,更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三)开辟新兴音乐创作思路

任何一部文艺作品要取得巨大成功,要么能集大成,要么能开先河,而《黄河大合唱》兼具这两个特点。冼星海在创作过程中,在使用西方音乐技法的基础上加强对民族音乐音调的使用,并重视音乐表达与歌词思想、内容和意境的结合。比如《黄河大合唱》每个乐章表达的内容有极大不同,尤其是各段落、句子和字数的多少不同,给谱曲带来极大困难,但冼星海以精辟的音乐语言,依托不同的曲式和体裁,以及不同的演唱形式和节奏类型,将歌词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意境精准地刻画出来,不仅让词意听得清楚,还让曲调充满情感,极大地提高了音乐感染力,从这个方面来说,无疑给民族民间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创作树立了榜样。

四、结语

《黄河大合唱》在中国音乐文化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该作品对中国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在中国音乐文化上的特殊性,在音乐受众上的广泛性和在音乐内涵上的深远性,才使《黄河大合唱》经久不衰,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巨作。从音乐造诣上说,《黄河大合唱》是个人创新与时代发展的融合,也是个人情感与时代情感的融合。因为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创新性,才使它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大合唱
一二·九大合唱
坐标式的“艺术高峰”——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读后
春天的大合唱
从冼星海两部交响曲的创作看中国早期交响曲的结构特征
蟋蟀大合唱
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