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兵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园林景观雕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园林景观雕塑在城市中以其鲜明三维空间服务着周围的城市环境,也在无声无息地美化、补充、完善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城市广场、公园、园林绿地的景观雕塑可以非常生动地记录每个城市的历史发展变化和文化传承,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的写照,也真实地反映出城市的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
罗丹曾说过“雕塑的本质是忠诚的复制自然”。但是,这个“复制”并不是指“重复”也不是“照搬”,不是简单的追求量的变化,更是质的变化,不是再现,而是“再创造”。复制的发生,既可以是理性复制即复制本体,也可以是形式和材料复制,亦可观念复制。
理性复制既复制本体,就复制对象本身而言可以等比放大或缩小,也可复制多个物体构成新作品,亦可以实物翻制等。下面通过举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艺术复制行为所产生的不同意义。
瑞典公共艺术大师克拉斯・欧登伯格,195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56年定居纽约市。他的作品《口红》,安装在耶鲁大学校园的绿地水池中,口红本体的意义是以实用为主的,人们可以通过对口红的使用将她均匀的涂抹在嘴唇上让嘴唇着色;等比放大后,改变了原有的尺寸,原来小小的口红被放大为景观雕塑,失去了原来做为化妆品的使用意义。从视觉的角度把口红的外形放大后,其原本圆柱体的外形很直观地展现在观者面前,还有膏体部分的鲜艳的红色如烈焰般吸引人,加上推管的金色更是给这支放大的口红整体强化了饱和的感觉。放大前这支口红可能是非常诱人的精致的女孩子约会必不可少的工具,放大后的口红形态上非常粗壮,有一种压力感,像是一种强势的压迫让人畏惧却不可抗拒。艺术家把它安装在耶鲁大学校园里,原本大学校园是一个充满阳光、青春的地方,口红的安装说明校园绿地的女生是非常有魅力的,其吸引力有如放大的口红,也让人联想到校园绿地里被这种隐晦的风气充斥着,也是艺术家对校园的一种嘲讽,甚至可以说作品本身也非常严肃地反应了大学校园本来的功能和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
又如欧登伯格的作品《大自行车》,自行车本身所具有的意义是其实用性意义—非常环保的、便捷的交通工具和健身工具,也是童年时代孩子们非常向往的,是一种自由驾驶、可以载着童年的美好梦想与希望。
当艺术家将其等比放大若干倍,大自行车被埋进公园里,孩子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轮胎的构造、辐条是怎样和轮子接起来的,车座下面有什么秘密,等等。他们可以爬上轮胎、车灯、车铃。由于自行车的超大尺寸,自行车本身所有的零件都成为一处景观,同时也是孩子们玩耍的场所,在公园这个环境中,自行车也非常自然地融入环境中。虽然,自行车的形态并不是固属于公园大地,但将自行车埋在公园的大地中,把本没有关联的两个事物用超越常规的尺寸结合在一起,在观者的视觉感受上产生强烈的陌生化的美感。
当作品放置于公园中,人们在进行互动时,这种非常温馨的场景结合舒适的环境,让作品本身和环境发生空间场合里的矛盾结合,更让观者和游客同时感受到日用品的陌生化和空间尺度上的震撼。
材料的范围扩展开了,雕塑作品必定会有新的语言。从哪里入手只是切入点不同罢了,都是为自己的作品加入新的语言。比如展望的《假山石》。展望的雕塑是以不锈钢材质做成假山石为代表的系列作品,以中国园林山石为内涵并将其引申成为当代艺术的创作元素。作为一位早年以雕塑创作闻名的艺术家,展望很早就开始了对艺术观念的思考和实验,并逐渐从单纯的雕塑创作转向对技术、材料与观念关系问题的探索。随着传统雕塑的概念被消解打破,代之以某种介于雕塑与装置之间的新的语言形态。在展望的作品中,他以这些不锈钢材料作品为主体,这种不锈钢的假山石恰恰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质相符合,并且不仅是形式上的符合,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符合。“虽然整个城市在不断的现代化,但人们的生活内部却依旧是传统的。假山石只有其躯型,却没有其实质—这就与现实中人们的生活内容呼应上了。”
就石头本身而言,它是园林景观中用来做景的一个元素,放置的地点是自然景观,其意义在于它奇石的自然观赏性。艺术家通过对其进行等比复制,用不锈钢材料改变表面效果,是使作品与原有的自然环境产生矛盾激化。当作品放置于展厅,由于其材质本身的属性完全贴合石头表面,原本属于自然的石头,变得工业化,充满金属质感,艺术家成功地借助材料置换的复制方式,使原本普通的物体具备了某种时代特征,充分表述了作者对工业化、城市化的艺术情绪。
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的授受,常付衣钵为信证,称为衣钵相传。隋建国的《衣钵》,不是用传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而是复制现成品的概念,即复制典型的文化符号来象征中国百年的文明史。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他是文化的产品,生存在具体的文化环境中,他的苦难与挣扎都是文化的印记。
“中山装”是《衣钵》系列最典型的标志,在中国现代文明史上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作为艺术家的隋建国首先是从艺术的经验切入这个深刻的文化课题。“中山装”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服饰,其本身意义在于它的特点,非常板正、正式,适合出席公共场合及宴会,也是中国近代领导人钟爱的服饰,艺术家通过等大复制,改变原有的尺寸,使其失去实用意义,其政治文化符号性凸显,不禁让人们通过“中山装”这种文化符号,联想到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中国人的思想仍深深受到百余年来历史变革的影响。艺术家通过作品成功地表达了对当下中国社会思想的思考。
米开朗基罗的《被缚的奴隶》,本身是中国的美术学院常用的教学模型,艺术家隋建国从中领悟到西方文化的强势,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构成了中国现代文明史的主流。隋建国通过嫁接复制在“奴隶”的身上罩上一件中国特有的中山装,看着有些荒诞,然而合理性正是寓于这种荒诞之中。中山装本来是外来的服饰,但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标志。但是,自辛亥革命以来的代表先进文明的中山装在中国当代文化中还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尤其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山装似乎已进入了历史的博物馆,但它已成为中国当今社会不可磨灭的思想烙印和象征。这样,“被缚的奴隶”本身已实现了意义的转换。事实上,中山装本身已成为历史,但这段历史造就我们今天不可逃避的现实,也是艺术家所关注的人的历史与现实的文化环境。
因此,隋建国的《衣钵》系列是一种历史的思考,文明的反思,他用这种中国人崇拜祖先的传统方式让我们正视自己的遗产,无论是曾经激励过我们还是现在束缚着我们。
园林景观雕塑作为一种美术艺术载体,独立的复制着大自然精髓,她没有具体的、固定的形态,但我们需要从艺术的角度,用它所处时代的文化理念和历史传承来衡量。由此可见,复制的意义在于通过本体尺寸,材料或形式的改变,改变其性质,同时改变观念。艺术家在创作时复制可以充分利用本体的特征及其实用意义将其与雕塑语言进行巧妙的结合。复制尽管对原物体的形状特征上没有改变,但是意义迥然。形仅仅是一个皮囊性的载体,它常常让人们看到了形式之外的精神意图的灵魂,这正是艺术探索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