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金学铁去探索其文学世界

2022-12-31 04:36郑美睿
大众文艺 2022年22期
关键词:朝鲜创作

郑美睿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一、新精神学派文学创作论

“新精神分析”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派,它反对以本我心理学为核心,突出自我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和乐观主义精神。虽然该心理学派中的理论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他们有相同的观点:一是都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形象;二是大多强调家庭环境和童年经历对人格发展的重大作用。这与我们熟知的弗洛伊德的文学观截然不同。弗洛伊德的文学观认为文艺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幻想,是作者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愿望的释放。

文学创作是作家独特创作个性的一种综合性审美属性,它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文化、经济、社会背景和作家的成长环境等等客观因素以及作家的人格精神、个人气质、审美追求、文学才能、作家的世界观、文学观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交织影响使得作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出独具自我特色的作品。

二、金学铁个人经历与创作转折

1916年10月30日,金学铁出生于朝鲜咸景南道元山,此时距离1910年日韩合邦已经过去了六年,朝鲜半岛已经正式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文化的侵蚀、政治的压迫、经济的掠夺,使得整个的朝鲜民族,呼号哀痛,辗转于黑暗的深渊,挣扎于牛马生活的悲哀,任何人看了都不能不为他们掬一把同情泪”。[1]这种殖民地的屈辱整整笼罩了朝鲜半岛24年。在这24年中,随着日本法西斯压迫的日渐强烈,朝鲜半岛人民反抗压迫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于是便有了朝鲜的民族解放自救运动。[2]随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朝鲜人民,反日的斗争意识日益高涨,虽然最终斗争失败,但也为朝鲜半岛解放打下了一定的政治基础,斗争的星星之火深深地埋在朝鲜人民心中。

1916至1929年这段时间金学铁在故乡元山一个叫“明沙十里”的小渔村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快乐、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所以无论身在中国还是日本,他始终忘不掉这个生命中的“乐土”。孩童时期,金学铁在目睹日本海军的军事实力后,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无知的自豪感,参加抗日战争之后,当日本轰炸机对太行山发动空袭时,脑海中浮现出儿时手舞足蹈地高喊:“我们的爱国号战机最棒!”的场景,不禁哑然失笑。金学铁和当时出生在这片土地的人民一样,他们的思想、文化等都深受日本殖民文化的影响,思想和行为逐渐被同化,但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与殖民者不同的身份的差异,让他们缺乏民族意识,缺乏认同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金学铁散文的创作动机来源于对归属感、安全感、人格尊重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同时,亡国奴的身份以及日本侵略打下的民族烙印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满批判意识,包括对个人崇拜的批判,对独裁专制的批判以及对文坛不公现象的批判,这种强烈的批判意识也是后面他锒铛入狱的导火索。

除了丰富的人生经历,金学铁所接受的文化熏陶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他辗转三国,受到了不同文化思想的洗礼,其中对金学铁文学创作影响最深的就是鲁迅先生,金学铁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与赞美,并在文学创作中效仿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创作风格和技巧,旨在以笔代枪直面黑暗的社会。同时他的作品也深受红学和朝鲜族作家洪明熙的影响,从《红楼梦》中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造就了徐船长、林长剑等一大批鲜活且富于变化的典型人物形象,模仿洪明熙的写作语言,极力保留朝鲜语言的传统美。

1940年金学铁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宣传部干事,由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这一时期金学铁的作品多是以政治目的为出发点,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中不幸被俘的金学铁获释回到汉城,自此开始了他创作描写朝鲜义勇军战士们战斗生活的作家生涯。金学铁创作出抗战回忆录《抗战别曲》、长篇小说《激情时代》(上下)、散文集《无名小卒》等著作。其中金学铁的代表作就是198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激情时代》。

在金学铁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展示了他自我形象塑造上的思想上的从无到有,从麻木到觉醒的动态成长。金学铁在《最后的分队长》一书中呐喊道:“亡国奴!可恶的亡国奴!到底还要以亡国奴的身份生活到什么时候!”这是他被日本巡警污蔑为偷书贼后发出的呐喊,这是痛苦的呐喊,同时也是觉醒的呐喊。这种觉醒让他开始关注国事,开始斗争,但是希望是渺茫的,他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在何处。在亲身经历了殖民地朝鲜的这种复杂的环境后,这个叛逆的殖民地少年凭借着一腔“想改变国家现状”的热血投身到抗日战争当中。这种特殊的环境也造就了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同情心和反抗精神的金学铁。

在20世纪东亚文学史上,金学铁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和极具价值的作家。他的传奇来源于他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的洗礼,为民族解放奉献了青春,但却被韩国和朝鲜双重边缘化。作为一位对国家有着强烈归属感的在华抗战老兵,一生只能以亡国奴和流亡者的视角记录当时社会的真实现状以及个人的内心真实体验,同时在其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自我反省、自我审视意味,[3]这种清醒的自我认识使得他的作品自成一派,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金学铁抗日文学。金学铁的作品基本上是朝鲜文化的缩影,记录了上个世纪朝鲜族文化、社会等动态的发展过程,自省使得他的文章更具真实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个人经历的变迁,作者的思想、文学观也会随之变化和发展,金学铁深陷在“文化大革命”的漩涡中,以被害者的视角记录个人对待不公命运的斗争史,这种饱含离散之苦的生活,让他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最终在文学作品中完成自我身份的认同。

三、创作中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的双重影响

金学铁一生坎坷流离,经历了朝鲜战争、抗日战争。解放后,又陷入“文化大革命”的牢笼。这种跨国抗战的经历,亡国宿命的求同,使得金学铁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文学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现实生活,是作者生命经历的真实反映。从战火纷争的20年代开始,金学铁经历了殖民、抗战、离散和牢狱生活,坎坷的生活影响了他的思想,但是每段人生经历留下的烙印都给与他新的创作灵感。

山河破碎,国难当头,在不知被殖民压迫的国家命运何去何从的金学铁不甘被压迫、被欺凌怀着“成为第二个尹奉吉”的英雄梦,不辞而别,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自己的投军生涯,决心用枪去夺回失去的土地。这是强烈的爱国之心的驱动也是历史洪流的无奈之举。

“时代造英雄,时势造人也造鬼,谁也逃不了这个法则”。在殖民地社会中,留给这些有志青年的出路并不多。文人用文学的方式进行抗争,革命者用实践的方式进行斗争。在民族自救运动的一次次失败和在俄国革命成功的鼓舞下,金学铁决心来到中国,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金学铁曾说:“要想安逸的生活请避开不义;然而要想像人一样生活就请挑战不义。”当他在黄埔军校毕业后看到国民党统治的黑暗,他毅然决然离开,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至1942年期间,金学铁奋战在中国的辽阔土地上,从无意识的民族主义者成为一名有着坚定信念的国际共产主义者。这种坚定的信念指导着他的文学创作。

四、金学铁文学主题探讨

在追求生活的真实性时,金学铁先生也力求在表达批判的同时追求文学的教育意义和感化功能。在其所有发表的作品中,力求还原事实与历史的做法,让人们在阅读他的文章时,感受先辈们为了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的安全所付出的巨大的牺牲,时间流转,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能通过他的文字更全面、更直观地了解当时发生的事情,感受战争的残酷,人民生活的困苦与战士的英勇。

“说吧,海兰江”的前言中,他写道:“这部作品并非我一人所作,我只是对那些为革命捐躯的先烈们中抽出一部分人和事做了整理罢了……”他通过农民口述的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的事情,将生活在日本统治下和地主剥削双重压迫的农民悲惨生活真实的展示出来,当时农民一边要反抗地主的剥削,一边要进行针对日本的民族斗争。金学铁用幽默、诙谐的文字把沉重的社会现实真实的记录并展示出来。

《激情时代》是金学铁最具代表性的自传文学作品之一,采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学手法,整篇文章塑造了一批可溯源的栩栩如生的朝鲜义勇军形象,记载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给后人记录下了关于朝鲜民族解放的非凡的历史。[4]除了小说中真实历史事件,如上海淞沪会战的描述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金学铁在他的回忆录及其他传记文学作品中提到《激情时代》的人物是他在抗日体验中遇到的人,都是有原型的。金学铁在1983年出版的《杭战别曲》中介绍到方晓三是方晓尚、张玉燕原名为张秀燕、张俊光原名姜炳汉后改名为张仲光等等,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历史事件中得知,我国朝鲜知名人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文正一对应的是文中的文正等等。这些作品中人物形象以现实人物为原型,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同时也使得人物性格更加富有民族特色。但是为了让文学具有文学意义而不是单纯的记录现实,金学铁在细节上做了一些改变,使得文章更具艺术性。

除了这一系列朝鲜义勇队的军人形象外,他还塑造了大量形形色色的朝鲜群众形象。如即使遭遇种种生活压力,甚至被母亲卖给日本人当妾,当她有机会逃离这种生活还想着母亲的单纯、善良、孝顺的“臭丫头”;绝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义、勇敢的英雄主义青年杨世东;在受难的同胞面前舍弃自身利益的爱国资本家韩辰四;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给孩子们讲韩国历史而非书本中日本历史的金英夏老师,以及身怀民族大义、正直、自尊、倔强的老学者。这些普通的有爱有恨的群众形象,反映了朝鲜民族中蕴含的“朴素、正直、勇敢”等优良品质。这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以及他们的人生经历绝不是个例,而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缩影。

金学铁的作品中除了注重大量的自传性的写实记录之外,还特别注重文学的民族特性。在作品中运用了很多口语对话、俗语和歇后语等等,还涉及大量的真实地名、人名,这些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词语使得作品更具趣味性,也使得人物更加鲜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正如金学铁在《美好的民族语言》中表示“在我们的民族语言中美好而有趣的语言多如河畔的石子,天上的星星。”在写作时,金学铁执着于用最纯正的文字表达最真实的历史。在他的作品中除了追求现实的真实性还追求世态的真实,在描述相关时期和有关地区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生活习性时,也竭力复原其原貌和原状。[5]

五、爱与批判主题的交织

尹汉胤评价金学铁说:“金学铁是一位有独立思考方式和清醒头脑的伟大作家。”金学铁的笔下塑造了一批坚强的抗日英雄,同时也塑造了很多小人物,这些小人物其实也是集中表现了金学铁创作中的批判意识。如《说吧,海兰江》中的乡村教师金达三,金达三是农民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是意识觉醒的领头人,但是他身上知识分子的软弱、小资的思想加上朴胜华对家人的威胁,最后没能坚定信念,在关键时刻泄露了机密,使得整村人付出了血的代价。作品开篇出现的金三达是个思想进步,有谋略的英雄,但金学铁也没有放过他作为知识分子植根于他思想上的软弱和优柔寡断。还有文中地主的儿子金达森,一开始毅然决然参与了农民斗争的热潮,被捧为“英雄”,但当自己的生命进入窘地便逃之夭夭。与之相反的是金达森的父亲,地主金行石。他是一个横行霸道的,总是欺压佃户的地主形象,随着他被救了自己儿子的佃户的人性所感动,他的思想一步步转化,一次次在背地里偷偷帮农民做事。这种矛盾的角色,反转的设计使得小说人物更加生动立体。金学铁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在记叙朝鲜战争的作品中表达了对家乡无情摧残的日本军人的厌恶,但同时对曾帮助过他的日本友人也毫不吝啬的表示感激。[7]

这种强烈的“批判”不仅仅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事实,更是对自我的深度剖析。[6]他在1955年创作的《奇怪的休假》一文中的主人公车淳基,车淳基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宠辱不惊,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观,坚定信念,一心一意走文学创作。这一人物形象与当时处于创作迷茫期的金学铁完美重合,塑造车淳基这一人物形象的过程,其实就是金学铁自我反省、自我审视的过程。

除此锋利的批判意识之外他的作品还有深沉的爱意与歌颂。在《激情时代》中在描写朝鲜义勇军战士时,金学铁毫不吝啬笔墨对他们进行称赞。在他80年代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如《四个小伙子》和《正派医生》在批判社会黑暗面的同时也刻画了一批正直、正派的英雄形象,正如金学铁本人的作家信念所言:“以热情讴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高尚人物、英雄人物,辛辣抨击和鞭挞阻碍人类社会进步的牛鬼蛇神为己任”。[8]这一信念贯穿在金学铁的作品中,铸造了其文学作品中“爱与批判”纠缠的主题。

六、批判和探索意识对朝鲜文学的影响

金学铁对于《激情时代》的创作过程强调自己的文学创作即使忠于事实,忠于自己的经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作品文学性的发挥,也要记录真实的历史。[9]他将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一生的经历在一个个主流故事中展示出来,那些诙谐、滑稽的群众在小说处处可见,这种多元、开放的叙事结构全面还原了朝鲜义勇军初期的精神面貌,也是证实朝鲜义勇军在太行山与中国八路军合作抗日历史的唯一记录。这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造了一群真实的群众英雄,他们是透过现实折射在作品当中的具有伟大抱负的的英雄,是出自集体主义的英雄,是出自群众中的英雄。对于亲身经历的这段抗战史的描述以及对朝鲜义勇军的高声歌颂的描写弥补了朝鲜文学史上的空缺。[10]

作为“最善于解剖自己”[11]的作家。金学铁创作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自我引用,在他很多作品我们都能看到前期作品的话语,在回顾前期的创作实践时,他开始反省自己,开始思考自己的创作历程的心路感想,[12]这种批判精神不仅体现在自我反省也体现在对现实社会中不公现象的大胆揭露。金学铁在潜在小说《20世纪神话》的创作动机中说到自己要挑战“太阳”绝对的权威,并且不惧怕为此付出代价。

让世人以史为鉴,从悲壮的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智慧,珍惜和平年代的美好生活。这种强大的敢于质疑的精神,使得金学铁先生的作品具有浓烈的教育意义。

猜你喜欢
朝鲜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朝鲜通信使文献选编》
创作随笔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创作心得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韩要求朝鲜为泄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