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商品肉鸭养殖与疫病防控关键技术

2022-12-31 01:51:22王功福熊正贤
江西农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鸭舍雏鸭鸭群

王功福,熊正贤

(1.广西百色市乐业县逻沙乡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 乐业 533203;2.广西百色市乐业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乐业 533200)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肉鸭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对其质量的要求也逐渐严格。因此,养殖户应重视商品肉鸭的养殖技术和防疫技术的应用,科学养殖和防疫,保障肉鸭健康生长,以便为市场提供质量合格的肉鸭,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促进肉鸭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1 养殖技术

1.1 科学规划建设养殖场

建造鸭场时应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如离饮用水水源地、居民区、学校、厂矿污染地应有1000米以上的距离,应在交通便利、水电设施齐全、环境好、地势平坦的地方建设养殖场。养殖场建设时要严格执行“七区”分离,“七区”即消毒区、生活管理区、生产配套区、生产区、隔离观察区、粪污处理区和无害化处理区,依次从上风向往下风向排列。另外,选择地势高且平坦的区域建造鸭舍,能确保通风良好,避免疫病传播,为肉鸭提供更合适的环境。

1.2 加强饲养管理

1.2.1 养殖密度

肉鸭的养殖密度对肉鸭生长、品质有一定的影响,若密度低会增加养殖成本,因此,养殖户在养殖时,要设置合理的养殖密度。在建造鸭舍时,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决定肉鸭的养殖密度,对于通风条件好的鸭舍或饲养水平高的鸭舍,可以适当增加养殖密度,提高鸭舍的使用率。

1.2.2 温度与通风

通风和保温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是两个相互矛盾的问题。在肉鸭的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育雏阶段要严格管控通风和温度,既要确保鸭舍内的良好通风又要确保鸭舍内温度适宜,否则会影响肉鸭后期的养殖效益。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技术要点:一是当温度过高时,要及时关闭或调低发热源,当温度过低时,要及时增加发热源,确保鸭舍内温度适宜;二是确保鸭舍内空气质量,及时通过通风排除舍内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在排除舍内有害气体时,为了确保舍内温度适宜,避免在短时间内温度相差过大引起肉鸭的应激反应,通风一般是在中午进行,同时先把舍内温度提高1℃~2℃再进行通风。

1.2.3 湿度

育雏第一周时应控制鸭舍内的湿度在65%~70%,随着雏鸭的生长将湿度控制在55%。在育雏阶段,应保持鸭舍内的湿度与孵化湿度一致,避免因湿度差异过大造成雏鸭体内水分流失,影响其生长代谢。此外,鸭舍内温度升高会降低湿度,不利于雏鸭生长,养殖户可以在鸭舍内采用热水喷雾的方式提高鸭舍湿度,这种做法既可以增加湿度可以适当增温。育雏第二周到第三周时,雏鸭的生长发育加快,进食和饮水量的增加会使得其排泄物也随之增加,导致鸭舍内湿度增加,此时养殖户要加强湿度管理,做好通风,适当降低鸭舍内的湿度。

1.2.4 光照

雏鸭在生长时期应进行适当光照,一周内的雏鸭应保持全天的光照,第二周的雏鸭可以将光照时间控制在16小时,此后光照时间每周减少2小时,同时还要在每间鸭舍内安装2只3~5瓦的弱光灯泡照明。此外,为了避免突然停电引发鸭群挤压死亡,饲养人员应有意识地进行停电训练,让雏鸭适应突然停电的环境。

1.2.5 引种与饲养

一般情况下,建议从有资质的种鸭场引进雏鸭,质量才可得到保障,如果从不具备资质的种鸭场引进雏鸭,引种前应该进行简单的流行病调查,确保引种地近期无疫病发生。将雏鸭引进到场后,应先喂水后喂料,一般喂水1小时后再喂料,同时为了确保不引起应激反应,还要及时排除胎粪和在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素等抗应激药物。在整个饲养过程中,在进行小鸭料、中鸭料、大鸭料的转换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从一种饲料转喂另一种饲料时,必须提前7~10天按照一定的比例把下阶段计划饲喂的饲料加入现阶段正在饲喂的饲料中,要让肉鸭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避免饲料的突然改变造成鸭的肠道内环境紊乱而引起鸭的食量减少或不采食,导致肉鸭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引起疫病。

2 疫病防控技术

2.1 加强日常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要适时观察鸭群的生长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观察一般分为动态和静态观察,从时间上可分为早晚观察,具体包括饮食观察、状态观察、粪便观察、呼吸观察等。首先是饮食观察,看饮水器是否正常工作,鸭群饮水量是否适宜,饮食量是否正常,通常情况下,在添食时,健康鸭会抢食,而病鸭则会站立在旁边,当发现异常时,养殖户要加强观察,确定病因,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其次是状态观察,健康鸭活泼好动,眼神明亮,羽毛整洁,而病鸭则精神萎靡,羽毛蓬松,不爱运动;再次是粪便观察,清洁鸭舍时养殖户可以通过观察粪便的颜色、形状、寄生虫等情况判断鸭群是否患病;最后是呼吸观察,养殖户可以在深夜听鸭群的呼吸声,看是否有咳嗽、啰音等情况,鸭群接种疫苗后会出现呼吸道症状,养殖户应进行区分,加强观察,判断鸭群是否有患病情况[1]。

2.2 科学防控与消毒灭源

对于肉鸭疫病防疫工作而言,总的来说:要明确常见的疫病种类,做好卫生管理工作,积极应用新型的生物发酵饲料,严格控制接种剂量。及时调整肉鸭的饲养模式,合理放置饲料,避免其与粪便接触,减少患病风险。鸭舍的室内外运动场所要保持干净,食槽、水槽要经常洗刷消毒,饲料一定要新鲜,切忌饲喂霉变饲料,饮水要干净。鸭舍要加强通风透气,要勤换垫草,确保干净、干燥。保持空气清新,防止氨气对鸭的刺激。鸭爱好清洁,羽毛弄脏后,就立即将鸭赶入水中清洗,否则鸭会因羽毛污损而感染发病。每周可用20%的生石灰乳、2%的氢氧化钠或3%的复合酚(消毒灵)等对鸭舍运动场所进行消毒,可用百毒杀等对饲槽及用具消毒,同时注意消毒药要轮换使用,防止长期使用同一种消毒药使病菌产生耐药性。

2.3 疫病防治

鸭的疫病发生和传播必须具有传染来源、传染途径及易感鸭,一旦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疫病就会周而复始,连续发生,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疫病就会终止流行。对于肉鸭而言,主要抓好以下几种常见的疫病防控:

2.3.1 鸭病毒性肝病

该病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该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内的雏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或早春季节多见。该病的临床症状:病鸭身体侧卧,抽搐,两腿痉挛性后踢,头向后仰望,呈“观星状”,角弓反张,缩脖,拉黄白色稀粪。剖检结果:肝肿大、瘀血、易碎,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

防治措施:首先可给母鸭接种高免血清免疫或鸭用病毒性肝炎疫苗,使其孵化的小鸭在2周龄内不发病。其次对1~7周龄内无母源抗体的小鸭接种雏鸭用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同时也可直接用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接种1~3日龄雏鸭,可使雏鸭在10~15天内免受鸭病毒性肝炎的感染。当雏鸭开始发病,初发病和未发病的鸭群极易受威胁,应立即给每只鸭皮下注射0.5~1毫升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从而阻止本病的传播。同时,对病雏鸭也可用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进行治疗。治疗剂量是:每只雏鸭皮下注射1~2毫升,注射1~2次即可,注射后第2天病鸭死亡情况可以得到控制。

2.3.2 鸭传染性浆膜炎

该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多发于2~7周龄的雏鸭,冬、春季多见。该病的发生通常与环境有关,环境卫生差时会增加患病风险,因此必须改善育雏室的卫生条件,注意保暖,同时注意保持通风、干燥。该病的临床症状:病鸭精神萎靡,厌食,缩颈,腿软,不愿走动,眼睛和鼻孔有黏液状分泌物,如同“眼镜鸭”。病鸭拉绿色稀粪,死前常有神经紊乱症状,如摆尾,点头,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头颈歪斜,角弓反张,不久后死亡。

防治措施:10日龄时首免用水剂灭活苗,二免用水剂灭活苗或油乳灭活苗进行防疫。还可以用中药治疗,使用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中药,如采用普剂消毒散、黄连、黄芩及某些中药提取物,水煎内服,每日1剂,连用3剂,病情能很快得到控制,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2.4 推广使用新型生态环保养殖技术

养殖人员要积极应用新型生态环保养殖技术,通过在饲料中加入鸭用复合益生菌来提高肉鸭的抵抗力,减少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这种方法不仅会降低养殖成本,还符合当前的生态养殖理念,能提高鸭肉的质量,保障食用者的人身安全。而且应用新型饲料能够提升肉鸭营养吸收率,控制其粪便水分和氨气含量。此外,用电解水代替自来水,可以促进肉鸭肠道有益菌活性,抑制有害菌繁衍,降低肉鸭患病风险。

2.5 严格免疫程序

在养殖时,养殖人员要根据当地的疫病种类接种疫苗,严格制定免疫程序,以减少疫病发生率,在接种时要严格遵守免疫程序并做好接种记录,避免出现少接或漏接的情况,接种后要及时进行免疫效果评价,若没有产生抗体,要及时进行补免,确保免疫接种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肉鸭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要加强对专业的养殖知识和防疫知识的学习,结合养殖经验对养殖环境进行合理调控,制定效益最大化的养殖方案,以此确保肉鸭健康生长,同时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以此促进肉鸭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鸭舍雏鸭鸭群
发酵床网上养殖肉鸭舍春季环境参数监测及通风策略模拟优化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养殖与饲料(2021年5期)2021-11-30 20:05:15
雏鸭死亡率高的原因及提高成活率的措施
鸭感染鸭瘟病毒的症状与防治
兽医导刊(2021年1期)2021-03-29 00:40:00
咋用信号调教鸭群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冬季“噪鸭”可以提高产蛋率
湖南农业(2020年12期)2020-12-21 05:19:22
鸭大肠杆菌病如何防治
雏鸭对温度的要求
乡村科技(2016年22期)2016-11-05 02:14:58
专利名称:鸭舍
家禽科学(2015年4期)2015-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