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建军
老曹家中有个老式的旧衣柜,看上去并无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它却记录了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老曹名田,祖辈世居在江都郭村镇。父亲曹学耕(1911~1995),号新民,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一直以教书为业。父亲结婚时,家里专门为其打了一套家具,其中就包括这个衣柜。木匠还是原上海造船厂木工放样师傅,手艺精湛,柜子做工精良,面板上还浅刻有花纹。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日本鬼子全面占领上海,南京形势告急,曹学耕当即放弃在南京中小学担任美术教师的工作,回到老家郭村避乱。
1940年5月中旬,新四军挺进纵队从江都吴家桥向西北转移,进驻郭村,老曹家中也住进了新四军的一个班。当时,他家有三间两厢、七架梁的房子,在当地还算宽裕。
新四军纪律严明,待人和蔼。每天早晨,战士们都要把他家两口水缸挑得满满的,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深入到群众中,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组织建立农抗会、工抗会、妇抗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在广大农村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当时,在郭村一带,日伪军、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二李”(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副总指挥李长江)三股势力并存,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在苏北发展壮大深感威胁。在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的挑唆下,1940年6月28日拂晓,国民党鲁苏皖游击副总指挥李长江,纠集了16个团的兵力,对郭村实施四面包围,妄图消灭抗日的新四军。新四军挺进纵队指战员被迫奋起自卫反击。
老曹家在郭村镇前巷的地势相对较高,大门南面几百米处,有条东西流向的龙耳河,屋后东边有条长水沟。因为他家所在位置比较重要,新四军部队就在他家屋后的不远处挖战壕。老曹家人把一个大衣柜给了新四军,装上土用于构筑防御工事。
这场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挺进纵队在地方党政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下,鏖战七个昼夜,打退了李长江部队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共歼敌三个团,生俘700余人(内有团长两人),缴获步枪600余支、轻重机枪10余挺。挺纵乘胜追击,直逼泰州城下。最终,新四军从抗日大局出发,与“二李”达成“共同发展,团结抗战”的共识,挥师东进黄桥,开辟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在这场战斗中,有500多名新四军指战员牺牲在郭村大地上,其中住在他家一个班的战士中,就有两人牺牲于西边的阵地。
战后,新四军战士将阵地上的柜子抬回来归还了曹家。只是柜子的后壁上多出了2个指头粗的醒目弹孔。在曹家屋后的墙壁上还留下许多大小不一的弹坑。
新四军在郭村宣传抗日、秋毫无犯、帮扶群众的所作所为令曹家人十分感动,特别是新四军舍生忘死的英勇壮举给他们以强烈震撼。曹学耕在郭村小学任教期间,积极支持儿童团抗日。他还出面协调乡邻资助抗日干部亲属,护送其脱离危险。他家的几个亲戚先后参加了新四军,投身了革命洪流。
这个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给曹家人留下难以磨灭记忆的衣柜,一直保留在老曹郭村的老家,直到上世纪90年代,曹家的老房子改作他用,乡里的亲戚用拖拉机将木柜运到扬州城区他的家中。这个衣柜已很陈旧,还经过了多次修补,但曹田总是舍不得扔,因为它不仅记录着家人亲情的传承,而且镌刻着新四军指战员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见证了军民团结抗敌的鱼水深情。
老曹今年73岁,他总想让这件红色文物有更合适的去处。最近,他与党史部门联系,准备让它到革命纪念馆“安家”,让后人永远铭记那段难忘的岁月,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历经沧桑的衣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