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肸
(盐城市供水保障中心,江苏 盐城 224001)
内部控制的实施,是为实现各组织和单位的战略发展目标,利用一连串的规章制度和体系,规整机构和单位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从而有效实现对经营活动的控制。行政事业单位以财政资金为主,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当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未形成高效的财政资金管理控制机制。为了让行政事业单位蓬勃发展,必须对内部控制工作引起足够重视,增强内部控制水平,进而高效贯彻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顺应环境的变化,结合发展规划和工作需求,有效履行单位职责,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有助于顺利开展各项业务活动,进而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可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维护好政府部门的社会形象。
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效联合,加快业财融合,确定内部控制的管控重点和管控路径,规避各类风险,促进单位运行的稳定。
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际作用来看,其对于有效预防和避免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要落实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原则,加强监督控制,从而有效地规避各类徇私舞弊行为。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社会与经济环境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水平。
内部控制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工作涉及预算、收支、采购、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内外监督等各项经济活动,需要内部各部门的协同和配合。但部分单位对内部控制建设认识不到位,特别是单位负责人对内控理解不到位、思想不重视,认为内控管理建设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全员参与程度不够,部分工作人员对内控建设理解不足,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的参与意愿不强。
首先,内部控制机构设置不合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和工作小组,内部控制牵头部门及评价监督部门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组织框架,无法促进内部控制工作高效运行;其次,内部控制机构运行不规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构形同虚设,运行规范性不足。例如,未开展内部控制专业知识培训,未召开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会议,未定期评估相关风险,内部控制评价不到位,考核评价结果未得到有效运用;最后,制衡机制不完善。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建立完善的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及定期轮岗制度,缺乏专项的内外部审计监督,职责不明确,决策程序不规范。例如,出纳兼职复核岗,采购兼职保管岗,岗位职责不清致使内部控制的作用失效。
1.预算控制薄弱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事前预算控制不够,预算编制没有进行详细论证和分析规划,绩效目标模糊不清,支出方案没有细化,预算准确度有待提升,导致预算调整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不足;预算事中控制较弱,预算执行监控力度不足,没有对预算执行和绩效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监控,削弱了预算约束力;预算事后控制不完善,绩效自评及重点绩效评价不到位,评价结果未得到有效运用。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无法发挥实质性作用。内部控制制度及流程图并未覆盖所有业务和环节,没有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进行及时更新,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3.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严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执行力不足。例如,预算绩效管理未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覆盖,政府采购合规性欠缺,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或处置不规范,收支管理不到位,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深入,合同订立和执行过程的规范性不足等。
完善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能够有效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正常运转。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存在非业务部门和业务方面的壁垒,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不通畅。各部门往往关注自身利益,在开展业务过程中,不太愿意向其他部门分享相关信息,也不会对其他部门的业务活动提出合理建议。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通常由管理人员发布工作要求和相关信息,具体的业务经办人员依据指令执行,对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缺少积极思考;其他部门由于业务职责不同,也很难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影响了内部控制工作的实际成效。
只有不断完善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才能够全面收集和分析信息,及时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一旦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不完善,或是存在盲区,那么内部控制工作必然产生漏洞或缺陷。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较为滞后,信息系统只具备报表编制或信息记录的功能,并未嵌入内部控制流程,造成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不足。缺乏信息系统或规划不够合理,可能造成信息不关联或建设重复,进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自动化办公、财务管理系统之间没有共享数据接口,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不关联,没有有效的连接,系统建设重复;系统开发的内容与内部控制要求不相符,可能导致无效控制。
管理层重视是行政事业单位推动实施内控的关键。首先,要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特别是单位主要领导需要提升重视程度,然后把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把内部控制工作的成效贯彻下去。其次,要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效,就要从员工的认知开始,对员工进行主动宣传,提高员工对内控的理解,切实地使得内部控制的具体内涵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内控的重要作用。
积极地向员工进行宣传讲解,使干部职工在培训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了解内控建设的重要性,增强自我责任感,使其内部控制认知和技能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使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更加有效。
1.组建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机构
首先,内部控制机构建设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建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内部控制牵头部门。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立独立的评价监督部门,客观公正地履行监督职能,不仅审查财政资金的合法合规性,并对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有效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点和漏洞,提出整改建议。最后,还需要加强外部监督,以不断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2.规范内部控制机构的运行
内部控制机构的规范运行,保障了落实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应定期召开内部控制工作会议,针对各类问题提出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培训;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方案,开展内部控制评价,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更新内部管理制度,落实责任,作为监督问责和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3.建立完善的岗位职责制衡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明确分工,实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对相关岗位依职定岗、分岗定权、明确职责,对重点的关键岗位建立定期轮岗制度;同时,建立部门职责和岗位责任清单,针对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岗位进行专项审计。对各岗位分别授权,并明确相关授权事项。对于重大决策事项,严格集体讨论、合法性审查等流程。
首先,确保预算业务管理中的编制与审核、审批与执行、执行与分析、决算编制与审核相互分离,并保证收支业务管理中的收款与核算、支出申请与审批、审批与付款等相互分离。其次,明确采购申请与审核、采购执行与验收、采购验收与登记等各岗位职责,并确保国有资产管理业务中的货币资金保管与账目登记、资产保管与清查等相互分离。最后,确保建设项目中的可行性研究与决策、预算编制与审核、决策与实施、实施与支付、实施与验收、竣工决算与竣工决算审计相互分离,并将合同业务管理中的合同拟定与审核、订立与印章管理、订立与台账的登记、合同执行与监督相互分离。
1.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
首先,预算编制应根据国家有关的政策,根据财务状况和发展战略规划,参考往年的预算执行情况,结合事前绩效评估及重点绩效评价结果,坚持厉行节约的原则,在确保重要事项的同时兼顾一般。不断优化支出结构,防止资金滥用,并按照规定程序对预算方案进行充分论证,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将经过批准的预算方案作为各项支出的基本依据,并建立健全分析制度,定期召开预算执行的分析会,从多个层面研究预算执行情况及改进措施,从而加大预算约束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最后,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并将事前绩效评估、绩效自评及重点绩效评价结果等,作为单位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推动内部控制工作深入开展,以绩效目标为导向开展内部控制工作。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活动的行动指南,建立完整的规章管理制度,才能使管理活动有依据,实现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理。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基本规范、内部控制专项应用指引和内部控制操作规程,明确内部控制责任制度,不断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性、适用性和完整性。例如,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基本制度,明确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原则及框架体系,作为各部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准。同时,依据基本制度及各部门职责范围,制定各类专项风险管理办法,并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全程管理。再由各部门根据基本制度、专项风险管理办法及有关规章制度,准确评估本部门的各类风险,明确岗位责任并完善工作流程,从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操作规程。
3.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只有严格执行,才能发挥制度的实质性作用。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大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通过对内部控制评价等级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加强规范管理和风险防范,切实提升单位综合治理能力。例如,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达到一定金额的新增重大项目,要检查是否按制度要求进行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是否合理有效,绩效运行监控是否有效落实,绩效自评是否全覆盖,各种评价结果是否有效运用;在支出管理方面,“三公”经费支出要检查是否厉行节约。
行政事业单位要改变单向沟通模式,建立双向沟通交流渠道,这样既可以保障管理人员的相关要求得到及时传达,也能促进基层员工及时反映问题和紧急情况,避免因内部沟通不畅所带来的损失。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推动各部门实现信息交流与分享,减少因部门壁垒而导致的风险。
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或经济活动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建立信息平台,加强信息传递和分享,提升信息收集和分析效率,保证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精准性。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依托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等,实现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同步更新和实时共享,准确及时地收集、处理、传达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并加强内部控制分析,确保进行有效交流沟通,降低人为操作的失误率,从而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应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和自动预警机制,将内部控制管理嵌入信息系统,并覆盖各业务流程,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风险点,堵塞系统漏洞,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流程执行进行全过程监督,进而优化业务流程的控制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有助于促进各项业务顺利开展。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只有对内部控制建设加以重视,不断优化内部控制制度,全方位加强风险防控,才能保障单位稳定高效运行,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