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2022-12-30 15:30戴永务何世祯刘菊容黄朝法
中国林业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师资福建省教育

邱 香,戴永务,2,3,何世祯,刘菊容,黄朝法,夏 咛

(1.福建农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福州 350002;2.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集体林业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福州 350002;3.福建农林大学 企业管理研究中心,福州 350002;4.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州 350003)

1 引言

什么是自然教育?王紫晔等[1]发现,“自然主义”早就蕴含于中国的教育理念,从古代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到近代蔡元培提出的“尚自然”教育理念,均体现注重个体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关注其自然素养与人格素养的培育。西方的自然主义思想可追溯于公元前五世纪,刘黎明[2]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基于灵魂学说的教育观,即效法自然原理,主张教育应该摆脱表象及时空的约束,顺应人的天性自然发展。王春燕[3]总结了夸美纽斯、卢梭等资产阶级教育家关于自然教育的概念共识,即自然人有其天然的成长规律,教育应当顺应天性、遵循规律。综上所述,自然教育可以指以大自然为教育素材,教导个体在自然中自主学习、培育技能、完备人格,从而形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热爱并保护自然的意识,培养其独立思维能力并构建自然生态世界观的成长教育过程。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促使全球生态环境遭受史无前例的破坏,随之而来的绿色革命赋予了时代新使命,共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世界公民的职责与要求。将自然教育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中,是进一步满足生态文明教育“在地化”的本质需求,也为社会公民普及自然环境保护知识、提升其环保意识和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础[4]。此外,《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问世,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问题的产生:“自然缺失症”。家校合作“内卷”化,对青少年产生交互叠加的影响,使其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于是激发了学者对突破教育困境进行路径探索的兴趣[5],自然教育开始成为我国的时代热门话题。目前,国内的自然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借鉴国外成果经验的理论阐述层面,缺乏针对国内本土实际情况的具体借鉴做法和实施意见。因此,结合我国具体省份,开展针对性的自然教育在地化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而福建省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研究如何依托其“山海交织”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推动自然教育的“本土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福建省自然教育发展现状

2.1 自然资源与师资资源现状

福建省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却因政策、观念、人才等原因限制了自然教育的发展速度。福建省背山依江面海,自然景观多样,森林植被茂密,各种动植物种类接近全国动植物种数1/3,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并未推动福建地区自然教育的深化发展,并且因地方政策、土地审批、投入资金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自然教育的落实难度加大。目前,福建省自然教育的师资资源尚存在人才紧缺、专业不对口、教学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并且自然教育师资认证培训尚待开启。根据2020年自然教育行业调查报告结果可知,自然教育事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是通过亲身实践探索和工作经验总结来获得专业能力,再者是通过机构提供的培训机会进行深造,而专业院校所设置的课程对于实际提升自然教育从业人员的能力方面略显乏力,这也是导致自然教育师资不足且专业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总之,福建省尚存在自然资源与师资资源不匹配的现状,即不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转化为提升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助力,并且师资资源的欠缺,更加弱化了自然资源的优势。

2.2 相关机构与基地发展现状

福建省自实施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以来,大力发展自然教育,为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良好基础。截至目前,福建省共有2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17个被中国林学会认定的自然教育学校。由此可见,福建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自然教育机构也依托自身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度挖掘其自然特色和文化底蕴,打造以森林、湿地、海洋三位一体的自然教育特色基地,其中包括以森林为特色的自然教育基地有福州植物园、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以湿地为特色的自然教育基地有闽江口湿地公园、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以海洋为特色的自然教育基地有东山海洋科普基地等。2021年,国家继续深化“两山”理论,并设立了五个首批国家公园,其中包括武夷山国家公园。此外,在全国102家自然学校试点单位中,福建省已有四家国家自然学校试点单位,并且从第三批公布的自然学校试点单位开始保持每年增加一个试点的频率。同时,福建省研学教育在助力自然教育发展中也发挥了一定的基础作用,自福建省于2018年首次公布全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以来,现有福建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91所,福建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15所。虽然福建省近几年自然教育机构和基地发展态势迅猛,却仍存在自然教育教学设施不完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单一化等问题,普遍呈现低水平、低质量的经营现状。

2.3 相关学科与专业发展现状

自然教育学科是涵盖空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季相等领域的综合学科,它以实践为主要特征,让受众在自然生态环境中,通过触摸、劳动、观察等途径接受教育,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自然教育作为热门话题引起了福建省教育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全省各中小学校均设立了自然科学课程,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突出了实践与操作的重要性。但就高校而言,还未针对自然教育设置独立的学科和专业,而是包含于环境类相关学科和专业中。苏玉萍等人[6]专门对福建省环境教育相关专业进行了统计,全省共有17所高校已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环境科学、生态工程等与自然教育相关专业的办学点。由此可见,福建省自然教育学科发展还有很多关卡尚待突破。

3 福建省自然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第九条法规中,明确规定要发挥政府引导,教育部门及社会各机构组织主导,新闻媒体督导的作用,形成“三位一体”式环境保护战略,着重强调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环境教育的力度并且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早在1995年,福建省就进行了环境保护法的制定。福建省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已初步探索针对环境教育的省级法规,但相应的自然教育法规仍未落地[7]。而国家自然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也间接抑制了尚处于探索阶段的省级自然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由此可见,福建省虽然重视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却对环境教育和自然教育的概念十分生疏,更未意识到三者之间紧密性,也因此导致自然教育的推行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学科发展缓慢,践行效果不佳。

3.2 师资与人才储备匮乏

福建省自然教育师资教学资源匮乏,相关人才储备不足,专业培训体系有待完善。尤其是存在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这一关键问题,间接导致管理型人才偏少的难题[8]。目前,根据福建省高校设置的自然与环境工程专业来看,大多偏向于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方略,导致自然教育管理型人才稀缺,阻碍了相关师资教育培育体系的建立,加剧了自然教育师资的匮乏。虽然部分中小学校开展户外教学活动,但绝大多数中小学未设置相应的自然教育专业教师岗位,并且自然教育相关专业教材稀缺,尤其是在地化特色的教材。此外,当下的自然教育普遍沿袭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与自然环境的深入接触,自然教育师资总体呈现出可替代性强、专业性弱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可替代性强,使得其他各科未接受过自然教育方法系统培训的教师也能教授该课程。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性弱导致自然教育师资认证标准性差,权威性不足,间接促使了自然教育市场的弱化。

3.3 基地及学校等教育基础薄弱

福建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作为自然教育实践场所的天然场地数量众多。根据2020年福建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统计,一共建成自然保护区111处、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56处,此外全省湿地公园、海洋公园、地质公园等数量众多,这些均可发展成为自然教育基地。但受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自然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局限性,自然条件富足和资源利用率低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近年来,随着自然教育、研学旅行等教育理念逐渐被重视,自然教育机构空前崛起,自然教育基地、研学场地的建设也加快了步伐,但自然教育学校所占比重仍偏小,教育基地质量不高,数量不足,利用率低的现状令人担忧。高校作为培养及塑造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基地,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全方位人才的职责与义务。但目前福建省各大高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培养体系不够健全,重理论轻实践、重物质轻素养等问题。多数高等院校未搭建或未与成熟的自然教育基地建立合作关系,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配套实践基地的缺乏,使得学生缺少与大自然接触体验的机会。

3.4 资金投入和宣传引导不足

福建省在自然教育领域起步较晚,认知不足,缺乏对自然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和倾向性,自然教育还处于全省宣教的盲区。台湾作为自然教育起步较早且发展较好的地区,得益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支持,形成全社会带动型与全民、全过程参与型有机结合的自然教育发展模式[9]。自福建省实施生态省建设以来,自然教育的活动日渐增多,参与热度有所上涨,但受制于应试教育理念和唯成绩论的旧思想,户外自然教育、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等益智活动参与率依然较低,时限较短。家长在参与部分亲子活动中只是作为陪护者被动参与,参与内容单一,互动交流少,体验感欠佳。有别于台湾地区的主动参与式自然教育,福建省本土自然教育更多的采用了被动接受式教学方式,并且大众对自然教育的认识程度仅浮于表面,主要以观光、旅行、徒步等简单“自然体验”为主。加上政府与相关部门对自然教育投入资金不足,宣传工作不到位,难以形成大众参与自然教育的良好氛围,而部分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取消了自然教育的实践体验课程,这种“不作为”让自然教育失去了灵魂。

4 发达国家或地区经验借鉴

4.1 美国“可持续”自然教育

美国作为全世界开展自然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从露营教育(Camping education)到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进而深化为自然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式发展历程。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美国环境与教育等部门愈加重视环境教育,而自然教育是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与行动的情感觉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早期的学前自然教育主要通过提供自然化的学习场所,开展日常、园艺活动课程,增加儿童亲近自然的机会,从而激发儿童对自然的好奇、热爱[10-11]。通过参与观察、绘画、散步以及餐点等日常活动,有助于培养儿童对外界初步认知的能力,使其思维活跃,并有利于激发儿童回馈自然的感恩之情。而在园艺课程中,教师指导儿童种植植物,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全过程,形成对生命的初步理解,有利于培养儿童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感,激发其对生活的热爱。

目前,美国拥有超过3 000个户外自然教育中心,依托众多自然教育机构,并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主体作用,积极投入各种政策扶持,通过加大政策措施、技术手段与自然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最大化推动了自然教育的实践成效。针对不同群体的受教育方式差异性,美国自然教育机构根据各年龄段人群的特点和需求研制并开设了多层次的自然教育课程。同时,美国自然教育机构不仅注重自然教育的课程设置,而且强调家校合作,凝聚教育合力[12]。福建省自然教育机构可借鉴美国自然教育机构的经验,通过政府牵头,各机构和组织等主体配合,发展普适性、全民化的自然教育模式。并在丰富自然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努力营造社会和家庭热衷于自然教育的良好学习氛围,比如可以在社区成立自然教育组织,开展亲子自然体验活动,以期共同打造学校、家庭、社区的三维教育空间,形成优质的教育生态环境,让亲自然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4.2 日本“在地化”自然教育

日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积极探索自然教育的实践模式。1996年,日本教育部正式提出了关于“自然教育”的培养路径和行动方案,并逐步将其纳入其国民教育体系框架。野外文化教育作为日本自然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主张青少年要亲近和感悟自然,在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和个性,塑造其民族文化特质[13]。

从内容上来看,日本野外文化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根植于当地特色文化,融入当地人文情怀,这是区别于其他发达欧美国家自然教育的重要分界点。日本的自然教育场域讲究贴近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共生的教育理念。因此,日本擅长于将当地的文化、民俗以及生活体验等融入到自然教育体系中,并且依托其特色的人文自然教育积极推动当地社区和生态建设,发展“学校+社区”和“学校+家庭”的合作模式,帮助青少年树立与自然共生、与社会共生的共同体意识[14]。从手段上来看,日本出台了多部政策及法律规章以支持自然教育的发展。《环境教育等促进法》更好地监督环境保护并提高民众环保意识;《自然公园法》的颁布则是从国家层面加大了对自然保护地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环境教育指导资料》这一教育政策奠定了整个国民社会对环境教育活动的责任与义务;“地球环境基金”更是从资本投入层面夯实了自然教育的实践成效;《生态旅行推进法》则顺应了人们需求层次的变化规律将研学式自然教育与地方旅游业相结合,进一步推动地方振兴。

综上,日本野外文化教育不仅炼就了青少年的社会生存能力[15],而且推动了整体社会自然环保意识的觉醒。因此,应该学习和借鉴日本野外文化教育的实践精髓,加快调整学校课程结构,开展更多课外实践和素质拓展的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培养,争取创造更大的自然体验平台,使其在自然实践中练就过硬的社会生存能力。同时,通过促进自然学校在地化,共建良好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自然教育的发展,而且能带动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

4.3 德国“探索性”自然教育

德国的自然教育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它从早期“自然主义教育”的萌芽到后期的高速发展,不仅拥有较完整的自然教育教学体系,而且具有众多成熟的教学模式及典型的教学案例,积累了许多优质的自然教育教学经验。目前,德国作为世界上获得诺贝儿奖最多的国家,其基于自然教育的科学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各国的纷纷学习与效仿。

德国自然教育主要是以森林为教育场所,以动植物资源及其生态演变作为教育素材,形成特有的“森林教育+专题教育”自然教育实践模式。从实践案例来看,德国的森林幼儿园作为自然教育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种“探索性”自然教育把孩子们置于可控且带有一定冒险性的外部环境中,与大自然进行深入的接触与探索,从小培养其独立自主、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16]。同时外部环境的历练使得他们异于“温室成长”的孩子,不仅具有更强的风险评判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具有更好的行为习惯与社会交往能力,对青少年的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管理体制特点来看,德国的联邦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地方自治管理型的自然教育模式,即通过充分调动地方的自主管理权,进行自然教育经营活动。从中可以对我国的城市公园提供一定借鉴,各地方政府可通过有效利用城市森林公园等优越自然条件辐射周边,设计系统的环境和教育课程,弥补目前城市公园仅提供简单休憩活动的现状,最大化发挥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价值和教育价值。总体而言,德国“探索性”自然教育是以森林教育为主,其他主题教育为辅的一个整体连贯且全面的教学模式,起初从环境教育出发,逐渐演变成多维度、全方位且强调个体自然成长的教育形式。这与郑芸、徐小飞等[17]提出的基于时空、内容及目的三个维度的自然教育相似,不仅强调个体在自然中进行教育,而且强调个体要接受自然的教育,同时还强调了个体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

5 福建省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策略

5.1 完善自然教育相关立法

要明确顶层设计中自然教育法律法规完善的必要性。法律作为规范和制度,是引导自然教育发展的“垫脚石”,不仅可以促进自然教育更加亲民化、普惠化,同时还可以为自然教育的基本落实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18]。首先应从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着手,基于自然教育法尚未出台,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福建省应该以国家法律法规为重要依据,结合地方资源现状、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等客观因素,建立一个具有较强在地化、实操化、普及化的自然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为福建省的自然教育的实施与监督过程提供合理化参照;其次,要落实法律法规的落地和执行,确保实施过程的成效性和约束性;最后,在制定法律法规时要实地考察,制定的法规要确保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即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供需关系来构建和完善自然教育法律规章制度。

5.2 抓好自然教育师资培育工作

要树立人才先行的统筹发展观念,明确自然教育师资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后疫情时代大力推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社会大背景下,广大公民对于改善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空前高涨,加之福建省正面临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新形势与新要求,要以此为契机,抓好高校对自然教育师资的培育工作。首先,必须以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作为建设着力点,打造福建省自然教育师资人才的一流队伍。一方面要鼓励高校设置对应专业,进行分类重点培育,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可通过深化建立健全自然教育师资考核体系,严格筛选人才;其次,必须提高自然教育师资的待遇,留住人才,特别是“内卷化”形势严峻的城市学校,其自然教育环境相较于农村更弱,因此更需要自然教育相关人才;最后,逐步提高对自然教育的重视程度,优化自然教育师资人才的待遇,打破学校以“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老旧思维,树立均衡发展,全面协调的新型教育理念。

5.3 加强自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要积极完善自然教育基础设施及设备并给予自然教育行业以政策福利。针对福建省普遍存在的自然教育机构与自然保护基地未能有效衔接、自然教育基地闲置、基地管理和维护费用匮乏等问题,应该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的主观能动性,以政府牵头带动各自然教育机构与自然教育基地积极对接,制定合作方案,统筹人员安排,给予资金扶持,构建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自然教育体系。在基地打造上,可以利用福建省的地理区位优势,挖掘南平、三明、龙岩等地市可以利用的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将农耕文化、动植物资源、生态环保等与自然教育相融合,打造以森林为主题的自然教育实践基地。沿海地区,如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市可以依托自身的海岸线优势,将渔村文化、潮间带生物、海洋生态等融入自然教育中,建设以海洋为特色的自然教育基地。鼓励配备各种不同生态文化型自然教育设施,同时加强自然教育场地的认证,以确保自然教育基地有序建设,健康发展。

5.4 加大自然教育相关宣传力度

要从顶层设计入手督促相关部门做好自然教育宣传工作。为了唤起公民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内生性力量,政府部门的宣教工作刻不容缓。可通过有效衔接世界环境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植树节、爱鸟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带动广大民众走进森林、体验自然,参与自然教育。福建省应加快启动“自然教育周”实施计划,通过编写自然教育相关宣传材料,或者通过拍摄自然教育宣传纪录片,进行自然教育宣传。同时,宣传活动可与福建省特色生态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推进特色生态产品及产业链的推广和延伸,激发公众对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调动群众参与自然教育的积极性。还可借助网络新媒体,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推介自然教育并构筑合作渠道,让有条件提供自然教育科普实践的旅游景区与自然教育团队进行线上对接,不仅提升了全社会对自然教育的认知、关注和支持,更有力促进了自然教育活动的落地实施。

5.5 创新自然教育内容与形式

要脱离传统自然教育理念并不断创新自然教育内容和形式。一是积极开展体验式课堂活动,如树叶画、印染、标本制作等手工活动和人工孵化、记录动物的变态发育等科学实验,增加自然教育课程的趣味性;二是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如播放公益电影、开展讲座宣讲,组织VR自然体验活动等,让参与者身临其境,更好地了解大自然“适者生存”的生长演化过程;三是结合在地化特点寻求科研开发项目,以信息技术的传播力量带动自然教育活动升级化发展;四是要不断丰富自然教育理论体系,促使自然教育向多元化及学科交叉化转型。随着三生融合化发展理念的普及,自然教育中如何做好“三生化”,即处理好自然教育与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衔接关系,应该坚持自然教育类课程做到因地制宜的设计与因材施教的开展,从而丰富自然教育课程模式,建成一套具有提升学生思想认知与合作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推动自然教育在福建省的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师资福建省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