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昂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薛腾飞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现如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更加关注绿色环保,尤其在建筑室内设计中,应合理利用绿色环保设计。我国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尤其关注环保,室内装修需要应用多种材料,且诸多装饰装修材料均含有有害物质。因此,在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融入绿色环保理念,使用绿色无害材料替代传统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装修污染对人们生活的负面影响[1]。
绿色环保即绿色健康、无污染、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应结合绿色环保理念对室内装饰装修设计进行科学指导和规划,合理选择材料技术,为人们打造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空间。在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设计应考虑时间、季节的变化特征,从材料、能源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考量,减少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都加大了绿色环保在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的应用力度,通过对设计方法的不断优化和调整,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保证人们居住的舒适性和环保性,并同时推动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2]。
室内是人们休息、娱乐、办公的重要场所,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室内装饰装修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近几年,很多装饰装修企业被曝出使用有毒材料进行室内装饰装修,其排放的大量甲醛、苯等有害气体不仅破坏了室内外环境,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其中,从绿色环保、节能减排角度展开分析和探讨,可以提高室内装饰装修设计水平,解决存在的高污染问题,为人们打造更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3]。
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对材料需求量较大,且因为空间功能的不同,材料种类、规格及数量也会存在较大差异,产生的能源消耗也会逐渐增加,这样不仅会加大污染力度,还会加重资源短缺问题。为此,有必要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来,实现资源的科学控制,提高利用率。如在绿色环保理念的推动下,设计人员需结合室内空间特点对资源用量予以明确了解和掌握,尽可能选择绿色、可回收资源展开设计工作,以此控制资源损耗。
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应用绿色环保理念,可控制有害材料、涂料的应用,并通过节能技术的运用,实现能源把控,抑制室内空间内有害物质的传播,缓解环境污染,满足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4]。设计过程中,在绿色环保理念的推动下,可提高绿色节能性材料的应用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避免人们因吸入过量有害气体而引发健康问题。
室内装饰装修设计随着建筑行业的进步,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也发生了较大变革,在目前的方案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当深入了解室内装饰装修发展现状,确保设计内容与发展方向的一致性,满足绿色环保要求。如在材料选择上,要以绿色无污染材料为主,以减少有害气体的释放;在设备选用上,遵循低能耗、低污染、低噪音原则,提高室内装饰装修整体水平。此外,结合绿色环保理念要求,对施工技术予以创新和优化,控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损耗,满足现代社会节能发展的需求。
室内装饰工程设计中,为更好地保证绿色环保设计的整体效果,设计人员需始终遵循既定的原则,保障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若想实现上述目标,应在建筑装饰装修中坚持健康环保、经济适用和美观性的原则。
如今,在以绿色环保理念为基础的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设计人员需立足健康环保的原则,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创建平衡且完善的资源利用模式,使用可循环材料,减少材料的消耗和浪费。装饰装修设计方案不仅要体现健康环保的原则,还必须满足建筑室内装饰装修绿色环保的整体要求,更加充分地体现设计方案在节能环保上的优势,应用节能型材料,这也是实现工程设计预期目标的有效途径[5]。
基于绿色环保理念的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为了降低工程的成本投入,高度顺应室内装饰装修设计方案的总体要求,设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经济适用原则,在降低工程成本的条件下,全面满足资源再生的总体需求,严格控制绿色环保设计中的成本投入。
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需要遵守多项原则,在众多的原则之中,美观性原则关乎用户对建筑的居住体验。因此,在工程设计中,设计人员需确保设计方案可以多方面满足美观性的要求。设计方案要与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的基本要求高度吻合,以此为基础,提升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的美观性,不仅有利于提高用户的满意度,还能够提高建筑的整体价值,彰显绿色环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在设计中充分利用绿色环保设计理念,依据建筑结构的特点做好规划和布局工作,选取绿色环保材料,种植适量的绿植,注重灯光布置,编制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以此强化绿色环保设计的效果。具体来说,设计人员要在设计方案中积极引入绿色环保理念,完善空间布局,优选绿色环保建材,科学种植绿色植物,落实节能环保的灯光设计,只有做到多管齐下,方可保证建筑室内装饰工程绿色环保设计的整体效果。
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先依据建筑室内概况和空间结构提出针对性的设计方案,科学合理地利用环保材料,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此外,室内装饰风格不要过于奢华,应始终坚持绿色环保理念,在方案设计前,设计人员需全方位了解建筑物及周边的建筑,不仅要深入考量装饰工程设计风格和周围建筑装饰风格的协调性及统一性,还需融入绿色环保理念,提升装饰装修设计的整体水平,体现建筑工程的环保性与健康性。
高度重视环境建设的协调性,打造整体和谐的环境。绿色设计工作中,环境建设尤为重要,涉及的内容也相对较多。其中,室内装饰设计和室外环境是否协调、环境自身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点,都是设计人员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现如今,人们在室内的时间较长,因此室内环境既要保持美观,又需具备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进而为人们打造更加符合个性化要求的设计空间。提升装饰装修的设计水平,使设计效果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同时也符合绿色设计的总体要求。
(1)室内装饰设计中,设计人员务必高度重视前期的准备工作,不能仅依靠自己的经验确定设计方案。第一,应全面分析室内空间结构和特点,深入了解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以此加强装饰工程布局的合理性和设计的科学性。第二,采光设计在室内装饰装修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设计人员必须做好防眩光设计,重视防眩光处理。影响建筑采光的因素较多,如室内空间窗户的面积、位置等。为此,既要充分利用阳光保证室内的采光效果,节省电能的消耗,又要保证光线不会让人眩晕和刺眼。可以采用镂空、分割等方式,对自然光予以分散,注意避免使用反光性较强的材料装修光照区域。
(2)墙面的设计也尤为重要。冷色调的墙面设计能够给空间以宽阔感,因此对于空间相对较小的卫生间或是储物间可以选择冷色调,而对于大块的空间布局,如客厅或是卧室等空间,就可以采用暖色调,不仅可以实现空间的科学利用,还可以加强室内空间设计的层次感。但需要注意的是,两种色调的运用还应具有一定的缓冲空间,避免颜色对比过于强烈而失去协调感。
(3)绿色节能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应选择合适的保温、隔热、防护技术;在墙体节能材料的选用上,也要以新型节能环保材料为主,注重材料的保温隔热效果。而其他材料则尽可能以本地材料为主,以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
室内装饰设计中,应用绿色环保理念一方面要全方位提升建筑的舒适性,另一方面也需减轻室内空间中的各项元素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务必高度重视建材的选择。
(1)漆类建筑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室内空间装饰装修设计中,需要应用多种不同的漆类材料,若漆类材料的质量不高,则会产生较多不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的化学物质。因此,设计人员要高度重视油漆类材料的检测工作,使用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油漆。也可在室内种植适量的植物,以去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改善空气质量,减轻有害气体对人体的负面影响。
(2)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木质材料也是较为常见的材料类型。地板和木质家具是应用最广泛的木质材料,但木材需要搭配黏合剂使用,而黏合剂中含有大量的甲醛。为此,设计人员应做好木质建材的研究与检测工作,检测内容主要为建材中甲醛的含量,并且与国标作比较。原木建材中的甲醛较少,因此在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提倡使用原木材料。
(3)建筑室内装饰装修中出现了诸多新型的建材,新型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因此,设计人员可以结合工程实际和设计要求,合理选择新型的建筑材料,比如硅藻泥和光触媒材料等。硅藻泥材料的生态性较强,能够优化室内环境,可以将此类材料作为墙面装饰设计的主要材料。光触媒材料的作用机制和绿色植物的相似性较强,在室内应用光触媒材料,能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
绿色植物能改善空气质量,部分植物在抗辐射方面也具有较大的优势。例如,桂花可以吸收空气中的尘埃,种植雏菊可以清除环境中的三氯乙烯,栽植月季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在应用绿色植物时,务必始终坚持经济性原则和高成活率原则,如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绿萝和仙人掌等,其一方面能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降低装饰装修的成本。在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引入对人体健康有益且无需投入较高成本的绿色植物,成为提高优化设计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筑室内装饰装修的绿色设计中,应将新型技术与环保材料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减轻能源消耗,实现绿色环保的设计目标。灯光设计在建筑设计中是不容忽视的一环,设计者需要结合室内设计的特点加以优化和调整,增设直接照明空间,以此实现绿色节能的设计目标。如应用LED 灯,与传统灯源相比,LED 灯可以有效减少电量消耗,达到节约用电、绿色环保的目的。
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深入融合绿色环保理念能有效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为使用者创造良好的居住体验。因此,设计人员要积极引入绿色环保理念,始终坚持健康、环保、经济、美观的基本原则,将绿色环保设计落到实处,优化灯光设计,注重绿色建材的使用,也可在室内种植绿色植物,美化室内空间的同时,净化空气,进而保障建筑装饰装修的效果,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