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霖 聂海洋 (长春中医药大学健康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老年人因年老体衰,对各种致病因素抵抗能力下降,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是疾病防治和健康照护的重点人群,同时,因体弱易受传染病侵袭,更是疫情防控的重点薄弱环节。作为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链上的重要一环,应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性制定精准可行的防控策略和应对方案。本文从老年人应对突发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入手,提出老年人应对突发传染病防治管理的策略,以期为中国老年健康服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推进突发传染病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提供理论性参考。
2020年6月7日国务院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明确指出,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占比高达92%,在湖北省中医药使用率达90%。其中,全国共有24个省发布了新冠疫情中医药防治方案,其中有21个省提出了健康人预防方案,7个省提出了高风险人群预防方案,但仅有4个省提出了老年人群预防方案〔1〕。对于中医药用于老年人预防新冠疫情的主要方式有中药汤剂、中药药膳、中药足浴包、中药香囊、中成药、代茶饮等,涉及包含玉屏风散、银翘散、香苏饮在内的23种方剂。2020年10月19日,由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北京市秋冬季养老服务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从总体思路、防控措施、服务保障、工作要求4个方面提出了在秋冬季疫情高发期,养老机构疫情防控措施〔2〕。目前,老年群体的疫情意识和能力已成为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而针对老年人疫情防控总体策略和具体措施还有不完善之处。
2.1老年群体特征不稳定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54亿,占总人口数的18.4%〔3〕。预计到2030年将占总人口数的25.0%,到2050年将达到4.73亿,将占总人口数的35.0%。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增长,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半成为空巢老人,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将占比90%〔4〕。由于我国老年人大部分处于独居状态,没子女陪伴,必须外出进行生活用品的采购,必然会增大感染的风险。其次,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免疫功能下降的同时自我调节能力与康复能力恶化,且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一旦感染病毒,慢性病出现并发症也会波及生命。Wu等〔5〕对72 314例新冠肺炎感染者进行病例分析,结果显示,70~79岁人群的病死率为总体病死率的3.5倍,而80岁及以上人群的病死率为总体病死率的6.4倍,病死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在美国,也曾在多家养老院爆发新冠疫情〔6〕。而且,老年人在认知能力、情绪与人格、行为倾向等心理方面出现变化,90%以上的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子女和朋友成为老年人社交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老年人通过子女或朋友获得社会参与的机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疫情期间,由于要积极配合防控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保证合理的安全距离,应尽量减少外出。老年人除了家庭成员外,暂时无法与朋友或子女联系,使老年人陷“短暂空巢”的状态。对于居住在养老院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老年人,问题尤为突出,家人被限制无法正常探访,老年人并不能自由进出,使老年人陷入了孤独的状态,增加了其焦虑与抑郁风险。此次新冠疫情来势凶猛,覆盖面广,老年人在人口基数、社交范围、生理和心理等方面成为此次疫情防治过程中的防治重点关注对象。
2.2老年人对医疗预防知识的匮乏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有出现不配合防疫工作、非法聚集的现象。大多数为老年人,其根本原因是老年人对于医疗知识的匮乏。建国初期,我国教育资源有限,大量学生辍学,许多人并不能达到正常的教育水平。张航空〔7〕研究表示,随着年龄的升高,老年人文盲率呈不断升高的趋势。2010年80岁以上的老年人文盲率达到最高水平为44.12%,相比城市,乡村人口文盲率较高,高于城市人口文盲率20%。一方面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对外界信息获取方式匮乏,并对相关医疗知识的缺乏,对疫情防控工作漠视、不关心,加上老年人对手机等现代网络设备的不熟悉,信息接受能力下降,并对信息辨识能力相对降低,对海量的疫情信息缺乏正确分辨能力,很容易信谣、传谣。另一方面,大部分老年人存在对互联网与智能设备应用困难的问题,所以老年人并不能及时了解疫情的发展趋势,对于疫情防控常识知晓度较低,从而极易引起从众心理或恐慌自负的心理特征。如疫情初期,由于老年人对疫情缺乏认识而采取不正确的防疫措施,其中也有不配合防疫工作或打骂防疫人员的现象,部分老年人也有认为病毒离自己很远,表现出不听劝告的行为特征,并不能正确履行防疫要求〔8〕。也有部分老年人出现害怕自己感染病毒,采取过度防疫措施,长期处于精神极度紧张的状态。如若社区基层单位不能加以正确引导,老年人将成为疫情防治过程中的一大难点〔9〕。
2.3对老年人的防控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2020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医养结合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会同民政部门指导医养结合机构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10〕。民政部印发的《养老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南》中要求各地民政部门要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当地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领域疫情防控工作〔11〕。疫情期间,社区采取封闭管理,社区工作人员无法返工,让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无法营业,对老年人照顾服务无法正常运营,老年餐桌等也暂停服务。老年人出现照顾难、吃饭难等问题,其中独居与失能老人问题尤为突出〔12〕。老年人疫情期间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疫情的出现凸显了基层卫生服务对于老年疾病预防的重要作用。而我国的主要医疗卫生资源却集中在大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从人员配置与硬件设备上都难以与大型医院相比,而且缺乏专业队伍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在疫情突发时期,难以发挥其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社区作为基层与大型医疗管理机构之间沟通的载体,在突发传染病给老年健康服务带来新的挑战的同时,也促使社区老年管理体系完善与发展。因此,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提高防控效果,推进老年人防控管理体系建设,保证疫情防控效果。且由于疫情突发,老年人所在的社区及养老机构并未有足量的疫情物资储备,如口罩、洗手液、消毒液等日常防疫物资,导致社区及养老机构在疫情防控初期出现防疫物资短缺或分配不及时的情况。相比社区居家的老年人,疫情防控对于养老机构的要求更高。在养老机构中,除了老年人居住,还有照顾、管理、后勤等工作人员由于疫情防控不能回家,因此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老年人,一旦发生感染,其特征也表现为群体性、聚集性等特点。所以老年养老机构需要有一定的疫情防控能力。在疫情初期,养老机构也存在生活物资与医疗物资缺乏的应急储备问题,在物资调配上也存在困难,并给养老机构的管理与运营增加了负担〔13〕。
3.1提高老年人疫情防控意识 疫情期间,老年人在做好自身防控的同时,更要提升防控意识。首先,应积极配合政府、社区、养老机构的疫情防控要求〔14〕。第二,老年人应积极了解疫情的形成原因、治疗原理等知识,对疫情有正确和初步的认识。第三,应尽量避免外出,远离聚集人群,勤洗手,勤通风,减少感染的风险。最后,老年人应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平时对自己进行检测,一旦发现类似症状,要及时去医疗机构就医,在日常也可进行如太极、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特色保健运动,保证营养提高免疫力。老年人在日常防控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的维护。首先,老年人要关注时事,保证心胸开阔和心情舒畅。其次,老年人要多培养兴趣爱好,利用兴趣爱好引导自我的正向激励。最后,社会也应多引导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3.2加强老年人中药防治用药管控 由于老年人的抵抗力较弱,许多中药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往往为老年人带来了极大负担〔13〕。尤其60岁以上老年人,往往存在多种慢性病共存、多种药物共服的特殊情况。这种特殊情况往往会引起多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可影响到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应加强老年人中药防治用药管控,保证安全用药,合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首先,对于突发传染病的预防与恢复,中药在用药方面要区分辩证进行治疗。不仅要区分风寒与风热,更要抓住老年人体质的特点,区分气血不足与正气亏虚等生理因素。并要尽量避免使用药性峻猛的攻伐药物和有毒药物。应选择性味平和的药物,如若必要选择有毒药物,老年人也不应多服久服。第二,要缩短老年人的用药时长,减少用药剂量与疗程,避免因中药的“偏性”对老年人机体的损害。如本次疫情防控,老年人使用中药预防过程中并未出现任何不适,但如若用药时间过长,反而会影响老年人机体阴阳平衡。第三,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药物之间的反应带来的毒副作用。尤其应避免中医药与西药共同使用,如老年人预防中药要与慢性病西药同用,也应间隔1 h以上,且也应持续监控不良反应。最后,要精细化老年人中药用药管控,一人一方,应对每一位老人的治疗过程进行实时观察、总结,并不断调整方案。还应注重结合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情志调节、饮食排泄等方面综合考量。同时也要关注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要熟悉老年人的群体特征,分析患者内在因素,预测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密切观测,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预防与康复效果。
3.3加强老年人爱国卫生教育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15〕。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6〕。政府机关、新闻媒体及养老机构等单位应在疫情期间对老年人加强宣传正向爱国氛围的引导。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微信等作为渠道向老年人实时报道国家疫情防控进度和有关要求,传达党中央及省市对疫情防控的通知公告。尤其在网络和微信上树立正确的爱国舆论导向,加强对于谣言的管控与处罚力度,引导老年人正确看待疫情,消除恐惧心理,不听遥、不信谣、不传谣,积极配合防疫工作,营造正向的舆论氛围。
社区基层要负责对老年人进行日常防控知识普及,尤其在传染病突发的高峰期,要保证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医疗知识讲座,由社区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对老年人科普疫情相关预防、治疗、康复等医疗知识,树立老年人疫情防治信心,克服恐惧。社区也应为老年人配有家庭心理医生,以家庭医生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关注疫情期间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另外,也应对相关医疗保健常识通过微信等自媒体形式进行宣传,避免老年人盲目听信健康讲座而造成不必要的大范围聚集。同时,社区工作人员也应通过线上会议辅导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的教育,增强老年人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指导其学习使用网络,如微信、网上购物、网络在线医疗等功能。
3.4构建老年人防控管理体系 要积极构建老年人防控管理体系,社区应对接好医疗机构与基层,均衡医疗卫生资源〔16〕。第一要完善老年人防控管理方案,并要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结合老年人慢性病背景,推出针对老年群体的疫情防控方案。第二,要构建老年人联防联控疫情防控机制,协调好医院与老年患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在新冠疫情期间,因大部分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但并未感染新冠肺炎的老年人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的状况〔17,18〕。第三,社区要均衡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要强化分级诊疗工作,保证满足老年人包括核酸检测的基本医疗需求。要与地方三甲医院构成“上下联动”的老年人防控管理模式,地方三甲医院应定时向社区派遣医疗专家,共享优秀医疗资源,在社区向老年人开展健康诊疗服务,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健康管理培训,避免老年人因在医院就诊提高交叉感染的风险。社区也要加强各卫生部门之间的合作〔19,20〕。从各单位抽调专业人员,组建老年人防控管理小组,应由各地疾控部门统筹各社区开展组建。社区也要联合各地卫健委、政府等部门出台《突发传染病老年人诊疗方案》,并设立专项资金,社区与医保部门联合探索合理的老年人疫情防控参保方式,并明确因疫情防控的专项报销政策。第四,在信息技术方面,各地要大力推广“互联网+医疗”来缓解疫情期间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积极探索构建老年人信息技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实时、快捷、方便、高效、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21~23〕。
目前,我国已步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仍需要坚持“联防联控,平战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24〕。在疫情防控期间,把握好老年人的疫情防控,才是能打赢新一轮疫情阻击战的关键。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中国老年健康服务管理中的不足。老年人面对突发传染病具有极高的感染率与病死率,要加强老年人突发传染病防控管理建设〔25〕。社区要联合基层与各级医疗部门应当注意运用合适的协作方式,将人类智慧与行动力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形成政府部门主导、基层社会协调合作、市场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协调治理化模式,加强老年人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加强老年人的中药防治管控,做好宣传科普引导,构建老年人防控管理体系〔26〕。重视基层老年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制,发挥基层在老年人的疾病预防、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实现老年人疫情防控改革建设与充分法阵,进一步共同为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老年人生命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