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丽,杨经华
(贵州财经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被誉为“侗族三剑客”之一的袁仁琮,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秉持为人民创作的理念,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宝库。《太阳底下》是他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剖析教育现状,探讨人生目标的树立和人的成长发展等问题。学界对于《太阳底下》这一小说关注较少,在少数对《太阳底下》的研究中,研究者多从作家的创作特色、时代背景和对社会发展的有益之处等方面展开讨论,对作品本身的叙事技巧和叙事意义关注较少。本文拟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从叙事时序、叙事视角、叙事频率三个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
小说以多个高中生的在校生活为主要内容,描述了一幅教育悲剧景象,引发读者对青少年教育和人生理想等问题的重新思考。作品围绕着主人公曾京京展开,京京是求实中学的“高价生”,所谓“高价生”是指中考成绩没有达线,靠花钱和走后门进求实中学学习的学生。心思敏感的他时时刻刻都能感到各方的压力。京京父母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父母下岗之后,生活本就拮据,但为了凑齐京京的高价择校费,母亲去做收银员,父亲不仅去超市当搬运工、到小区干物管,还要去家电城干运货的重活,他们只盼望京京可以考上好大学,有份好工作。这种无形的压力使京京身心俱疲,考试时紧张到频繁上厕所。老师却认为他在作弊,要他写检讨承认错误。京京觉得没有人理解他,选择离家出走。令狐芸玉是曾京京的好朋友,她也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与京京一同离家出走。二人在外漂泊,甚至决定吃安眠药自杀。自杀未遂返校后,京京觉得自己记忆力严重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于是选择休学。季小小由于学习压力过大生病住院,后抢救无效离世,母亲赵君兰因伤心过度发了疯,父亲身心受到重创。曹健因考试成绩排名第三选择跳楼自杀。姚清华、伍佳佳、王林等人因跟不上学习进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或退学,或在学校混日子。
小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内容震撼人心,节奏快慢有序,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才能。作者运用倒叙手法,颠倒叙事时序,通过不同人物的叙述视角表达教育观念的冲突,引发读者去思考。
在《太阳底下》中,作者多次颠倒了故事发展的顺序,先公布结果布置悬念,再揭晓原因。悲剧性结果在前,原因分析在后,这种打破常规时间的叙述突出了文章强调的重点,并且情节顺序的安排不同,为文章增添了新意和趣味。
一向学习成绩优异的京京中考成绩却离求实中学的录取线差了三分,先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才在下文揭晓答案。令狐芸玉和京京为什么离家出走,却在后文的叙述中通过二人的日记揭开这一谜团。曹健是求实中学的尖子生,他突然跳楼这一事件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惯性,他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在一次考试中考了第三名,一向都考第一名的他认为自己辜负了母亲的辛勤养育。曹健父亲到青州打工,不幸发生事故,母亲挑起家庭的重任。曹健为回报母亲的付出,一向在学习上不让母亲担心。老师的器重、母亲的期望加上自身要强的个性,使他难以接受只考第三名的事实。他觉得一次考试成绩的失败预示了未来没有希望,不如自己早些解脱。
《太阳底下》的叙事内容中多次先呈现结果再说明原因,叙事时间顺序晚于故事发展的自然时序,这是典型的倒叙手法。倒叙手法的运用使故事内容暗藏伏笔,避免了平铺直叙所带来的阅读疲劳,勾起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在上述事件中,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家长、老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缺乏应有的关心,一味强调成绩好坏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无处排遣,在积压过多时就会选择极端的方式。
“叙事视角是指作品的叙事方式、立场和角度,是人物塑造、事件描述的立足点,深刻地影响着受众的认知和情境体验。”[1]《太阳底下》的作者主要采用了内聚焦型叙述视角,在内视角(内聚焦型)中,叙述者等于人物,也就是叙述者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是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人物的听觉、视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虽多采用内聚焦型叙事视角,但作者时常转换叙事视角,通过不同的叙述视角串联故事以表达观点,展现了不同教育观念间的冲突。不同的叙事视角之间平等交流,形成了多声部对话形式。在文本中,不同的叙事视角轮流登场展现自己的态度和思想,读者在多声部的对话交织中得以保持客观性,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在以曾政为代表的部分家长眼中,孩子只能一心向学,认为孩子就是父母的全部,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甚至事关家族的兴旺发达,他们秉持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理念。在以曾泊为代表的老教师看来,教育不是一潭死水地灌输知识,将知识和实践割裂开来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是要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他们代表了新型的素质教育观。在以汪耳为代表的追名逐利者主张以成绩高低对学生进行分流,分快班和慢班,他代表的是“分槽喂养”的教育观。在以京京为代表的学生看来,他们在学校的生活是在考试和做题中度过的,学习成了一种强压在他们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枷锁,他们代表的是新时代的全面发展观。读者跟随人物的眼光、视角和心理表征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内聚焦型的叙述视角更具情感穿透力和情感表现力。
小说主要描写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这一冲突在文中频繁出现。代际教育观念的冲突在曾政和曾京京之间出现频率最高,父亲曾政认为京京是家里唯一的希望,对京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可以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光宗耀祖;而京京的内心只有厌烦和可怜爸爸。老师腾弘和儿子王顿之间的关系也并不融洽,腾弘希望儿子可以考上清华北大,而儿子却喜欢搞小发明,在腾弘看来,搞小发明是浪费学习时间不误正业的表现。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观念冲突在不同的家庭中普遍存在,频率越高,冲突越强化。传统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所有的时间都应该用于学习,学习是一切,否则就是不懂事、不听话、浪费时间、辜负老师和家长的培育。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生活不应被学习占满,还应有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事情,学习更应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以及能力。两种教育观念的冲突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疏离冷漠,甚至酿成了种种悲剧。频率是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多次讲述是为了强调,确保信息的有效接受。这种冲突的频繁发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作者运用精妙的叙事策略展现了不同教育观念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压抑、孤僻、脆弱、敏感,更导致学生过激行为的出现,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性格越来越自卑孤僻、自控能力越来越差,对父母产生了极大的排斥心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发自内心的理解、陪伴、倾听和关爱,父母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学会以他们的眼光了解对世界的看法,实现良好的代际沟通,培育良好的家庭氛围,塑造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除代际教育观念冲突之外,作者还通过曾京京、季小小、曹健等人的家庭背景和在学校的表现强调了教育公平的问题。求实中学是当地最好的中学,拥有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想去求实中学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想让孩子去最好的学校。后来求实中学校长实行的“快慢班”制是一次对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将更好的资源给予了快班,打击了被分配在慢班同学的自信心,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学生面临着学校和家庭给予的双重压力,此时的学生还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和过硬的能力应对教育资源不公平带来的种种问题,自杀、逃学、厌学问题频频出现。教育资源公平是教育事业应当首先考量的问题,教育公平亦是促进社会公平,形成良好社会秩序的有益途径。另外,作者抨击“唯成绩论”的教育心理和评价标准,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应该是太阳底下的事业,除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和家庭教育的改良外,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是刻不容缓。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应充分尊重受教育主体的主体差异性,要因材施教、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只会考高分和考好大学的学习机器,要培养自由和独立的人格。
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对曾泊、腾弘等新老教师代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素养的对比,强调教师同样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教师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康向上的人作为重要目标。
悲剧背后是如何看待“人”本身,如何真正实现人人平等,衡量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诚如书中所言:“一个人年老年轻,本质意义在于生命的质量,其质量的高低又决定于他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2]教育观念的冲突在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现实观照意义。作者呼吁给学生减负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人生短暂,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是恒定不变的,也没有标准答案。伟大孕育于平凡,好的大学、体面的工作并不是衡量人生是否成功、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学校中可以提升自己的德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才应该是追求的目标。
素有教育学之父之称的夸美纽斯主张“人类智慧是自然独立地不受强制地使人去寻求知识”[3]。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教育不是一味的灌注和输入,而是应该在调动学生求学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快乐学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学生最重要的责任是学做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4]。教育是一个多方主体参与的场域,学生、家长、教师、教学条例、教育理念等都是这一场域中重要的因素。学校是培养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使命和家庭寄托,也是贯彻落实教育制度的重要场地,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将引起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变化,但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始终是最重要的考量指标和参考因子。
《太阳底下》呼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摒弃“唯成绩论”的教育模式,成绩优异与否不应作为衡量学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教育问题是一个全人类的问题,也应该是一个在太阳底下的事业,愿每一个受教育者也都能在求学路上找到照亮自己的那个灯塔。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成为善良的人、懂得感恩的人、德行良好的人都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