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乡土文化的融合发展研究

2022-12-30 00:13蔡焕培林志鹏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乡土思政融合

■ 蔡焕培,林志鹏

(汕尾开放大学,广东 汕尾 516600)

乡土文化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内容,体现了不同地区地域的风土人情,同时也将民族中的优秀文化内容世代相传,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变迁,所以乡土文化教育有助于激发国人爱国主义精神和使命感,对于当代高校教学具有深远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传统村落逐渐衰败,在城市文明光环下,乡土文化优势不足和传承断代,甚至一些乡土文化处于消亡的边缘。振兴乡村首先要改变对于乡土文化保守落后的错误意识,培养了解农业、热爱农村、支持农村振兴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和乡土文化融合发展是共赢事业。一方面,乡土文化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学素材和实践资源;另一方面,作为高校而言,需要重视有效乡土文化的价值,并为振兴农村的大局进行服务。因此,在高校教育中需要把乡土文化融入思政活动,以此来充分发挥其在文化育人方面的功能。高校学生应该深入了解乡土文化,增加对乡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对振兴农村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一、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一)弘扬乡土文化,丰富教学资源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农耕文明,所以优秀传统文化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农村地区。日积月累形成的乡土文化反映了不同地区长期生活繁荣的先民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是民族集体智慧和宝贵财富的文化结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乡土文化和大力提倡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乡土文化便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邂逅的重要载体,把当地的历史风俗、生活经验、名人传记和思政要素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觉传承优秀乡土文化,践行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1]。否则人们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使用它,但是却不知根源。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逻辑性强,专有名词抽象空洞,但如果将这些抽象用语结合到生活实际当中就很容易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如,将之与乡土文化相结合,以身边的人和事作为教学资源,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乡土文化就是不同地域本土文化,其独创性和地方性村民早已耳濡目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乡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弘扬乡土文化,振兴乡村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乡风文明是在农村振兴战略当中较为重要的版块,通过提出推进弘扬农村文化的重要理念,从精神上提升人们对于家乡的热爱,而这也是促进地方文化繁荣,进而实现农村复兴的重要基础。这个战略的精神实质是对乡村发展的肯定和革新,乡土文化便是农村社会价值的具体彰显[2],因地域环境差异乡土文化具有独特性,能够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是保护和反映乡村风土人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农村面貌和农村精神的基础。

农村振兴战略从全局出发,制订了全面的农村发展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基层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挖掘地方乡土文化要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促进其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通过创新促使传统文化能够更加适应当代的发展需求,从而整合力量筑牢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创新发展乡土文化,让村民自觉地从封建的定型观念和陋习中解脱出来,同时可以发掘、开发、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只有坚持传承,才能保持民族特有的乡土文化,实现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推动农村复兴战略的实施。

(三)弘扬乡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乡土文化要在地方文化继承和农村经济振兴发展战略目标下,乡村振兴必须要重视其价值,并严格筑牢文化基础,同时需要深度挖掘乡土文化所蕴含的巨大力量,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乡土文化软实力能力。乡土文化凝聚着诸多智慧成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深沉的禀赋,其中包含着文化基因和最宝贵的精神特质[2]。为了传承乡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必须弘扬乡土优秀的传统内容,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注入创新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真正做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禀赋,同时有效强化文化意识和觉醒,最终才能够坚定走文化自信的发展方向。

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乡土文化存在矛盾

乡土文化是展现民族精神风貌的主要载体,是体现风土人情的重要方式。继承和革新乡土文化。振兴农村少不了新时期高校学子的积极参加,所以高校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具体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秉持立德树人的基础工作,担负着德育教学,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增强对国家的忠诚度的重担。现实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乡土文化二者之间存在诸多问题矛盾。高校的思想政治活动在传承弘扬、革新乡土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忽视乡土文化传承、乡土文化融入困难、乡土文化功底不够扎实等问题。

(一)忽视乡土文化传承

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进展迅速,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也显现出对乡土文化自信的不足。现代化发展过程过于关注城市文明而忽视了乡土文化重要性。有关农村和农业的文化都被冠上是“贫穷”“落后”的标签。因此,推动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已经成为当前振兴乡村经济政治要求。面对城市文明高速发展的背后忽视了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受到这种错误的思想影响,市场化、都市化文化影响乡土文化传承越来越难,原始的民间文艺活动越来越淡化,传统农村节日仪式越来越少,价值目标的方向性越来越现代化[3]。淳朴善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乡土文化被逐渐忽视,以家庭伦理、农耕文明为核心的生活观念逐渐脱离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一味追求城镇化导致了对传统乡土文化缺乏创新性发展,从其长远发展来看举步维艰。

(二)乡土文化融入存在“两张皮”

部分乡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活动存在“两张皮”现象。融入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其自身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对于融入重视程度也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加之对二者融合缺乏真正的全面认识。乡土文化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地方文化,而要将这样的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就需要从实践出发,具体来说,首先要理解其真正内涵,才能够将之转换成教学素材和资源[4]。形式主义的融入表明乡土文化的内涵难达词义,要深入了解乡土文化就必须要将其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组织实施实践活动,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直接接触乡土文化知识,真实体验过程。

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局限于校园内,教室是开展思政工作的主要场所,以校园活动为辅助场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形成是思政课,而思政课都是在教室进行,并且是理论知识满堂灌,思政课教师是教学主导者,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再加上思政课理论高深、逻辑性强,导致学生认为思政课枯燥无聊,缺乏思政课应有的活力,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缺乏实践教学资源,主要原因就是思政课教学中缺乏乡土文化的引入,缺乏学生共鸣点,自然也就缺乏活力和兴趣度。乡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存在两张皮,形式主义的融合不仅局限思想政治活动的革新和发展,还制约了乡土文化精神创新性发展。

(三)乡土文化理论功底不扎实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和使命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道德素养。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路人,因此理论功底是否深厚至关重要,是教师教育和教学的必要前提。要使得二者融入更加有效,就必须大量掌握有关农村建设的专业知识内容,这包括有关目的、内容和形式等多个方面。但是,现在教师们实际上课只关注教材内容,缺乏实践教学资源的引入,对于乡土文化更是缺乏了解,那就更不用说融入深度问题了,由于不太了解其中所包含的强大的文化能力,会导致在乡土的怀旧中逐渐疏远、分散,无法形成更系统的认识。

乡土文化理论功底不扎实还表现在:一是任课教师认为对相关目标和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实际却无法正确解读相关内容,对乡土文化教育真实内涵了解匮乏,不能用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对于乡土文化就是直接引用,缺乏后续深入思考[5]。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不接受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和理论,对实践教育、情景教育等新教育形式持否定态度,盲目提高学生理论成绩,只关注书面的卷面成绩,而忽视学生长远利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打破学校局限,乡土文化理论功底不扎实,二者融合永远停留在表面。现在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对乡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三、提高二者融入的有效性策略

学习乡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责任感和改变对于乡村贫穷落后的认识。现在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乡土文化融入和应用还不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困难,必须加强深度融合,通过更多了解来坚定文化自信,建立乡土文化和思想政治活动相结合的保障措施[2]。

(一)重视乡土文化传承,扎实理论功底

深入推进文化软实力的育人功能,就必须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素材主要集中在城市化过程中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乡土文化的很多内容与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价值目标相距甚远,乡土文化知识深入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对思想政治活动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6]。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知识的传播者,所以必须要重视乡土文化传承,扎实自身理论功底,必须最大限度地吸收乡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消化、吸收、理解乡土文化的精髓后,有效地将乡土文化的精髓传达给学生。推进乡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增强教师和学生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加强认同感。因此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教师对于乡土文化的学习培训,提升对于乡土文化知识储备,理论功底扎实基础上才能在思政课中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积极吸收多样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认识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纠正对乡土文化错误性认识,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7]。

(二)重视乡土文化传承,创新融合方式

重视乡土文化传承普及离不开传播渠道和方式。为了使乡土文化成功有效融入思想政治课程,可以创新二者融合途径。一是开展以乡土文化为核心的思政课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个性,可以打造乡土风情的主题实践品牌活动,例如“探寻希望的田野”“一天劳动教育体验”等主题活动,充分尊重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选择和参加,打造丰富多样的乡村实践主题。结合乡土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兴趣培养和乡村实践中实现乡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8]。二是深入挖掘新农村的道德模范典型,以新农村的青年大学生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

农村社会管理也需要大量青年人才的积极参加,当前农村转移人口中教师、学生、农村基层干部、青年企业家、青年工人等优秀人才较多,必须大力宣传这些人物的行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去农村感受乡土气息[2]。同时,重视新媒体的宣传作用,乡土文化的整合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教育功能,依靠网络平台开展不同乡土文化活动,创新乡土文化融合模式和载体,建立互动发展相关制度机制。

(三)重视乡土文化传承,积极营造氛围

除了常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拓展教学范围,利用校园活动进行思政课教学,因此高校要积极组织和开展乡村社会实践研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农村生活,以不同形式接触、亲近农村,熟悉自然,为传承乡土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学校可以举办乡土文化知识竞赛,通过竞赛形式让学生理论上了解乡土文化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乡土文化的积极性,为参加农村社会实践打下理论基础[2][9]。二是“三下乡”(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等十部委提出,文化、科技、卫生等“下乡”。该活动目的是为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是将科技、文化等知识在乡村进行推广和普及。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们已经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乡村探索实践教育体系。但是该社会实践不应仅仅是推广城市文明,反过来应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乡村现状,了解乡土文化[9],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乡土文化的认识。“三下乡”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体验乡土文化的机会,不仅要加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还要从实践活动中直接获得理论知识。三是校地联合打造乡土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彰显乡土文化魅力,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从校内到校外打造全方位的乡土文化教育氛围,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引导学生深入乡土文化知识,系统研究乡土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引导学生以优秀的乡土文化为行动指南[2],改变对乡村以往偏见,树立扎根乡村地区实现自己伟大抱负的理想信念。

四、结束语

美丽的农村建设的出发点是对乡风文明和乡土文化的认同和支持[2]。从历史发展来看,乡土文明是涵养民族精神的土壤,几千年以来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人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它,独特的农耕文明在世界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人类文明发展起到决定性的推进作用。因此必须弘扬乡土文化。青年是未来主力军,是乡土文化传承人,所以必须要加强青年学子对于乡土文化的认识学习。而当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和乡土文化深度融合就是一项共赢事业,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劳动观,同时也有利于传承弘扬乡土文化。当然在融合过程中也要关注其现代化转换,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冠上现代符号,增加大家对乡土文化了解兴趣度也是今后要继续探索的事业。

猜你喜欢
乡土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融合》
乡土中国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