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数据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维革新

2022-12-30 00:13鲁宽民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辅导员育人信息

■ 刘 振,鲁宽民

(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入发展,人们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政府的治理效能、教育功能的实现……“堆砌”着的数据大厦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党中央明确提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大数据因其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等特点和优势成为了一股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各领域和全方位的巨大浪潮,也引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革命,走与大数据融合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之路是必由之路。在大数据时代必须有优化的新思维,高校辅导员如何正视和把握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思维的革新发展适应育人工作的新变化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

一、大数据时代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新动力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多体现的是高校辅导员日常及育人工作多采取线下的方式,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也大多通过传统问卷、抽样等方法,再依托个人经验判断得出结论,具有诸多局限性。而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优势的凸显,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一)拓宽育人载体,推动辅导员工作便捷化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辅导员与学生相互作用的纽带,对于传导德育内容和实现育人效果等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多样化的大数据平台,拓展了高校辅导员育人的渠道和载体。传统来说,辅导员指导学生一般是采取与学生当面接触、教室授课、发送信件等方式,易受时空条件限制,而且工作繁琐、效率低下。大数据时代,辅导员培育学生不再囿于传统的线下管理、实践活动、书本杂志等载体,微信、钉钉、MOOC、微课、各类数据库和官网等如“雨后春笋”般产生的大数据网络平台,为高校辅导员查询、收集、储存、分享信息,以及与学生联结互动提供了便捷多样的选择方式,辅导员育人的平台和载体得以拓展,趋向于多元化和便捷化。例如,辅导员可以通过校园官微推送学生工作信息、运用微信群通知日常事务、运用钉钉开展学业指导等,依托网络通信技术,各种有用信息和动态能够在这些平台上及时传播和更新,极大地畅通了沟通渠道,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不同平台基于用户特性和自身定位具备各自特色、用处和领域,它们的功能和信息资源能够互联互通和互补互融,辅导员、家长、学生等主体不仅可以通过它们获取信息资源、自由便捷地发声、分享知识信息等,还能够根据不同教育内容和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平台进行特色活动,实现育人效果。

(二)丰富育人素材,推动辅导员工作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通过选择一定的育人素材来体现。大数据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数据海量、包罗万象,其中不乏对辅导员开展政治观教育、世界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有价值的数据资源,为辅导员培育和指导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育人素材。当前全球数据量正处于爆发式增长的阶段,据国际权威机构Statista预测,全球数据产生量在2035年将达到2142 ZB(ZB为字节计量单位,1 ZB=1012 GB)。浩瀚的数据海洋就如同工业社会的石油资源,蕴含着巨大的生产力和商机,谁掌握了大数据技术,谁就掌握了发展的资源和主动权[2]。这些数据“富矿”蕴含的宝贵资源,给辅导员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时代的数字“原住民”,每天在互联网空间进行数字化生产和生活,留下了诸多信息痕迹,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对学生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信息数据的记录,形成完整信息和全体样本,有助于辅导员全面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把握学生的各方面动态,增强育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相比较而言,辅导员以往进行信息搜集大多是在学生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得出的结论一般是基于自身的判断和分析,极易受到主观因素和限制条件的影响。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被记录,信息更加真实和全面,高校辅导员能够运用科学的数据统计方法,将一些自身难以总结和把握的问题以量化呈现,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信息关联和数据规律,进而实现由之前的以主观经验判断为主向有客观数据支撑的转变,更具有科学性。

(三)实现精准育人,推动辅导员工作个性化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和内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对于辅导员针对大学生全方位、个性化需求进行精准育人和指导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教育环境和科学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辅导员以往开展工作大多对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人特质的学生,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指导和管理,容易造成对学生个体变化发现不及时、需求把握不清晰、情感关怀不充分等问题,无法针对个性鲜明和需求多样的不同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大数据背景下,大数据是海量信息的数据化集合,利用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获取学生群体的信息状况,还能够全面记录和完整保存学生个体的学习状态、思想变化以及生活轨迹等多维信息数据,再通过可视化形式呈现,概括分析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等,对其进行精准画像,进而针对学生需求和特色制定个性化育人方案,开展个性化指导和“靶向教育”。通过对比学生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数据差异,进行科学数据分析,还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预测事物发展变化方向,更好地防微杜渐。例如,发现某位同学最近的状态有所波动,辅导员可以通过大数据精准定位其校内经常活动的场所、对其社交媒体上的动态进行捕捉、提取数据库中的个人家庭状况和学习信息等,再将这些内容量化为数据指标或可视化为数据图像,分析其思想行为变化和背后的深层次关联及规律,以便对其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对学生来说,能够通过便捷式的智能终端在学校数据库中实时查询自己的选课信息、学习成绩、消费记录等想要了解的日常和学习内容,针对自己学习薄弱点或者感兴趣的方面通过翻转课堂、MOOC、微课程等对应数据库及时获取课程信息和资源,进行自主选择和学习,实现对于自我的个性化教育。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新挑战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3]。大数据如一把“双刃剑”,在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辅导员数据素养提出了更多要求,带来了过度依赖大数据和隐私伦理等方面的新挑战。

(一)辅导员数据认识不足、素养亟待加强

辅导员所需知识体系一般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伦理学、管理学等诸多内容,大数据时代,辅导员数据素养和能力有了更多要求,一些辅导员在对大数据认知、思维、技术等层面的素养还有待加强。首先,大数据认知能力不足。部分辅导员工作时间较长,已经习惯了传统育人的价值理念、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他们对于大数据的认识停留于表面,理解不够深入,认为大数据不过是数量庞大而已,与传统抽样、局部、片面的数据和信息收集并无区别;对它重要性认识不足,觉得传统工作方式已经奏效多年,大数据距离自己还很遥远;甚至谈大数据色变,认为大数据具有虚拟性和欺骗性,有反感情绪。其次,大数据思维能力不足。一些辅导员没有将大数据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意识,不愿运用大数据挖掘有益资源、观察学生动向、总结育人规律等,所以不能把握育人机会;他们在问题初露苗头时反应迟缓,不会考虑从大数据中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容易错失事务处理的最佳时机。最后,大数据技术能力不足。大数据技术涉及数据查询、保存、计算、分析等环节,进行这些环节对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等有多方面要求,辅导员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因此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就数据查询而言,在广阔的数据海洋中,对辅导员及其工作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只是沧海一粟,从杂乱的数据中精确提取与学生需求和自身工作相契合的有用数据,过滤重复数据、虚假数据、劣质数据等无用数据对辅导员的操作能力就是一种考验。

(二)大数据依赖过度,缺少人文关怀

马克思指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4]大数据是人们“劳动的产品”,它对于人们的原有意义是运用技术化手段辅导科学决策、简化工作程序、提升工作效率等以实现对人的发展与关怀。但就其技术属性、生成特征、来源渠道、作用机理等方面特性来看,它还存在数据内容优劣掺杂、数据来源途径并非完全可靠、数据到结论转化困难等诸多风险和局限性,因此,如若对大数据过度依赖或加以滥用,将会与其原有价值背道而驰。然而从辅导员与大数据的关系上看,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些辅导员将大数据奉如圭臬,把经过量化的数据和分析结果视为绝对的真理,完全忽略信息的局限性,比起自己所接受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更相信一些来源渠道未知的数据,比起自身的认真思考和经验判断,更依赖经过大数据推送的碎片化观点,在运用大数据中逐渐迷失自我,丢弃辩证和理性的思维,丧失了自主性和创造性,甚至沦为大数据的附庸。从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来看,大数据的便利性使得有些辅导员与学生对话和指导仅仅通过线上平台,完全统一地运用格式化数据展开表达,简单直接地呈现冰冷的数据“是什么”,不对其“为什么”和合理性加以解释和说明,缺少和学生的现实接触和情感交流。从辅导员的工作时空来看,伴随着大数据的向前发展,辅导员工作的时空领域的边界也不复存在。在大数据时代,每分每秒都可能有动态获得发布、信息实时更新、环境发生改变,任何一名学生的不起眼动态或网络上的微弱声音、图片、视频等都需要辅导员敏锐地洞察和高度的关注,辅导员必须时刻在线并保持信息畅通,原先的工作时间和场所已经不足以应对现实情况,其工作不得不全天候和全方位。

(三)大数据引发的隐私伦理问题

大数据在给辅导员工作提供诸多便捷的同时,也因其全覆盖、大容量、高价值等特性引发一系列隐私伦理问题。一方面,大数据技术使得学生随时随地的动态都被记录,人被放置于“放大镜”之下,学校的全面覆盖的摄像头能够全天候监控学生在校的行动轨迹,校园网络系统对学生上网情况的数据采集和信息挖掘能够得出学生的思维变化和基本情况,全时空的监控让学生的个人隐私无处遁形,并且这些隐私信息形成的数字化记忆不会随着时间推进和使用次数增加而消亡,甚至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化符号给学生“画像”、预测学生的未来行动方向,这使得学生的隐私权利面临着被侵害的风险,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巨大容量意味着纷繁混杂的全部信息都会被放置于数据海洋之中,这为辅导员准确全面把握和分析信息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提供了支持。与此同时,辅导员有时原本出于某种特定用途想要采集和获取学生某方面的少量数据信息,但是往往会获取与目标信息相关联的更多信息,这些信息中可能包括学生的身份情况、家庭住址、出行路线、浏览记录、消费状况等一系列关乎隐私的内容。第一,面对海量的大学生隐私信息,如何处理好数据使用的“权利与范围”“告知与许可”“信息挖掘与隐私保护”“原本用途和二次利用”等一系列的关系成为摆在辅导员面前的紧迫伦理问题;第二,在信息数据商品化、掌握数据就意味着拥有价值的大数据时代,一旦这些个人信息被谋求利益的不法人士获取,将它们投入各种领域恶意使用,就会对大学生的个人隐私甚至人身安全有严重的威胁。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维革新路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面对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机遇与新挑战,高校辅导员应当树立导向思维、创新思维、主体思维、底线思维,以思维的革新发展适应大数据下自身工作的深刻变革,从而为实际工作提供现实指导。

(一)坚持导向思维,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入学生心田

思想政治工作关乎到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大数据时代,高校辅导员树立导向思维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守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和原则,深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充分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引领,同时通过自身发挥能动和引领作用,把握大学生需求方向,创新使用多样载体和挖掘优质数据内容等方式,增强对大学生的现实导向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2]当前网络空间多元价值观和社会思潮激烈碰撞,诸多杂音噪音和不当言论充斥其中,再加上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其自身可能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易受到海量无序的碎片化数据和信息的冲击,因此大数据环境下对大学生思想进行正确引导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信息流通无国界,网络空间有硝烟。”[2]高校辅导员更需坚定政治立场和正确导向,对数据和信息保持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数据海洋中挑选出符合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内容,在网络空间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创新理论熏陶和滋养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主动抢占网络空间话语权,运用大数据传播正能量,为正面舆论发声,以不断增强主流思想舆论和意识形态影响力,“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2]。除此之外,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和效果的体现离不开对学生需求的把握。针对当前大学生中重点关注和感兴趣的网络热点话题和自身特定的需要,高校辅导员能够从中挑选出有教育意义的热点案例,依托多样化载体对大学生“投其所好”的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案例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和剖析,挖掘其背后的正向教育价值和相关数据资源,使大学生自然、自愿、自发地选择和接受正面舆论的引导和优质的数据信息内容。

(二)坚持创新思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是辅导员与时俱进,适应大数据时代自身工作的新变化和新要求、解决实践中育人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的必然选择。大数据时代,高校辅导员树立创新思维就是要与时俱进学习,不断更新和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勇于突破常规思维,革新传统思想观念,以思维的创新开辟育人的新局。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学习,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6]首先,育人必先育己,面对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群体的新变化,高校辅导员要因时而进,通过与时俱进地学习加强对大数据的基本概念、重要特征、技术框架、基本用途等方面的理论认识,革新传统认知结构和思想观念,在思想层面意识到大数据对自身育人工作的重要价值,寻求大数据与自身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结合,在运用大数据中强化对立德树人的规律性把握。其次,辅导员要树立大数据思维,注重从整体上对数据进行全面挖掘和分析,强化对学生基本情况相关数据的整合,重视数据内容之间以及数据和学生之间的关联性,善于通过繁杂的数据把握事物演变发展的规律,从中发现问题、捕捉信息、获得联系,形成科学决策和精准预测。辅导员要能够对海量原始数据进行系统化整理和创造性转化,从中提取“数据精华”,以不断充实育人的数据库内容,还要能够运用网络流行语等学生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和文字、曲线、图画、音频、视频等丰富生动的形式呈现并传递教育内容,以发挥大数据育人的最大效能。最后,辅导员要提升大数据技术,增强自己的数据查询、过滤、整合、分析等能力,这并非要求辅导员成为精通大数据的专家,而是要根据实际工作对大数据技术的需要,增强对应层面的大数据运用能力。“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综合分析风险因素,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控能力。”[6]辅导员可以在学生常用的网络平台注册账号,为学生搭建QQ群、微信群、学习强国群、微信公众号等互动和教育平台,使用多样数据库和平台挖掘育人的宝贵资源,在平台内进行信息收集公示和资源互通共享,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进而打造自己的育人阵地和教育空间,使工作“活起来”。

(三)坚持主体思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以人为中心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大数据时代辅导员树立主体思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把握自身在大数据使用和育人中的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辅导员是开展德育和管理工作的关键,无论大数据功能如何强大、资源如何丰富,它只是作为提升工作效率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不能代替辅导员育人的主导作用,不具备辅导员的意识和创造性。高校辅导员要对大数据和自我有客观精准的定位,认识到大数据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也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性,海量的数据也意味着有用数据密度小、开放性的特点意味着数据来源并非完全可靠,“它告知信息但不解释信息”[7],大数据的价值只有通过辅导员对数据的搜集、整合、过滤、呈现等一系列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并且将其运用到育人的实践中,才能被真正体现。辅导员既要充分挖掘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考价值,又要能动发挥自我的主导性和创造力,将大数据结论与自身理论知识和教育经验加以结合和对照,在实际工作中平衡大数据与传统工作方式,科学使用大数据,这样才能将大数据这个“变量”转化为“增量”。其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辅导员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理念,立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联系,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更好贴近学生、融入学生,将对学生的关切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学生在哪,辅导员就要到哪去,应当深入学生聚集的网络平台和阵地,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和实际问题,运用情感充沛的内容、生动多样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表达和学生平等交流,善于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和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与学生形成心灵上的共鸣,使其在有温度的环境中润物无声地获得教育。辅导员不仅要走进网络,还要走出网络,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走入宿舍和课堂,在与学生现实接触中增进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获取学生基本数据信息,以更好地指导和关怀学生,推动其全面发展。最后,辅导员要能够组建一支具备坚定政治立场、高尚思想品德、敏锐观察能力、高水平大数据技术的学生骨干队伍,形成学生集体的互帮互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往往更能熟悉学生群体、及时捕捉到重要的信息,由他们协助辅导员把关网络、开展育人工作,能有效缓解辅导员工作的压力。

(四)坚持底线思维,完善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治理体系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来说,底线思维,强调的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大数据时代,辅导员树立底线思维就是要在运用大数据开展育人工作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环境和现实的需要,明晰并坚守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等,前瞻地研判风险,化危为机。首先,要坚定政治底线。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8]大数据也为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提供了生存空间,面对有害数据信息的散发与传播,辅导员要坚决使用“批判的武器”,旗帜鲜明反对网络上的错误思潮,牢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增强对各种信息的敏锐性和鉴别力,保持政治定力和政治清醒。高校辅导员要认清“培养什么人”这个重大问题,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先进思想理论融入教育载体、教育内容和育人过程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坚定信念,让主旋律和正能量在网络空间蔚然成风。其次,要坚定法律底线。互联网“这块‘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同样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2]。高校辅导员要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学习职业要求的法律法规知识,做法律的坚定信仰者,在内心深处认可法律,在行动上践行法律,运用大数据开展工作中要坚持法治理念,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保障学生的数据信息安全,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和隐私权,不逾越法律红线、不触碰法律底线。面对网络空间危害学生数据信息安全、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辅导员要勇于抵制和斗争,从法律角度判断事物性质,用法律知识对其进行深刻剖析。最后,要坚定道德底线。辅导员作为学生各种数据信息的管理者和接触者,应当严格自律,增强自身的数据伦理道德。要加强对数据采集与使用的规范和道德的学习,收集信息前要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并且告知使用范围、权限、用途、风险等基本情况,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基础上合理获取学生信息;应当充分考虑运用信息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避免对数据信息进行篡改、滥用、获取不正当利益等;掌握好数据收集和学生隐私保护之间的度,严格管理和保护学生隐私信息,对学生的个人隐私严格保密,不因为学生个体信息给其“贴便签”和区别对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共同完善数据治理规则,确保数据的安全有序利用。”[2]高校辅导员应当主动融入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积极参与网络空间治理,推动构建良好网络秩序,通过对数据信息这一全新生产要素的挖掘、利用和管理等,将大数据资源和治理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动力和效能,形成大数据推进高校治理的新模式。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掌握事物最新动态,科学预测事物发展方向,推动辅导员进行危机预警、人员定位、舆情预测等。

猜你喜欢
辅导员育人信息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订阅信息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展会信息
他们用“五招”育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