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婚姻生变老人探孙能否“想见就见”

2022-12-29 00:00:00禾刀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2年4期

现实中,由于儿女离婚或意外“失独”后,与孙子女、外孙子女有着不可割舍亲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是否享有“隔代探望”“想见就见”的权利呢?

翁婿生隙,“探孙”诉求被驳回

【案例】刘大伯的独生女儿茵茵大学毕业后与李先生相识成婚,育有一女琳琳。随后,刘大伯和老伴从老家赶来帮闺女带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令人扼腕的是,茵茵罹患白血病不幸离世。女儿去世后,4岁多的琳琳成为姥姥、姥爷唯一的精神寄托。由于在茵茵遗产分配问题上产生分歧,岳父母曾经与女婿有过一场诉讼,导致翁婿关系失和。这样一来,刘大伯夫妇“失独”的旧伤未愈,又添了不能和外孙女相处的“新愁”。无奈之下,二老向法院起诉,主张对外孙女的“隔代探望权”。法院经审理,基于原告要求探望外孙女的主张没有依据,被告又坚持不同意和解,遂驳回了二原告的诉讼请求。

【点评】关于“隔代探望权”,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并非法律词汇。但在现实中,因为很多未成年子女都是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祖孙之间感情甚至超过了父母。当下由于离婚率剧增、家庭突然变故等而引发的“隔代探望”纠纷便大量出现。那么,与孙子女、外孙子女有着深厚亲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是否享有“隔代探望权”呢?我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据此,探望权是法律赋予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这一特定对象的法定权利,之外的其他亲人的探望权,虽然是人伦常情,但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目前还属于社会道德调整的范畴。也就是说,老人能否如愿探望孙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双方能否友好协商解决。本案审理过程中,为修复双方受损的关系,法官曾多次劝说被告体谅原告夫妇晚年“失独”后的悲痛心情,建议在不影响孩子成长的情况下,试图促成外祖父母的探望愿望,但由于双方芥蒂太深,最终未能解开当事人的心结。

情融于法,“适当探望”获许可

【案例】黄大爷夫妇的儿子三年前因车祸不幸亡故,生前为他们留下了一个孙子。儿子去世后,孙子一直跟随其母董某生活,老两口也一如既往地照看孩子。两年后,董某对老人看望孙子的态度越来越冷淡。后来当老两口听说董某要再婚嫁到外地时,一急之下将其告上了法庭,请求判令他们享有对孙子的“隔代探望权”。法院通过说服教育促成双方达成如下协议:原告每两月探望孙子一次,孩子寒暑假到爷爷家住一段时间,董某有协助义务。

【点评】我国传统上是宗法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孙子女、外孙子女是直系血亲,虽然《婚姻法》没有直接规定祖父母等隔代亲属的探望权,但亦未禁止,正确、恰当地行使这项权利能够更好地与孙子女、外孙子女沟通和交流,减轻孩子幼小心灵的创伤。所以赋予祖父母、外祖父母探望权,是符合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善良民俗需求的。本案中,黄大爷夫妇晚年丧子,身心遭受打击,便将对儿子的思念寄托在孙子身上,是情理之所在。如果不允许他们适时探望孙子,无疑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法院依据《民法总则》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的规定,从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经征得前儿媳的同意,以调解结案的形式,赋予了老人对孙子的“隔代探望权”。从本案可以看出,祖父母能否对孙子女进行探望,仍在法院的概念判断之下。也就是说,理解不同,所作出的裁判结果也可能不同。

不加约束,恣意探望被“叫停”

【案例】两年前,小芳、小军夫妻俩经法院调解离婚,3岁的女儿朋朋由母亲小芳抚养。离婚初期,爷爷、奶奶经常到小芳的住处看望孙女,后者对此并未介意。但是后来老两口来看望孙女的次数越来越多,而且常常不经老师同意就将朋朋带出幼儿园,致使孩子无法正常上课。更令人难以容忍的是,在小芳组成新的家庭后,两位老人并未收敛自己的行为,经常在前儿媳的家里一呆就是半天,影响了其正常生活。无奈之下,小芳将前公婆告上法庭,请求判令被告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毫无节制地探望孙女的行为,已经侵害了原告的监护权和隐私权,遂判决两被告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探视原告之女。

【点评】《婚姻法》解释(二)第二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在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的过程中,请求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人民法院在征询双方当事人意见后,认为需要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依法作出裁定。”本案中,被告系原告的前公婆,如果双方均无异议,在适当的场所,有节制地探视孙女也在情理之中,但两被告在监护人已有异议的情况下,不体谅其已另立新家的实际,坚持不加约束地探望孙女,则侵害了原告的监护权和隐私权,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法院作出了上述判决,但两位老人在改正不当的探望行为后,仍然有接触孙女的途径和方法,因为孩子的父亲仍然享有探望权,他可以通过与前妻达成协议的办法,协商确定探望的时间、地点和具体方式,包括约定可以把孩子接回家中,和爷爷、奶奶通电话、看视频、赠送礼物等方式,实现老人的探视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