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盾牌话春秋

2022-12-29 00:00:00卢文芳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2年4期

(一)

梁路峰是一名勤勉、创作颇丰的公安作家,也是一名从井冈山下走出来的乡土作家,他出生在中国著名的“金桔之乡”——遂川县堆子前镇,家乡的青山绿水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

1978年,梁路峰仅以几分之差与上大学失之交臂,家境的贫寒不容他复读,他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告别老师、同学,告别母校,回到生他养他的瓜子洲小村。

当时,梁路峰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弟,姐姐即将出嫁,两个弟弟在校读书,一个高中,一个初中。作为家里男孩排行老大的梁路峰,果真如他母亲所愿,成了家中干农活的强劳动力。挑水做饭、喂猪放牛、上山砍柴、在生产队干农活……因家庭经济太拮据,他跟随生产队里的壮年男子们去五十余公里外的五斗江乡大山里运木头。运木头是苦力活,既辛苦又危险,可他初生牛犊不怕虎,每天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困了累了,偷偷抹干眼泪又出发了。

梁路峰原本可以按部就班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用自己的双肩帮助父母扛起这个贫困的家,然后娶亲生子,过平凡朴素的农家生活。这也是一个普通的人生归宿,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快乐,周而复始。但梁路峰心中时时燃烧着一份信念,要爱自己所爱,活出自我。他爱看书、爱写作,每一个跳跃的文字都是他心中的精灵。梁路峰每天干农活虽早出晚归,但只要一有空闲,他就阅读各类书籍、做笔记,即便是在大山里运木头的日子里也不放弃。每当夜幕降临,便是梁路峰求知的时间。昏暗灯光下的少年端坐桌前,认真读书写字,瘦高的身影投射在灰黄的墙壁上,稚气的面庞里写满了希望,让墙壁也多了几分文气。

梁路峰用心用情记录着艰辛又充实的农家生活,当每一个文字流淌出来,他的心都会为之感动、雀跃。他实在太爱文学了,当一份纯粹的爱好扎根心底时,生命便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个偶然的机会,梁路峰被招聘到乡里担任税收助征员和文化站管理员,后来又安排到了社办企业副食品商店当营业员,之后担任乡办企业办公室会计员,随后还考取了助理会计师职称。由于勤奋努力,表现突出的他又当选为遂川县笑迎食品厂厂长。之后,梁路峰更加努力了,他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函授大学学习。一年后又调到堆子前镇文化站任站长,一边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一边从事他的文学创作。

(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是艰苦的,梁路峰在咀嚼生活的苦的同时,感受更多的是生活的无奈。在梁路峰的文字里,有慈爱隐忍的外婆,有多才无私的父亲,有倔强大爱的母亲,有温柔朴实的姐姐,有孱弱无助的二叔,有乡里乡亲的亲情赞美。这些人生感受就如沈从文笔下的凤凰古城一样魅力十足,给予了梁路峰太多的心灵慰藉和对生命的感悟。

俗话说,让人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梁路峰的童年在农村度过,上初中时,每天放学后或寒暑假,他与村里的小伙伴们或去河里捕鱼,或在稻田里捉泥鳅,或上山砍柴、撒野。田间地头、修竹茂林间,一个个少年像一朵朵山野里盛开的桐花,阳光而朝气。农家生活如诗如画,农忙的情景如三月春风吹拂大地,春暖花开,乡情乡愁,写满了大地丰收的喜悦。收割的季节,他跟着大人们用脚踩着打谷机,“咔嚓、咔嚓”的踏板声在风中回荡;夕阳西下、炊烟袅袅时,他便在稻田里拾稻穗。梁路峰把这些积极向上又富有时代感的农家生活场景都一一写进了他的文章,如《夏日趣事》《瓜子洲上水》《醉梦桔乡》……这些充满童趣的文字勾起了同年代的人们很多美好的回忆,也让读者们心中燃起无限的憧憬和向往。

在梁路峰的生命历程中,他的外婆和母亲对他影响很大。这种亲情的眷念,在他《我永远的外婆》《倔强的娘》《母亲鞋》等散文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梁路峰的外婆是一个旧时代的小女子,却有大女人的风范。外婆从小家境殷实,读过书、学过艺,可18岁那年,外婆双亲亡故,苦难把外婆推向了命运的谷底,一个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的小女子嫁给外公后,在旧社会吃尽了苦头。苦难的生活让外婆的身体遭受了摧残,却孕育了她更加坚强与博大的精神。能干的外婆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她给予了孩子们最大的关爱和帮助,不光在食欲上满足,还会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给孩子们讲故事,让孩子们明事理。外婆的大爱就如清晨的甘露,滋养着梁路峰幼小的心灵,“做有爱的人”这句话从小就在梁路峰的心底生根发芽。

梁路峰的母亲在新中国的培养下,自然也成为一个能干、坚强、倔强和热心助人的农村新女性。母亲在结婚后的第二年,看见邻居妇女因生孩子难产不幸身亡后,她心中无比伤感,立刻下定决心要去人民公社学做接生员。经过培训,母亲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乡村接生员。之后二十多年,梁路峰的母亲接生了1160个孩子,且从未出过差错。

对梁路峰而言,母亲可亲可敬可爱,就是“喜欢对子女唠叨”这一点让他总是忍俊不禁。梁路峰要去县城当警察,临行前,母亲就不停“唠叨”:“到了单位上要好好工作,听领导的话,不要做违法的事……”一家人吃团圆饭,梁路峰的母亲又开始“唠叨”:“新年新岁,你们要努力工作,好好生活。”下大雨,梁路峰执意要冒雨骑车赶回县城单位值班,之后感冒了,他的母亲又哭着“唠叨”:“儿子,我说你啊,叫你不要冒雨去,叫你要穿好雨衣去,就是不听,娘说你,你也不要记恨娘啊……”每一个人,哪怕他六七十岁,在母亲的眼里也还是一个孩子,那一声声的叮咛和嘱咐,看似唠叨,实则是一份深藏母亲心中对孩子们的最深的爱。

梁路峰的外婆和母亲的大爱在现实生活中蔓延,让梁路峰在感受爱的同时也懂得了爱。接受是一种本能,学会爱是一种能力。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梁路峰就是这样时时携爱前行,一个爱字伴随梁路峰跨越艰难困苦,也照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最让人揪心的是梁路峰中年失去爱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还有他年老病重的老父亲在生命垂危时对生命的渴望,犹如一记记重锤,砸在梁路峰的内心深处。人生就是一次没有导演和彩排的演出,一幕幕喜剧、悲剧交替上演,容不得你多一分钟的微笑,也容不得你多一分钟哭泣。然而再苦的生活也得继续,并且还要活得有声有色,才算对得起已逝的亲人。慢慢地,生活把梁路峰磨砺成了一个坚强、努力又时时向阳而生的男人。

生活洗礼了梁路峰,拥有过爱的人才能学会爱人,也只有经历过无限的伤痛的人,才能体会到爱与善良的可贵,从而一心从善。感恩、包容,这些美好的品德慢慢在梁路峰心中升腾,这些品德无形中影响了梁路峰的一生,也充分表现在他的文学创作和生活中。

梁路峰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他了解农村和农民的疾苦与艰辛,但如何把最苦的生活用最朴素的语言呈现给读者,需要一颗坚强和善悟的内心,有感而发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比如他的散文《驼背二叔》就是代表作。文中的“二叔”让人爱不起来又恨不起来,百味杂陈中,有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辛酸,也有怜悯,更多的是遗憾。老屋里的驼背二叔,是千千万万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农民的缩影,在感怀二叔悲苦的人生经历时,也会对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形成反思。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梁路峰在这篇文章里饱含深情,对二叔没有任何偏见,有的都是理解、包容和关爱。由此,也可以看到梁路峰内心深处对亲人和土地的热爱和感恩。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跟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梁路峰的父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内心是纯朴的,心中深藏着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和对家人亲戚朋友的关爱。正因为这个原因,让梁路峰从小养成了很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人生观。追求上进、顽强拼搏等美德成为梁路峰的前进动力。

由于梁路峰的刻苦努力和憨厚朴实的为人,命运给了他很多机会,他有幸被领导看中,也赢得了较好的生活与出路。1993年至1994年期间,他多次被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县文化局抽调借用,从事文化、新闻宣传工作,他就像革命队伍中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随后,他又被借调到遂川安村水电工程建设指挥部从事水利水电建设宣传工作。一年后,在选择去向时,因为县委领导的关爱,梁路峰在去县委宣传部工作还是去县公安局工作的两难选择面前,他最终选择了他钟爱的公安岗位。

(四)

梁路峰到遂川县公安局工作岗位后,从事文秘、新闻宣传工作。由于他只有高中毕业的学历,学识有限,有时工作起来束手无策也备感压力,从那以后梁路峰就踏上了他的漫漫求学路。读他的《漫漫求学路》散文,能感受到他三年求学路的艰辛和坚强。三年奔波,他终于拿到了公安专科学校的中专文凭。2006年,梁路峰接着报考了西南科技大学的法学本科,开始了又一个三年的本科艰辛求学路。

三年学习,本科文凭拿下了。按理,梁路峰应该可以歇歇脚,好好享受一下劳动果实。但好学要强的梁路峰在2007年又踏上了六年漫长的司法考试征程。这一次,三年又三年,司考路上有辛酸,有泪水,有彷徨,也有欢喜。六年后,梁路峰通过司法考试,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

人生就是一个人的朝圣,也是自我救赎的过程,当把坚持当作一种信念时,生命之花也就会开得越加灿烂。

从踏进公安机关大门那天开始,梁路峰就注定了与法律有缘。他在工作中一边学习法律知识,一边钻研法律业务。根据公安机关办理的案例,梁路峰撰写了二百余篇法律实务探讨性文章。近年来,梁路峰创作法制类文学作品一千六百余篇,有六十余篇作品获得了国家、省市级作品评比优秀和一二三等奖,他也被评为吉安市优秀法律工作者。他经办的百余起民事案件,得到了当事人的好评,他自此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法律人。

在梁路峰的生命节奏里,还有一片亮丽的色彩:他是一个公安英雄背后的推广人。他在警营29年用文字塑造了20多个先进英模和先进集体典型。

写好一篇稿子,不光要有采写能力,还要有吃苦精神。要讲述好警察故事,就需要长期关注,善于发现,善于积累,不厌其烦地深入生活,去挖掘、捕捉身边感人的事迹。有时为采写好一个人物事迹需要一到两个星期乃至一个月,梁路峰总是耐心细致地采访、座谈,征求意见。有时为了一个小细节还要上山下乡、跋山涉水去采访;有时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要随警作战。梁路峰总是用心地感受英雄,与他们如兄弟般交流,这样获得的采写材料就会更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梁路峰是一名基层公安宣传的小号手,做好采访、写好每一篇新闻稿是他的职责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正直、无私奉献是他的基本素养。日常,梁路峰的工作紧张充实,工作之余,还要照顾几个读书的孩子,洗衣、做饭、检查孩子作业等等。每当夜深人静,当孩子们都甜美入梦,梁路峰才可以真正远离白日的喧嚣和人情世故的繁杂,在书桌旁找回真实的自己。简陋的卧室里,一支笔、一张木凳、一张小书桌就成了他延续文学梦的最好陪伴。斗转星移,朝晖夕阴,经常熬夜写作到一两点成了他夜晚工作的主旋律,月亮见证了梁路峰的努力与执着。当一个个文字落于笔端,当一篇篇文章刊发于报刊,那份欣喜与满足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作为一个公安作家,需要投入许多精力写出好的作品。要想了解梁路峰,就读他的文章,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心灵独白,也是他艰辛的生命历程。他经常对文友们说,他是用生命来写作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梁路峰的努力换来了累累硕果。他从一名基层公安作家做起,十年一个跨越,三十年创作了38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从而成为了一名全国知名的公安作家。2014年9月,他被选送到北京鲁迅文学院23届高研班进修;随后,2015年8月受聘公安部文联签约作家兼职三年;2018年10月又与公安部文联签约作家全职三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梁路峰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新的目标。早年他出版了《血案迷踪》公安纪实作品,之后又出版了小小说集《暗算》和纪实文学《龙泉警事》《法案纪实》《金蝉脱壳》《爱的故事》。2021年12月出版的散文集《红土乡韵》,完整记录了他顽强的生命历程。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既然选择了远方,即便风雨兼程也在所不惜。如今,他最大的人生理想就是在井冈山下遂川县这块红色土地上,继续当好公安文学的小号手,奏响时代的壮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