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高龄的军队离休干部高祥林和87岁的老伴易卜年,在婚姻的道路上已经走过68年的风雨历程。他们,因红色电波结缘,至今相敬相爱……
1931年,高祥林出生于陕西延川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因家里贫困,大哥过继给了一户姓刘的人家。1945年5月,在先期参加革命的姐姐的鼓励下,14岁的高祥林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在延安大学深造,学习报务专业,毕业后被解放军第1军某部挑走,成了一名报务员。
易卜年于1935年出生在陕西西安,家境也不富裕。1950年,15岁的易卜年考入西安的一所军校。1952年毕业时,她被分配到高祥林所在部队服役。同在一个报务队,两人成为革命战友,随着工作的交往,彼此产生了好感。
在易卜年眼里,高祥林为人宽厚,好学上进,单发报业务,发报速度每分钟可达120个字,在同批战友中脱颖而出。在高祥林看来,易卜年年轻漂亮,性格开朗,非常能吃苦,是同年兵中的业务骨干。也许是陕西老乡的缘故,两颗年轻的心越靠越近。
1952年,高祥林和易卜年同期加入抗美援朝作战队伍,担负前线指挥部通信保障任务。当时报务员十分紧缺,任务相当繁重,因劳累过度,易卜年的手腕疼痛得无法正常发报,只能做一些抄报工作。
战争中,两人都经历了生死考验。一次执行任务时,高祥林眼看着邻近的一个山洞遭敌军炮弹轰炸,有80余人被埋在里面……易卜年也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53年的一天,易卜年等3人接到上级命令乘吉普车转移时,因路况不熟,差点冲进敌军阵地,幸亏及时发现快速撤退,才没有被敌军发现。
每次执行任务时,两人彼此牵挂,期盼着对方平安无事。
1954年7月,经组织批准,两人结为夫妻。次年,时任排长的易卜年回国,转业至西安市文化局工作。他们开始了3年的分居生活,直到1958年高祥林随部队回国。
回国后的高祥林,先后担任参谋、科长、副处长、师副参谋长等职,工作地点也因岗位变动多次变化。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和家庭,易卜年选择了家属随调,像一只“候鸟”,跟随着丈夫在青海、浙江、河南等地来回“迁徙”……
回想起那段时光,易卜年对军婚生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老高比我从军时间长,我们爱小家,更要服从国家。作为一名老兵,我必须适应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支持他的工作。”
高祥林和易卜年夫妇共育有三女一子。对子女,他们既严格要求,又充满了深深的关爱。大女儿高虹6岁时,高祥林曾亲手给她织了一件红色小毛衣,并在毛衣两侧的口袋织上孩子的小名“虹虹”。这让高虹至今难忘。
尽管夫妻俩都不太擅长做饭,但为了给孩子们改善生活,仍然想尽办法。比如,孩子们想吃饺子,易卜年不会和面,就等高祥林休息在家时,由他和面,易卜年用擀面杖把面擀成一大张,然后用茶杯口把面饼扣压成小圆面片,再包上馅儿……孩子们都说,爸爸、妈妈包的饺子,吃起来特别香。
孩子们渐渐长大。1975年,作为家中长女的高虹按当时的政策可以“平留”,可高祥林夫妻俩却鼓励女儿去下乡锻炼。边境作战时,夫妻俩又鼓励家中唯一的儿子高勇上前线参战……在他们的熏陶下,高家的4个孩子中,有3个先后参军入伍,一家6口人全部光荣入党。
爱是婚姻最好的“黏合剂”。
1982年4月,高祥林在河南郑州离休,易卜年随调到郑州。刚离休的高祥林十分“迷茫”,觉得离开工作岗位就失去了人生价值。易卜年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天,夫妻俩翻开家里珍藏已久的相册,革命岁月里的一幕幕往事呈现眼前,尤其在谈到牺牲的战友时,两人的心又“黏”到了一起:“比起牺牲的战友,咱们够幸运和幸福了。活着,就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高祥林走出了“迷茫”,确立了新的生活目标。1986年,高祥林想学习绘画。苦于当时郑州没有老年大学,他辗转住进西安岳母家,报名参加西安的老年大学绘画班。1992年,易卜年退休时,郑州也有了老年大学。于是,高祥林又回到郑州,两人一同参加老年大学绘画班。他们把对祖国和生活的热爱,以绘画的形式深情表达。经过多年的刻苦研习,高祥林创作的国画《太行山下太平村生逢盛世享太平》,在一次全军书画作品展中获奖并参加巡展;易卜年创作的《香满乾坤报春来》等绘画作品,也先后在地方比赛中获奖。
多年来,夫妻俩积极参加“扶危帮困”“捐资助学”和“关心下一代”等相关工作,响应军地号召带头捐资捐物。他们还受邀到学校、企业等开展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讲座,努力推动传承红色基因和爱党爱国、爱军爱民的家国情怀。
68年风雨同舟,琴瑟和鸣,他们一起聊天、散步,一起画画、跳广场舞,有时还骑上自行车满城跑……老两口的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同时也注重规律生活。他们每天早上5点半左右起床,6点左右吃饭,然后看电视、读报纸。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会在子女的陪伴下,到户外转转。
携手走过大半个世纪,提起日常的相处之道,易卜年说:“老高脾气比我好,他了解我直爽的性格,一些家庭中的小事都让着我……”高祥林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热爱!热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也让我们的婚姻和谐美满。”
岁月沧桑变化,不变的是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关注。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离(退)休后,都将人生过得有价值、有意义,生活过得幸福、甜美。
(作者单位:河南省军区郑州第六离职干部休养所)
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