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雨
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最具代表性、最富独特内涵的民族文化遗产。京剧、评书、国画、书法、武术……构成了国粹的丰富表现形式,曾为大众所喜爱和追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艺术面临着“观众危机”,脱离现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传承者的后继无人,令一些国粹艺术面临断代的隐忧。不过,我们也同时看到,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很多国粹在与流行文化和当代青年的碰撞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面对国粹,当代年轻人都有什么样的心里话想要说呢?不妨来看看几位学生写给他们的信。
文\林遥
评书前辈:
见字如晤。
幼年从电视和电台中初识您之风采,嗣后在现场表演中体味金戈铁马、绿林豪侠、人世传奇……
时至今日,我依然在寻索关于讲述故事的各种可能。每每梦回,犹如家门口绵延的长城,历经千年风沙侵蚀,仍旧不渝。我惊叹,关于民族的传统,竟能通过口口相传而承袭不止?恰如古希腊神话,众神灭绝之时,游吟诗人漂流四方留下过往的曾经。
我沉浸其中,一部又一部的长篇大书烙印于生命里,让我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求一种思索。当折扇轻挥,醒木连声,其中的奥义及精妙,竟然定性为一种固执的向度,在不可逆中找出可逆的深意。《人类简史》中说: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的主宰,就在于人类能创造并且相信“虚构的故事”。“讲故事”和“相信故事”的能力,是人类社会的特质。评书起源于说故事,而又更在乎一个“评”字。何者为评?评人情、评是非、评道理。千年兴亡,尽在唇齿间。
那年夏天,我于师父膝前,双手接过“评书”传承。师父说:“人多大,书多大。”想要说评书,要先懂人情!说评书要说仁义、讲道德。文章传世,说书论世,虽然一雅一俗,却殊途同归。
那一夜,我醉了,恍然一梦,梦里的剑客须发如雪,将军金甲映日,快雪时晴,冬月冷照,远方尘沙顿时湮没,一支铁骑奔驰在苍茫大漠,一抹云彩眷恋,停泊在层叠的山峦。
当然,评书不能囿于传统,薄于现代。面对今日纷繁的多元化社会,一味讲述老故事,不去关心现实年轻人的喜好,终究会陷入困境。跳出评书用评书,前途无量,反之,若抱残守缺,不寻求改变和创新,评书亦难免止步于此。
坊间有歌曲《说书人》,各家电台亦有听书节目,其实你未曾被人遗忘!我们要在新的传播方式中找到“评书”的表达。唯有给观众获得感,这门艺术才会有勃勃的生命力。唯有透过更深邃的研习和思索,通过谦卑冷然的反思和沉想,收敛傲慢和偏执,才会有浴火重生的欢喜。
后辈末学上
文\刘宸宇
尊敬的京剧:
您好!
“生旦净末丑,花旦身段柔如水,武生身手若迅雷。”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吟诵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位武将在铿锵有力的京剧锣鼓点中,将中国古代将帅忠贞报国、充满必胜信念和勇气的豪情壮志表现得格外鲜明,“Peking opera”在全世界面前精彩亮相。
但是,京剧先生,请原谅我的冒昧,我想恳切地问一句:近些年,您过得还好吗?坦白地说,每年我们的见面一般只有一回。对!就是每年春晚那短短的十来分钟,是姥爷最期待的那十来分钟,是爸爸准备换台的那十来分钟。可能您也挺纳闷,为什么?是新的曲目创造得不够快,是没有头部流量明星,还是没有直播带货主播帮忙?
这真的不是您的问题。坦白地说,百年前的故事形式、音乐旋律、服装道具确实很难受到如今年轻人的普遍喜欢。不仅仅是您,京韵大鼓、丝竹评弹,何尝不是如此?您再看看身边,现代工业化电影、互联网短视频、各种综艺节目……不停迭代,“快餐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快”,“四大天王”这些爸爸、叔叔们心中的“y y d s”,在我们看来,又何尝不是“别闹”?
看到这里,您是不是有点生气?您是不是也准备改头换面,来一段“丑”角R a p,加一段“旦”角海豚音,最好再组织个“奔跑吧,武生”全国海选综艺?
停!
“待他方一回头,虞姬即抽出他腰间宝剑……未幾,项羽意识到受骗,忽一低头,惊见腰间抽空的剑鞘,项羽猛回头向虞姬,惊呼——啊!这——话未出口,已见虞姬自刎于前,项羽顿足不已,项羽(痛悔,叹)——哎呀!”这段您肯定很熟悉吧,《霸王别姬》的高潮部分。在我看来,这段的节奏精彩刺激,又深深烙上了红颜报知己的中国印。您的美就是您的美,您的美就在您,就在您的特色,就在您的中国印,不在别处!
是的,我希望您平和地接受“唯一的不变就是永远在变化”的事实,不争朝夕,笑看后辈花开花落;希望您初心不改,不要去当网红或蹭流量,而是反复打磨经典的曲目,让喜欢您的听众流着泪感慨“爷青回”;希望您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的支持下,能被更多年轻人关注到、感受到您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位衷心希望您越来越醇厚的学生
文\王嘉茵
国画先生:
见信安好。
学习绘画的人都常说: 您最难学。不像其他的画,还有犯错误的空间,可以随意勾勾画画,寻找思路。您是下笔就定了形,无可更改,要求画者先思而后行。更不要说要求浓重淡清用笔力道不同,花鸟鱼虫绘画笔法各异。但正如您对画者的“思”的要求一样,您给予画者的也更是一份心境静澈的礼物。
最开始萌生想要学习您的想法,是看见了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作间蕴含的连绵不绝的气势,让人恍惚间窥探到李白那逍遥磅礴的精神世界。我的手指忍不住比比画画,隔空对着那山的斜峰,或是轻轻划过,或是用力地按捺,或若蜻蜓点水般小心翼翼地提起……尽管深知画好国画难如登天,可带着这份《千里江山图》给予我的震撼感,以及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我下定了决心偏要学习国画。
直到现在,我还是难以相信一向浮躁的自己竟然真的花了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您。可现在回想着当时如此认真的自己,心里只有欣喜。
我学习“凝视”,学着“思考”,大胆“下笔”……尽管落笔很难,但难中自有乐趣,仅仅是盯着墨在水中晕开,那如烟状婷婷袅袅的样态就让我如痴如醉。
先生,我在画您,却好像与整个世界的可爱都建立了联系。现在,我的画仍是带着蹩脚的缺陷,难以企及古代那些文人雅士。可是您给予了我一个宁静致远的精神世界,我逐渐认识到了您对中国文化的意义:是一份自然质朴的色彩墨痕,是一份高洁不染的风骨气度,更是一份中国文化对外独有的名片。
一名在不断努力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