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婷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显著提升,但从具体实践情况不难看出,并未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其主要原因是实践方法不合理,特别是在与不同学科教学结合的过程中,各科教师缺乏相应的经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效果不理想,甚至影响了学科教学质量。语文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但目前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并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这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教育者需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课堂的方法进行探索,从而促进小学生全方位发展。
当前,在学习压力增大、社会环境复杂化等因素影响下,小学阶段的学生可能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焦虑、自卑、撒谎、厌学等,这必然会给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为了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促使其健康、幸福成长。另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可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少、课程资源不足等问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则能完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使其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展现,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长远发展。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教师要提高认识,以新课标为依据,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期,加之家长殷切期盼、学业负担较重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如自责倾向、心理依赖、以自我为中心、意志薄弱等,这对学生的综合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对于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应清醒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在语文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促进二者深度融合,有效落实新课程理念。
(一)创设宽松氛围,增强学生自信
小学高年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厌学、焦虑等,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许多挫折、困难,教师也未及时给予指导,甚至会批评学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语文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营造宽松氛围,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使学生可以直面困难,敢于提出问题。这样教师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增强学生自信,促进其健康成长。
例如,在《竹节人》一课的教授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深刻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竹节人的喜爱,同時体会作者语言的趣味性。在该课学习中,有的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由于问题有一点偏离主线,有些教师也许并不会给予回应,有些老师甚至会批评学生影响课堂秩序,这样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话会让学生产生自我怀疑、厌学等心理问题。所以,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要给予鼓励,并且善于发现学生提问的闪光点,由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并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挖掘教育资源,加强精神建设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本既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资源。教师在语文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一定不能忽视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挖掘。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也能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
例如,在《月迹》一课的教授中,教师须要发现文本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等,使学生能通过本文的学习,实现心理健康发展。除了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外,教师还要发掘生活中、网络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让学生结合本文的学习,搜集生活中的美,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或者让学生将自己心目中的月光画下来。这些都有助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必须指出的是,教师必须做好教育资源的筛选与加工,不能将收集的教育资源直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很有可能会给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三)引入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思维特点、个性与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需遵循主体性的原则,合理设计分层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语文知识,树立健康、积极的学习心态。
例如,在《杨氏之子》一课的教授中,因为部分学生对小古文学习缺乏兴趣,也没有在之前的小古文学习中打好基础,他们在本课学习时出现一些问题,此时如果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必然会使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更加困难,逐步产生消极、负面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等,划分为上、中、下三层,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与评价策略,同时还要在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上体现差异,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满足与进步。需明确的是,各个层次之间是动态调整的,比如甲以前在中层小组,经过教师指导与自身努力,各方面能力均得到了提高,此时教师就应将甲调换至上层小组,这样既可以激励学生进步,也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优化教学评价,发挥引领作用
教学评价除了有检查的功能以外,在激励学生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这对提高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十分重要。为此,教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教学评价机制的优化,有效发挥教学评价的引领作用。
例如,在《月光曲》一课的教授中,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停留在知识方面,还要从其他方面对学生予以评价,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合理性。比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是否与同伴积极配合、在遇到困难时是否积极探究解决办法等,通过综合性、过程性的评价,使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形成积极学习心态,继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当下教育者最需要关心的问题。假如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不仅会影响他们学习的效率与质量,还可能出现一些不良行为,阻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所以,授课教师须要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语文学科的教学情况,将心理健康教育合理融入语文课堂,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从而为他们幸福与健康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