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
随着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以及国内政策的调整,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行中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一方面,财政压力的加大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贯彻“过紧日子”的要求。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打造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严格资金审批,以推动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文章介绍了大数据背景和财务管理的内涵,并总结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优化财务管理制度的对策。
对于财务管理而言,大数据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单位管理制度的建设有了更加可靠的数据和对应的信息技术。另一方面,也让单位的舞弊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和难以察觉。在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内部监督力度较弱等。因此,基于这种背景,开展大数据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优化对策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一、大数据背景概述
2008年《自然》期刊指出,大数据指的是“需要处理能产生更强决策力、洞察发现力、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多样化信息资产。”大数据是在一定背景下产生的。首先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光纤技术的发展和各种高速高频宽带的使用大大提升了数据的传输速度和设备的存储容量,同时智能设备的不断普及,都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条件。其次,云计算技术的兴起。云计算技术扭转了传统的数据存储模式,将原本分散的数据集中在数据中心,为复杂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提供了可能性。最后,数据资源化的趋势。根据数据来源,大数据可以分为消费数据和工业数据,这些数据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记录,成为价值含量较高的数据资源。各大平台也纷纷发起了数据战,希望利用数据分析来实现对消费者的精准定位;各类单位也希望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智能制造的转型。由此可见,大数据技术将成为未来市场主体加强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要素。
二、财务管理概念与内容
财务管理是指以实现市场主体的价值增值为主要目标,围绕各项财务活动而开展的决策、控制和评价的过程。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其核心在于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财务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市场主体运行的方方面面。其次,财务管理是围绕价值开展的管理活动,其内容离不开价值的识别、判断、控制和绩效评价。最后,财务管理涉及对人的控制。财务管理活动是由人来实施的,自然会受到人为素质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刚性约束作用,要求人在财务管理制度的框架范围内开展工作。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筹资管理。市场主体需要根据生产运行、战略目标和资本结构的需要,拓展筹资渠道,可在资本市场上运用多种投资方式依法有效地筹集所需资金。第二,投资管理。投资是市场主体构建资产、股权投入和实施在建工程的行为。市场主体要考虑投资的规模,同时还必须通过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的组合来确定合适的投资结构,以控制投资风险。第三,市场主体在运营活动中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资产和负债的收付活动,因此必须对资产和负债的差额进行有效管理。第四,成本管理。成本费用和营业收入是影响市场主体利润的两项重要因素,因此市场主体在运营的过程中一定要开源节流,控制成本耗费,从而提升经营收益。第五,收入与分配管理。收入与分配管理是对市场主体收入与分配活动所做的组织与调节,是将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经营成果在市场主体内外部、各岗位人员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
三、大数据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优化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首先,能够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根据财政部门印发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必须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为更好履行公共责任奠定基础。而向外界传递真实、准确和完整的会计信息是履行受托公共责任的重要表现。在大数据背景下,事业单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加强会计系统控制,比如明确财务部门的岗位职责和具体工作规范,并加速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从而保证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实现对数据抓取、整理和分析的自动化操作,最终从源头上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
其次,能够助力行政事业单位规避风险。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在实践中,很可能因为财务部门缺乏对权力的制约机制,导致财务舞弊风险的发生。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改制的过程中时常发生资产流失的情况,这极大损害了公共利益。在大数据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能利用信息系统推动重大决策过程的透明化,信息公开化,能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约束,将“权力关进笼子”。与此同时,风险管理系统可及时发现单位在资产采购、资产盘点、招投标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对策,最终将风险控制在单位可接受的范围内。
最后,能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水平。根据财政部发布的《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试行)》,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将统一的管理规则和逻辑嵌入到信息系统。这一要求同财务管理中“信息与报告”的要求不谋而合。行政事业单位会构建一个预算和会计核算于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且该系统也会实现同其他办公系统的无缝对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构建这一系统提供了必要条件,能让构建的系统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从而带动行政事业单位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财务管理意识
一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的财务控制意识比较薄弱。领导者將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重心放在了业务运行上,根本意识不到财务管理在防范资产流失和财务舞弊方面的重要性,更加注重财政资金的运用和全面预算的执行工作。另一方面,财务人员缺乏对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财务人员普遍认为其本职工作是实施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活动,意识不到在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管理的必要性,甚至认为财务管理机制的执行效果同自身绩效考核的结果关联不大,因此,管理者无法树立财务管理正确态度。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员工缺乏财务管理的意识,多数基层员工普遍认为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执行都是财务部门的责任,与自身无关,因此普遍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二)财务人员素质不足
在大数据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施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严重不足。一方面,部分财务人员的年龄偏大,学历水平偏低,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无法深刻理解大数据背景的内涵。同时,部分财务人员无法适应新构建的预算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无法利用该系统的会计核算模块进行账务处理。另一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针对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培训机制。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大量繁杂的管理学知识。而财务人员的日常培训仅仅局限在会计继续教育方面,导致其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运行逻辑、岗位制衡知识体系的认识都相当肤浅。
(三)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小组,日常的风险评估活动基本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的。基于部门利益的考量,财务部门在评估财务风险时存在保守倾向,无法准确识别出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其次,行政事业单位主要采取定性分析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定性分析方法对财务人员的主观能力和管理经验有着较高的要求,容易滋生风险误判的风险。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实现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的对接,却无法通过数据分析对蕴含的风险进行预警。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应对风险的对策过于单一,主要采取的是风险规避与风险承受策略,无法同外部力量进行合作,构建风险共担机制。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在监督模式层面,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接受上级机关和巡视组的监督与检查。这种模式侧重于对问题的事后整改,无法对风险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与此同时,财务部门还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运行进行财务稽核。而财务稽核侧重于分析日常的资金流水,对财务风险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监督问责机制未能有效落实。就监督的模式而言,本单位的自查基本上不会发现任何重要的问题,基本上以形式化的自查报告结束。上级机关的巡视和检查往往能够发现控制活动中存在的缺陷,但仅仅将整改局限在问题表面,很难对财务管理的制度性缺陷进行评估。此外,行政事业单位无法根据监督的结果开展严厉问责,即使确定了问题的第一责任人,也无法从制度层面找到任何依据对该负责人进行严厉惩罚。
五、大数据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增强财务管理意识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应该积极学习财政部门下发的制度文件,比如《新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规范(试行)》等。与此同时,领导者还可以为财务部门制定有关文件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财务人员上交财务管理文件学习心得。对于财务人员而言,这种方式是深刻的思想洗礼。其次,财务人员要积极参与财政部门组织的关于财务管理与大数据技术的培训活动,并能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财务管理的建设思路。最后,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还应该在单位内部大力营造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的文化氛围,定期组织各部门开展研讨会,以加深基层员工对大数据环境下财务管理活动的理解。
(二)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严格把控招聘的质量关,落实“逢进必考”的原则,加大对拟招录人员综合素质的考核,比如专业技能、道德素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针对财务管理机制的长效培训机制,可以邀请上级的管理专家到本单位开展课程讲座,向本单位人员讲解在大数据背景下财务管理的优化路径。最后,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是调动员工工作热情的重要措施,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将财务管理纳入绩效考核机制,可以根据各岗位职责确定考核指标,并将财务管理任务进行分解。单位可以以季度为单位,采取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输出结果,同时要以结果为依据对员工实施奖惩。
(三)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成立以财务管理部门牵头的,并由其他部门人员参与的风险评估小组。该小组需要定期针对单位的业务活动风险进行评估,比如合同的审批和签订岗位是否实现了分离、资金的审批和支付是否分离、财务岗位不相容制度是否得到了有力贯彻等。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风险预警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常见的风险类型,设置多元化的风险指标,比如资产的周转能力、偿债能力指标等。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依靠大数据技术建设智能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并将多元化的预警指标嵌入风险管理模块。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会生成各种指标值,一旦各种指标值超过预警值,信息系统就会向管理者发出预警信息。管理者在收到预警信息后会根据风险的类别和大小选择合适的风险应对方案。
(四)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一方面,财务管理部门要加强财务自查工作,开展对会计核算、账务处理、财务报表的审查,以及时发现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要积极发挥作用,提升独立性和专业化水平,应该杜绝“人情化”的操作,对于发现的廉政风险应该进行及时问责。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应该配备专业人员,并引入大数据技术的审计手段,集中开展财务信息、财政资金管理与干部履职情况的审计。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针对监督结果跟進问题的整改,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制定风险整改清单,明确各部门的整改任务,并对整改的结果进行评估。
结 语
近年来,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双基础”的会计记账模式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加强会计系统控制;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发展也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统一各信息系统的管理规则与运行逻辑。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强化财务管理这一关键制度保障,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和价值。
(作者单位:辽宁省广播电视中心发射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