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庆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新晚报 黑龙江 150008)
不管在任何时代,阅读都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的方式和环境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纸张到屏幕,从台灯下到车厢里,长篇巨著被节选成一段段书摘,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传播的海量信息碎片成了人们日常阅读的主流。
或许碎片化阅读、浅阅读早已成为当下许多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大家习惯了在公交、地铁上刷短视频,翻阅新闻资讯,看微博热文……“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
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当下,这一切都变得十分容易。以如今大火的两大平台抖音和快手为例,视频的直观、形象和快速,可以极速融入广大受众的日常生活,是文字和图片都不能比拟的。受众的年龄层较为广泛,在满足一些用户新需求的同时,也给大家的阅读文化丰富了新选择。
但试图用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来获取信息,其实并不成功,由文字到图片,由图片转到视频,的确是便捷了,但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却越来越少。
轻松、简单、娱乐至上,当阅读的快餐式、跳跃性、简单思考逐渐取代“深阅读”,纸媒平台更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从而在现今的媒体环境下,争回一席之地。
内容深刻化要求报道充分延伸和拓展6W的要素,注重6W中why、how的要素:“why”即“立足直接,分析横向,追究纵深”,深入探究“为什么”,how即“分析意义,注重结果,预测未来”,解答由新闻事件延伸出的一系列问题。深度报道通常会从媒体报道过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选题中挑选内容,然后进行消息的延伸以及新闻主题的深度挖掘,做深、做透。
在新闻报道中运用多维度思考,不孤立报道单个事件,围绕一个事件或观点的中心,立体地组织新闻要素。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围绕一个全社会正在关注或者热点话题展开,在剖析新闻内部事实的同时,通过全面的报道案例,充分展示事实的宏观背景,揭示真相。
深度报道通常会选择显著的新闻事件,报道读者关心、与读者自身利益相关的内容。新闻性较弱的一般不宜做深度报道,内容比较单一的事实也不适合做深度报道。同时,深度报道所关注的话题,往往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报道可以唤醒人们的良知与共鸣。
信息的生产与消费始终是新闻从业者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是碎片化阅读的盛行,信息量上的覆盖重于对质的追求,另一方面是纸媒在当下需要差异化的传播形式,通过深度报道来体现纸媒的内容质感。然而在如今的媒体环境下,纸媒在操作深度报道的相关选题时,却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个新闻热点的出现,往往会引发各家纸媒的争相报道,这原本是十分正常的现象。然而,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各家媒体时常会出现相似观点,引用“同一事例、同一数据”的在报道中也总会出现。从深度报道的角度来说,相似观点的千篇一律,立意的平庸和雷同,不能将单篇报道的特色发挥出来,这样不但不能为读者提供实用性的信息,纸媒的权威性也因此受到挑战。
数量和质量的考察是评判深度报道的两个维度,数量即信息量的维度,需要尽可能完整、全面、客观地向用户传递解读事实的信息点,体现报道的“全息”性,让读者第一时间较为全面地掌握新闻事实。质量说的是信息质的维度,这里包含的是报道本身的思想高度及深度,内容上“向上生长”,服务上“向下生根”。然而在当下的深度报道事例中,许多稿件存在“重体量而轻质量”的问题,把大量的信息罗列叠加作为其直观标准,实则缺乏内容的深度和影响力,稿件内容“营养”不足。
一般来说,深度报道通常都会选择显著的新闻事件,有较强的新闻性、事实内部包含着复杂的联系,同时有一个相对宏大的主题背景作为支撑。但新闻事件本身主题的宏大与报道的深度并不等同,只有在深度挖掘新闻事件的基础之上,结合主题背景,最终实现思想高度上的升华,才值得称赞。而不少深度报道时常出现“题文不符”的状况,报道内容与主题背景生拉硬靠,内容空洞不足以撑起主题,传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深度报道不同于一般报道,挖掘出那些原本看不到的内容至关重要。在深度报道中,在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分析原因的同时,要通对主题的确立和素材的筛选,结合现实背景,最终完成对“为什么”“怎么办”的深刻解答。但目前存在于一些深度报道文章的问题,是在整个分析环节中,看似是多角度的挖掘,却没有一下“挖到底”,而是浅尝辄止,不能一针见血直击问题的核心与重点。
一些深度报道往往会因为列举信息或数据繁杂,材料和事实穿插表述,显得内容过于“枯燥乏味”,可读性欠缺。从信息到数据,从材料到事实,过于关注引用、综合,从而忽略了对新闻事实本身的表述,用户读起来常常难以抓住重点,对报道效果的最终呈现影响很大。
我国的深度报道自上世纪90年代起,到如今历经30余年的发展,其间有高潮,有低谷;有初创时的草莽,也有黄金期的辉煌。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大量媒体的深度报道部门被裁撤,调查记者大量流失,纸媒的黄金时代已过,深度报道之路又将何去何从?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纸媒在面对上文所述的问题时,要引起极大的重视。深度报道是纸媒应对新媒体碎片化传播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纸媒的优势与特点所在。因此,做好深度报道的实践探索,提高深度报道传播的有效送达,是纸媒亟待攻克的难题。
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一定是可以让读者触摸到它的灵魂,让读者在乎的。而所有深度报道的传播,最终都是以“到达”为目的,而不是为了报道而报道。因此,贯穿在报道始终的故事内核是否足够吸引人,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最后的传播效果。在深度报道中注重对典型故事的挖掘,可以让用户轻松接收到故事的核心,从而取得最佳的报道效果。
在纸媒进行深度报道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故事的解读,展现更为直观的新闻真相。记者在确定深度报道选题时,采用“从故事向主题递进”的方法,挖掘新闻事件中的典型故事,可以为报道找到具体的事实支撑。
深度报道具有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和分析性等特点,而这一切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深度报道“深”在对事实真相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以及对事实内在逻辑的全面梳理。这需要新闻从业者深入对事件的调查研究,全方位、多角度观察研究,从而全面掌握素材。以问题为导向,发现事实细节背后的联系进而挖掘事实背后的真相,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报道。
在以同一新闻事件为出发点的报道下,观点表达是形成差异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明确的主题之下,鲜明有力的观点是重中之重。同时,深度报道观点的表达,需要立意新、题材新、表现手法新,在真实反映题材、深刻揭示主题的同时还要力求报道形式的新颖,找准观点,求新求变,让报道内容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一篇题为《师大夜市变形记|用20年时间,走出了一条冰城路边摊的逆袭之路》的报道中,作者跳出以往报道师大夜市的采访模式,另辟蹊径地讲述观点,将师大夜市的“前世今生”以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转机出现在2014年。和兴街道办向哈尔滨市街路市场摊区管理办公室提交了设立师大夜市的申请——有了‘出生证’,师大夜市才能被纳入正规的市场摊区管理序列。这年5月21日,经哈尔滨市街路市场摊区管理办公室审核,师大夜市正式获批设立。”感染力极强。
在当今的传播环境下,融合传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树立多文本表达的理念,更能使体量较大的深度报道吸引到更多用户。当一篇报道中包含有文字、图片、视频等呈现形式时,主题的表达能够更为精准,深度报道的有效阅读和传播效果更佳。
浅阅读的流行让广大用户每天处于碎片化信息的包围之中,信息过剩时代带来信息焦虑,这个时候高质量的深度报道,可以让大家在快节奏的信息消费中一点点“慢”下来。在一系列深度阅读中获取更全面、实用、清晰的信息,带给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纸媒以专业精神做精品,不断加强对深度报道的实践探索,才能走出一条高效的传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