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斌
目前,宁波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走出了一条符合宁波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但对照中央、省委以及高质量建设的要求,还存在着文明实践成效不够显著、建设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资源整合难度较大、建设路径有待进一步创新,支持力度相对不足、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如何全方位高质量推进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建议从六方面着手。
高质量推动文明实践数字化建设。一是着力建设宁波的文明实践数字化地图,固化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的内容,提升公众参与实践活动的便捷度、组织项目供需对接的精准度和管理激励的科学度。二是着力提升志愿服务主体的数字化应用能力,打造人员阵地“一屏管理”、参与活动“一键响应”、服务时长“一秒可查”、资源对接“一步到位”、数据集成“一舱掌控”的数字化集成体系,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全流程在线管理。三是推进公民信用体系数字化建设。推动宁波城市个人信用分“天一分”全面实施,以五大维度、17类二级指标、36项三级指标及204个具体评分特征值的指标体系为依托,构建起“公民有信用、信用有价值”的正向评价体系。
高质量推动文明实践社会化变革。一是探索社会化的保障路径。依托宁波市慈善总会、宁波市志愿服务基金会及其他慈善基金组织,建立以文明单位、国有企业为先导的企业社会责任“宁波模式”,做大文明实践生态圈、共享圈、互助圈,引导志愿服务组织不断提升能力、充分发挥作用。二是拓展社会化的传播渠道。联动各大媒体、自媒体平台,组织各类群体开展融入式、流动式、文艺式宣传宣讲,形成一种声音多种渠道,更好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群众、深入人心。三是提升社会化的品牌影响。形成文明实践完善的形象识别系统和行动指导系统,全面落实标准制定、评比筛选、系统培训、重点培育等工作,为高质量实现文明实践的社会化应用提供必要的人力保障、项目保障和组织保障。
高质量推动文明实践专业化发展。一是规范阵地建设。坚持开放、共享、科学的理念,在“合”的基础上突出“融”,构建点多面广、功能完备的文明实践服务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形成“服务菜单”供群众点单,确保文明实践阵地门常开、活动常办。二是打造专业化的项目品牌。深入实施以践行主流价值新风尚、引领移风易俗新风气和拓展文明实践新内涵等为主题的文明实践项目,发现、培育、推广一批能创新、易操作、可复制的专业化志愿服务项目。三是提升专业化研究能力。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宁波大学等省内外研究机构和专业力量,编印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门教材,总结提炼宁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工作成果,为全国各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宁波经验”。
高质量推动文明实践项目化转型。一是做项目化的推动者。培育一批“政治站位高、业务能力强、专业功底深、实践经验丰富”的本土文明实践宣讲师、培训师,围绕各个领域开展文明实践项目的挖掘、整理、设计等工作,确保文明实践项目有专人推动。二是做项目化的先行者。有序开展全市范围内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者、组织(团队)负责人、骨干的轮训工作,以项目形式推动基层文明实践工作的有序开展。三是做项目化的传播者。加强文明实践团队间的交流、互动与融合,学习借鉴各地的实践经验和做法,在交流中增进了解、传播理念、学习模式、提炼标准,让更多的团队成为项目化的受益者。四是做项目化的示范者。通过文明实践项目化,健全文明实践项目体系,促进各领域文明实践资源和内容的融合,逐渐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内容涵盖全领域的民生服务。
高质量推动文明实践常态化实施。一是完善法规政策体系。以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志愿服务发展的实际为出发点,研究制定组织发展、平台拓展和正向激励等文明实践配套政策,推动文明实践工作在基层常态化开展。二是完善组织动员体系。用好干部、党员、社会贤能、模范典型、社团骨干等五种力量,扩大文明实践队伍,带动支撑活动常态化开展。三是完善服务开展渠道。鼓励有专业特长的热心人士建立个人工作室、特色服务站等,入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针对性开展文明实践和社会服务,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的热潮。四是深化行业覆盖体系。联动各部门、各单位,在文明实践的各个领域,加强组织建设、机制建立、规范发展,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全面联动的工作机制,让更多队伍、组织进驻文明实践阵地。
高质量推动文明实践绩效化评估。一是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保证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效性,探索建立全市统一标准的中心建设考核体系,为全国提供样本。二是建立统一的考评机制。建立由宣传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专门考核机构,多维度多层次地推进考核工作。三是建立标准化考核内容。积极探索建立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对象实时互评机制,通过互评促发展。四是建立考评成果转化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并增加其指标权重,切实提高当地政府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