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科教学与研学实践的融合方式研究

2022-12-29 23:39王金侠
成长 2022年11期
关键词:研学评价活动

王金侠

河北省唐山市第九中学(河北省唐山市 063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进行素质教育。2013 年以来,国务院及教育部各部委多次发出通知,提出并要求在中小学生中推行研学旅行,并将研学旅行纳入综合实践范畴。2018年9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问题,解决唯分数论问题,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科教学走出课堂,打破学科壁垒,与体验式学习相融合,走跨学科发展之路。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而体验式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有针对性的围绕学科体验式学习主题研发和定制适合的课程是整个学科体验式学习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之举。

实践中,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遗产资源等等如何开利用,如何实现跨学科融合?学科知识中有哪些知识点适合与体验式学习相结合?学科教育和研学实践融合方式都有哪些等等,我们做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地利用研学资源,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所谓学科教学与研学实践活动相融合是指研学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的互补实践学习,是在现实场景中的体验式学习。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研学活动不仅可以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形成研学课程,丰富学科教学活动,还可以借助有针对性的研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认知,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实现做中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历史教学与历史资源相结合

这里教材内容是选择研学资源的基础。在学科教学与将研学实践相融合的时候,需要立足教材内容,从生活中选取与教学有关的内容来作为我们开展研学的依据,如此才能提高研学的针对性。即以某一课或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利用研学资源,开展研学活动,使学生在研学活动中深刻地感知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容。比如,初中历史中涉及秦始皇修长城的内容,在学这内容的时候,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长城的研学资源,群山中蜿蜒起伏的犹如万米巨龙的长城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雄伟沧桑的长城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带领学生走进长城,来到研学基地《角山长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等,学生亲密与长城接触,感受长城的雄伟,了解长城文化。真实的情景与文本中详细的描绘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和长城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

2 语文教学与红色资源相结合

中学语文教材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寻找教材与红色教育的结合点,从语文教材中汲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教材中落实红色教育,就要结合学科特点,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需求,精选丰富而鲜活的内容素材,设计灵活而多样的活动任务,展现红色教育内容,以鼓舞青少年的斗志、明确发展方向;展现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凝聚奋进力量;启迪青少年的智慧,砥砺青少年精神品格。

有机融入教育内容,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对学生的红色教育,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是主阵地。语文学科责无旁贷,应积极发挥课程本身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易于感染人的独特优势,依托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典作品,自然渗透党史和红色历史内容,以史人,以文育人,使学生在学习祖国通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铭记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感受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忘我的革命情怀,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具有红色教育、爱国教育因素,典型的课文《沁园春雪》、《黄河颂》、《祖国啊我亲爱的母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等。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就可以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来到红色教育基地“西柏坡”、“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狼牙山景区红色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白洋淀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等,设计学生的爱国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战争遗址和纪念馆,填写学生实践活动手册。学生在亲历红色教育基地的同时感受革命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 地理教学与地理资源相结合

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认知起到很大的作用。地理知识是人的社会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仅应当具有语言、数学、外语等工具类知识,而且应当具有历史、地理及其他科学知识。地理知识则是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让学生科学地认识世界。让学生从家庭的狭小空间中走出来,认识社区、村镇、城市、国家、世界、地球及其宇宙环境;认识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社会经济、民族文化、风土人情。从我国及世界各国人民的经验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去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与他人交往,学会生活。

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形式。旨在巩固地理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应用地理知识的实际技能和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将书本内容和社会自然资源合理融合,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如在学习天气与气候内容时可以设计与地理教学相联系的实践活动,包括气象观测、天象观测、地震测报、环境监测、野外观察及地理调查等。气象观测包括将当地每天的气温、气压、降水、风向风力、云量、湿度及其他天气特殊现象记录下来,结合气象台(站)的天气广播进行分析,做出当地每天的补充天气预报。天象观测包括记录北极星等主要星座的位置及其变化,月相的变化及其他特殊天象等。地震测报包括对地下水变化、动植物异象及其他自然界异象(如气温及降水的异常、地声、地光等)的观察;记录、分析和试作地震预报。环境监测包括对水、空气噪声、固体废弃物、农药等污染环境程度的监视、测算、分析和采取的对策等。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时设计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调查,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如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有哪些,水资源污染问题,水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率情况等等。进行土地流失、土地保护、合理利用土地等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参观调查等找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分析报告。在学习中国自然环境内容时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环境调查,了解现实中面临的种种环境问题,形成环境保护调查报告,按照正确的行为准则,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树立环境意识,自觉地参与改善环境的行动。

4 美术教育与社会资源相结合

初中美术特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既要体现整体性、基础性、又要体现适应性、现实性、超前性,还要以“美”育“德”,以“美”育“智”,以“特色”促“全面”,教师不但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和艺术素养。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初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为宗旨,在课标的指引下以适应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不同的能力评价标准,真正地提高到素质教育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建立合乎规律性和合乎目的性的教学运行机制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

美术教育要与社会与时代与周围生活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理解,从现实的角度思考艺术的问题,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书本内容与校外资源相结合,增加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发展学生的感受能力、培养美育情趣,使艺术教育真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拓展开来。

以课外活动辅导实现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和谐发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这个大的课堂中来,教导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美术欣赏课带领学生深入到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参观学习的形式,带领学生来到工厂、矿山、园区等研学基地,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现实场景中认识美、欣赏美。在写生课、绘画课时,组织学生深入大自然来,到名山大川中来,到景区实践基地中来,到农村、到工厂、企业中来,让学生亲眼看到大自然的美景,看到大山大河,看到农民、工人的真实劳动的情景,农民和工人以及企业创造的劳动成果。游乐这样真实的题材,学生创造美的欲望一发不可收拾。就会利用自己学到的艺术知识创造出自己最喜欢的艺术作品。使美术教育与充分地与校外资源相结合。这是真正的与生活相联系的美育教育。

5 实践活动与自然资源相融合

研学旅行具有实践亲历性,在研学活动中学生所获得的东西不再是课堂中由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自己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的直接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还可以开阔其视野,使其在直观的场景中学会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综合实践为研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二者紧密结合。依托研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观的感知,借助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在开展《爱护大海》这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时,是以大海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为主题的。活动中,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海,引导学生围绕大海进行调查,内容涉及海水污染及防治,海生物捕捞及保护,海底世界开发及利用,港口建设,海的旅游,沙滩环境保护,等等方面,通过参观港口、渔船、海岸、沙滩,走访港口工人、渔民、游客及市民,对以上问题有了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并结合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学生写出了《关于海洋保护的实施意见》综合实践研究报告。这样借助研学旅行来开展极具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认知,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为其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6 学科教学与研学实践相融合的课程评价

学科教学与研学实践相融合的课程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评价。研学课程的主要实施载体是活动,因此对活动过程的评价至关重要。

6.1 对研学过程的评价

对研学过程评价实际上就是对研学的整体评价,因此要特别重视课程实施的过程组织和管理。一课程过程评价的四个要素。学生参与度(全员参与);真实场景或模拟情境(情景创建要与研学主题高度一致与融合);课程资源选择恰当(要注意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吻合);活动结构合理(要包含精准的体验要点)。二课程活动过程评价。脉络要准。这是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主题与项目活动“一脉相承”。目标要明。这是活动设计的方向,以学生为主体,目标具体,要有可操作。立意要新。这是活动设计的灵魂,项目活动有创意,新颖有趣,娱乐性强,寓教于乐。构思要巧。这是活动设计的翅膀,项目活动时间巧安排,活动内容设计要具体丰富,活动衔接紧密。方法要活。这是活动设计的表现形式,内容呈现开放性,伸缩自如,利于增减。活动成果要精。这是活动设计的总结点,活动效果要显著,成果总结要具体、明显,能够体现课程目标。

6.2 对学生成果的评价

教学与研学活动相融合的活动过程有其特殊的教育特征,强调开放、实践、体验,评价上强调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很难如学科教学那样用分数来量化学生成绩。因此我们需要把握区域研学课程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自主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发现自己,增强信心,提高综合素养。

凡是参加区域研学课程的学生研学成果评价均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袋。从研学问题的形成到最后成果的总结,每一步骤都建立完整的信息收集系统。研学班级要共同形成每一个小组和学生的学习档案。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加上与学生的交谈和直接参加学生小组活动的教师对学生活动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进行实时评价,结合学生最后的成果汇报和小组总结,很容易形成以学生自主评价为主的活动成果的评价体系。

具体做法是收集区域研学过程性材料。对每一项内容都进行发展性评价,一是参加研学基本情况:研学前期准备的研学资料,研学主题,活动名称,活动地点,每次活动的记录表,调查访问记录,研学问题、拟定的解决问题方案各种原始材料。二是参加研学课程情况:拟定的活动计划,参加基地活动名称,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效果、基地的评价等。三是研学成果情况、填写研学收车,进行研学成果总结,包括感受、心得、小论文、研究报告、照片、视频等,成果展示情况。四是收集课后回访评价资料。

每次组织学生开展区域研学,都要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生研学成长档案,将评价结果存档。

6.3 对研学教师的评价

对研学教师的评价由学生、教师、学校和行政三个部分组成。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对研学课程活动方案、课程实施管理、实施效果、活动成果等进行评价。

教师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活动设计的能力,活动指导的能力,驾驭项目活动的能力,对学生态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精神状态等。最直接的评价是对研学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研学课程活动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参与程度、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活动方式采用,活动的实际状况(活动气氛、时间、空间利用、节奏把握、学具教具的使用等),活动实际效果以及教师行为表现。

猜你喜欢
研学评价活动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之旅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