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2-12-29 23:39陆情莉
成长 2022年1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祖国中学生

陆情莉

凯里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省凯里市 556011)

1 引言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贯穿中学生价值观建构的重要因素之一,与中学诗歌教学息息相关,因为诗歌中蕴藏着许多极具教育价值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当前的诗歌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大多停留在简单翻译诗歌大意、解释诗歌意象的含义及准切无误的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上,而忽视了诗歌中所包含的多层次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忽视了学生对诗歌的自我领悟和美感体验,尤其是忽略了诗歌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诗歌均是文质兼美、极具时代性的经典作品,其语言优美、内涵深刻、思想情感丰富,是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古诗词中饱含着许多我们应该去继承的有价值的精神文化成果,蕴含着在当下仍然需要我们大力去弘扬的优秀传统美德。”[1]如:诗歌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美德、壮美山河、英雄人物、传统文化节日及对祖国的热爱等,这些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赋予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诗歌教学中,情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促进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感教育的辐射范围广涉及教育的全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学的诗歌教学,除了要求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情感表达,熟读背诵外,还要求学生借助相关的工具书挖掘和领悟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爱国主义精神,让其从教材的诗歌中切实感受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学生需从诗歌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用来完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借助情感深入挖掘诗歌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还能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2 中学诗歌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2.1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人民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3]“把爱国教育作为引导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不懈的价值追求”,[4]爱国主义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品质,而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则是每一位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的中华儿女的共同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涉及的与爱国主义精神相关的诗歌进行分析鉴赏,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从中学时代就树立明确的爱国志向,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古代的文人墨客时常将以天下为己任、报效祖国的信念,作为毕生的追求,并借助诗歌这一文学载体来抒发自身的爱国之情。清代诗人龚自珍,在离别京城时,挥笔写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千古佳句,借以表达了诗人虽已离开官场,却依旧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命运。王昌龄的《从军行》铿锵有力的道出了,在沙场身经百战的战士们发自内心的豪言壮志及报国壮志的决心。这些诗歌无不体现了诗人们坚定不移的爱国之心,激励了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有些诗句更是成为了许多人的座右铭,并将其作为奋斗的使命。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既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也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过程,更是自身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学生如果能切身的理解和领悟诗歌所承载的情感,便会潜移默化的理解和接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学习中与诗歌产生情感共鸣,在学习中增强爱国意识。所以,诗歌的学习不仅能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包含的情感,学生只有认识祖国、了解祖国,对爱国认知越丰富、越深刻才能形成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并在日常生活中将这种信念转化为具体的爱国行为。而只有教师明确了每一首诗歌所蕴藏的教育价值及情感价值,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受益者,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青少年。

2.2 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中提出:“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而,中学的诗歌要自觉的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从历史的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借以延续优秀的文化基因。”诗歌是先辈们最常用来表达情感、抒发志向的表达方式之一,其中蕴含和囊括了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蕴藏了大量的优秀品质,如: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乡怀人、报效祖国等情感,这些情感也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承载的爱国信念。因此,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诗歌中所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与诗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深刻的体会到潜藏其中的含义。

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其包含的传统文化也极具多样性。从诗歌中的意象这一审美艺术来看:“每一种意象都可以延伸到其他的艺术形态当中”[5]每一种意象都可以幻化为多种艺术形态,如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月、柳、莲花、梅兰竹菊等意象,其中“月”多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柳”谐音“留”意在表达难舍难分的情感,这些意象是诗歌中较为常见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的视角去了解中华文化,不断从历史中的汲取营养和智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建立文化自信。从古代文化知识的角度而言,诗词中蕴含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关雎》中运用的传统表现手法“赋、比、兴”,这一表现手法流行至今;王安石的《元日》则展现了春节辞旧迎新的景象和民风民俗。

通过教材诗歌的学习,学生能清楚的感知到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民风民俗以及古人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古人的距离,也便于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因此,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参考教师用书,还要借助工具书及网络资源充分的挖掘教材中每一首诗歌中所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爱国主义教育中,使两者相辅相成,让学生在诗歌课堂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3 传统文化节日

从古至今,历代文人雅士都留下了众多与传统文化节日相关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朗朗上口,还广为流传,闪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因而,诗歌也成为践行“大力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6]的载体之一。但当下的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日的了解甚少,而对西方各式各样的文化节日了解还比较多。这种现象的存在,足以表明中学生对我传统文化的不重视。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积极的挖掘和渗透传统文化节日的意义,让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领会到传统文化节日的意义所在。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节日中以“辞旧迎新”为主题的春节,是最为隆重的节日,除此之外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则各有特色,而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节日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如王安石的《元日》便写出了春节期间人们放鞭炮、饮屠苏酒、贴春联等热闹、喜庆的场景,重现了人们过春节时喜气洋洋的情景。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之一,它既是一个祭祖扫墓的庄重节日,又让人们亲近自然、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的节日。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便借用了清明、细雨、牧童、杏花村等清新淡雅的词语,营造出一幅色彩清淡的清明画面,其中有关清明节的含义也跃然纸上。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仅记述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还传达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念之情,这样的情感一直延绵至今。

这些诗歌不仅仅表达了达诗人的思想情感,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传统文化节日中所蕴含的民风民俗以及深藏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诗歌的学习,能让中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节日的来源、纪念这些节日的原因,增进中学生对传统文化节日的理解,提高对本土传统文化节日的认同感。除此之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学习这些节日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因此,学校可适当开展有关传统文化节日的庆祝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学时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4 自然景观

诗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灿烂文化的体现,其语言凝练、节奏跳跃、包罗万象的诗句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放异彩,还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及祖国的壮美山河。爱国主义精神则根植于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好风光的诗歌中,也正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纲要》中提出的:“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有共通之处。通过对教材中田园山水诗歌的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感受祖国领土的幅员辽阔、风景秀丽,进而增加学生的爱国之情。

如《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突显了泰山高大雄伟的壮观景象,描绘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面对这样的景观诗人便不自觉的产生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想法,此等诗句令人赞不绝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细致的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观,既有凸显瀑布的朦胧之美,又饱含雄壮之美,在无形中便构成了一幅动态山水画,让人拍案叫绝。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便记录了王维出塞旅途中所见到的塞外壮阔景象,境界阔大。再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所描写的秀美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民风民情,让人难以忘怀。从古至今,对祖国山河秀美景观的描写,一直是诗歌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也为人们了解祖国大好河山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渠道。

2.5 英雄人物

古往今来,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英勇事迹广为流传,深受人民的追捧,他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永垂不朽的贡献。诗人时常用他们挚爱的武器——笔杆,记录着这些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并坚定的表明他们强烈的爱国之心。而中学语文教材也收录了众多有关英雄人物的诗歌,这些英雄人物无不展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及英勇的气概,让人敬佩不已。这也是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描写了西北战事战斗之艰苦,但是面对恶劣的战局将士们毫无畏惧,而是在经历了多次艰苦卓绝的战斗后愈发坚定了誓死杀敌的决心,足以体现了边疆将士们英勇的气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表达了谭嗣同希望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决心能激发人们变法图强的决心,以唤醒沉睡中的人民,这足以展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让人心生敬佩。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借用汉代名将卫青和李广来比喻唐代出征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奋勇杀敌的顽强斗志和为国捐躯的奉献精神。王维的《使至塞上》既展现了气象雄浑的塞外风光,也表达了自己希望能为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以及崇高的精神品质,极富教育价值,值得中学生学习。

这些诗歌都称赞了那些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英雄们,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敢的担起了保卫国家安危、保障人民生活的重担。这些英雄人物所呈现出的爱国、爱民,敢于担当,舍己为人的精神依然为当今时代所需要、所提倡。因此,引导中学生学习诗歌中英雄人物的精神及事迹,不仅能够唤醒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也能激发学生对爱国道路的探索,也正是因为这些诗歌的存在,为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学习英雄、宣传英雄的氛围,也将爱国主义教育洒向祖国大地。

3 总结

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绚丽多彩的篇章,它饱含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丰厚的优秀文化、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节日、壮美的大好河山、秀丽的自然景观以及国家危难之际那些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等诸多内容。所以,对中学诗歌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无疑为实施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没有高科技,一打就垮;如果没有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牢不可破的凝聚力,不打自垮。”[7]

因此,通过深入的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隐性且极具教育价值的内容,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极大的价值。中学时期是学生认知逐渐成熟的过程,学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应以创新、进取的思维从诗歌中积极的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之中,以培养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及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奋斗。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祖国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