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从业者的思想道德素养研究

2022-12-29 23:39宁晓威
成长 2022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职业旅游

宁晓威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省昆明市 650500)

1 我国旅游从业者思想道德素养的内涵

1.1 旅游从业者思想政治素养的内涵

旅游从业者的思想政治素养是指旅游从业者在开展职业活动过程中,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思想意识、政治态度、道德品质、职业认同等稳定的基本品质,反映旅游从业者的思想政治素养发展水平的主要包括思想素养、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等。

旅游从业者的政治素养集中体现了其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政治态度、政治方法、政治立场和政治认同,是旅游从业者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旅游从业者政治素养对旅游从业者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的把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是旅游从业者政治认同和政治理想的综合体现。

新时代旅游从业者的道德素养集中体现了其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所展现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旅游从业者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全社会的道德素养,是新时代精神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我国旅游业是社会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据从业人数比重,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旅游业如此庞大的从业人群,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影响重大,而近年来旅游业负面新闻频发,行业口碑受到严重影响,思想道德建设在其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我国旅游从业者的思想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相适应,正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一,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输送到人民群众中去,需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和思想觉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措施,也是意识形态传导的重要途径。对旅游从业者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正是理论掌握群众的需要,把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就是引导人民主动增强与党的联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主体意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群众形成科学的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及其制约下的政治行为,有助于提高旅游从业者的政治判断力、鉴别力、选择力和政治参与意识,拥护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与民主建设、法治建设形成合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第二,提高旅游从业者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等物力只有为人所掌握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人的生产力包括业务能力和精神动力,精神动力又包括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等。旅游从业者的思想道德素养决定着他们是否采取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来提高业务能力,是否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下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和健康的经济环境,一旦思想道德素养不足就会导致旅游市场单向驱利的恶性竞争,影响法治效能的发挥。

第三,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每个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人具既有功利性需要也有反思性品质,使人不断反思自己的生命与精神世界的内在联系,这就是人自主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的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发展不是无条件无约束的绝对自由,思想道德建设一方面可以引导旅游从业者正确地把握物质世界,理性地追求个人利益,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获得物质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人们实现从功利物欲到精神境界的升华,努力提升人的精神品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就要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和掌握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等,这些观念、原则、规范看起来是约束个体的异己力量,但正是这些异己的东西才能使个体在社会性的生活中生存下去。”旅游从业者的职业价值观就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成果,它通过使人们享受精神上的“幸福感”反哺现实世界,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2 我国旅游从业人员思想素养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同类纠纷反复发生是旅游乱象的特征之一。认识规律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旅游从业者可以通过对个别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形成对一般问题的处理方法,同类纠纷反复发生正是缺乏科学思想指导的结果。

2.1 “单向式”驱利的职业价值观

旅游从业者基于对外部环境的认识,会对自己的职业岗位进行“质”与“量”两方面的综合评价。“质”包括旅游从业者对从事工作的难易、服务质量的好坏、掌握的技能水平的高低、综合素质优劣等要求而做出的质的规定性指标,我们称之为技能品质指标;“量”则是指作为评价和测量手段而出现的数值或者工具指标,将其概括为规则量化指标。当这一对反映“质”与“量”的双向指标平衡协调地发展时,旅游从业者就能保持基本平衡的职业价值观,而当规则量化指标脱离技能品质指标而追求“量”的片面增长时,则会导致旅游业从业群体出现过分重视职业物质需求的倾向,外在表现为营业额、薪资待遇等,这种“单向式”追求数据增长的评价标准使旅游从业者对怎样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存在质疑态度,催生了驱利的不当职业价值观。

旅游从业者从业前期所接受的职业教育虽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但最终塑造稳定价值观的关键因素是他们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秉持的职业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地形成更多地来自于“社会教育”的影响。“社会教育”通常会促使旅游从业者以自学形式完成对自身职业素质、职业知识、实际需要等内容进行补充,这种补充受到工作环境、岗位职责、交际关系等多种影响因素,通常会经过长期的思想调整,形成符合自我认可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认可的社会安全感,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自我职业价值观。

当从业者的整体职业价值观是建立在“单向式”驱利的职业价值观的基础上时,忽视社会责任感、忽视技术品质指标、忽视行业发展客观规律才会成为“社会教育”的普遍现象,旅游从业者在错误的“社会教育”中产生了群体的自我安全感,归途必然是片面的物质利益、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

2.2 “放养式”发展,职业认同感低下

职业认同感是一个心理意识层面的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旅游从业者缺乏职业认同感主要体现在“新社会阶层”缺乏社会地位和社会安全感。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社会结构特别是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依托于新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组织形成了“新社会阶层”。旅游从业者所处的“新社会阶层”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传统的社会结构已经不能够准确地涵括这部分新社会群体,他们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和重要的社会力量;第二,从所有制角度来看,新社会阶层大部分属于“体制外”群体,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大,是由党和政府间接领导的社会群体;第三,从职业类型来看,新社会阶层具有“新”的职业特征,与新产业新职业相联系,是紧跟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需求而产生的。

“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同体制内群体或知识分子相比,无论是从稳定性,还是从社会大众赋予的身份评价来看,均有一定差距。新社会阶层群体通常在工作稳定性、社会福利保障、市场地位等方面居于劣势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他们对个人和社会的风险感知,造成其不确定性增强,社会安全感降低。在阶层内部,他们需要时刻保持竞争意识和动力,在阶层外部,新社会阶层难以获得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等资源优势且职业发展领域仍然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差别。体制壁垒和阶层内外的作用削弱了群体的社会安全感,改变对“新社会阶层”的“放养”是提高旅游从业者职业认同感的迫切需要。

2.3 政治意识和创新精神与旅游业发展的结合程度不够全面深入

旅游产业中包含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将民族精神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载体,增强了传统教育范式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尽管二者已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但归根结底还是服务者对“服务对象”的单向输出。如此,服务者本身的政治素养将直接关乎活动成效。而实现双边结合又缺乏三项认可:首先,缺乏多样的价值动机认可。这是双边活动的起点,包括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自觉主动的动机和被动赋予的动机、心理意识的动机和现实物质的动机。缺乏对价值动机的多样性认可是爱国主义“为什么”不能与旅游业发展深度结合的首要原因。其次,缺乏实现过程认可。就是对具体实施过程的认可,这种认可需要组织引导、大众参与、规则构建,它也是对“怎么做”才能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旅游从业者深度结合的实践回答。最后,缺乏成效反馈认可。这是旅游从业者开展爱国教育的最终环节,是检验成果是否符合预期具有过程监督的功能。优秀的成效反馈不仅包含着对价值动机和实现过程的约束和规范,还能全程动态查缺补漏形成整个业态健康循环的“自律”机制。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政治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社会实践产物的同时对社会发展起到能动的反作用。我国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与时代精神有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旅游从业者反复陷入恶性竞争的两大主要原因在于理性消费意识地缺失和同质化裹挟下的被动。虽然旅游业从业群体在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下,在简化流程、丰富形式等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的发展速度。形式地创新多过内容的创新,表面的创新多过实质地创新,相当规模的“穿新鞋走老路”“模式僵化”依然存在。新时代精神对旅游从业者最迫切的要求包括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即理性消费意识和从无到有,从理念到实践的创新;破除同质化从形式到内容,从工具手段到制度系统的创新,整体业态从被动到主动的创新。

3 培育和提高我国旅游从业者思想素养的策略

3.1 塑造旅游从业者双向平衡的职业价值观

塑造旅游从业者双向平衡的职业价值观,一方面是要将能够实际反映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技能品质指标放在首要位置,将失衡超速的规则量化指标进行优化和重构,使之更加具体化、规范化、合理化,发挥其作为监测工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要重视“社会教育”,避免旅游业内外“质”“量”认知不对称的职业价值观。

旅游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这种规律始终围绕着“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服务对象的需求是这种互动关系的起点,服务对象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这种互动关系的终点,旅游从业者通过技能品质指标的规定(质的规定性)来作为对服务对象起点要求的回应,通过规则量化指标(量的规定性)的规定来作为检测是否满足服务对象终点要求的工具。而现实情况是规则量化指标发展迅速,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越来越低,可见“质”与“量”的分离是造成旅游从业者价值观失衡的根本原因,同时不良的“社会教育”扩大了失衡价值观的影响范围。

由于“社会教育”的影响,在这组互动关系中占较大比重的“服务对象”,也是占主导地位的“服务对象”更应该接受职业价值观的“泛智”教育,从互动关系的起点开始,杜绝片面追求经济价值最优、个人利益最优和短期利益最优的错误价值观。形成关系双方双向合理互动,以旅游业的合理目标、规范程序、适当内容作为孕育旅游业“社会教育”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土壤,进一步要求旅游业从业群体发展出与之相匹配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自律结构,实现旅游业从起点到终点的健康有序循环、长期持续发展。

3.2 认识“新社会阶层”结构,提高旅游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

对于新社会阶层中的旅游从业者而言,更恰当、更准确地认识其身份、地位、职业以及社会影响力等尤为重要。一方面旅游从业者因为其职业身份和市场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无论是其对自身社会位置的认同,还是社会对他们的评价,都相对较低。而另一方面,“新社会阶层”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地位,如果不能深刻认识到其面临的地位困境和日益重大的影响力之间的深刻矛盾,就无法有效解决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低下的问题。

无论是从学术理论研究出发,还是从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出发,如何建立更具包容性、灵活性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将社会各阶层中利益不同、日益分化的群体形成科学、合理的认同结构是提升职业认同感,实现行业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应当积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社会建设:第一,要建立更开放、公平、包容的社会制度,打破制度壁垒,完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惠及包含“新社会阶层”在内的各个群体,在各个阶层和社会群体之间形成完善运行机制,维护社会结构的有序性和社会群体的相互认同性;第二,要建立长效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化解机制,为社会心理的成熟提供安定的“社会教育”环境;第三,要保持政策的时代性、科学性和人民性和可持续性,使包括旅游从业者在内的社会各个阶层形成稳定的社会预期和较为确定的社会心态,以国家强有力的引导代替“放养式发展,构建新的职业认同结构,提高旅游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

3.3 “管理—教育—关怀”三管齐下,提高旅游从业者的政治素养

相较于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对于科技的依赖,服务业对于人的依赖最为突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服务业的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首先,人有对群体的依赖,为规范群体的行为需要建立规则,有规则即需要确保遵守,这个建立规则并保证实施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过程。其次,通过规则约束可以形成对管理对象“优”与“劣”的认识,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认识“劣”的目的在于改造它,这个改造的过程就是教育发挥作用的过程。最后,“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作用于人能产生怎样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主观能能动性得到怎样地发挥,关怀是促使人提高主观能定性的关键一步。

第一,“管理”就是要加强党的领导与发挥专业性相结合,为旅游从业者建立规则、划清赛道。在充分尊重旅游业自身发展规律和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对共同目标进行合理拆解,最大程度地实现多部门分工权责明晰、多部门协作目标一致。一方面发挥集中领导优势,组织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破除人才壁垒,制定与时俱进的良性发展规则,避免不正当竞争的乱象;另一方面把握好处理“原则性”问题与“专业性”问题的尺度,开展政治素养教育。

第二,在不同时期开展政治观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的各个发展阶段、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根据保罗·朗格朗对终身教育的定义,旅游从业者的思想政治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不仅是一个从校园到社会的长期过程,更是一个多内容复合的过程,终身教育不局限于专业技能,而是专业和教养的统一。此外,寻求知识技能更新的途径也不应该受到教育形式的制约,终身教育不失为重要路径之一。

第三,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解决“三感缺失”问题(使命感、道德感和责任感)。任何理论知识、大道理的强制传输,都不会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旅游从业者群体庞大,遍及吃住行游购娱乐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群体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对社会公平、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等基础关怀的追求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帮助旅游从业者解决现实问题,充分发挥为人民服务的“关怀”功能,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工具,引导旅游从业者塑造正确的“三感”,人文关怀是保证政治教育“内化”吸收的有效措施。

3.4 爱国精神与改革创新精神融入政治素养教育

思维上要有开放创新的意识,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与人们的思维创新和技术手段创新是密不可分的,从辩证法的角度说,创新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尤其是在解决同质化问题和塑造理性消费意识方面,开发个性化需求、精准打造资源和跟踪优化服务才能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内容上要包括对国家内外发展战略的学习,对基本国情、外交政策、经济方针、公共安全、政策法规、民族精神等对旅游业发展起到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关键因素进行必要的知识补充;方法上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努力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旅游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平台,“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引导与反哺,才能推动双方科学发展;将爱国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入旅游产业,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过程,对于强化国民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总之,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养,促进职业认同,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功能,加强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加强职业使命感教育,树立忠诚事业的敬业精神;加强从业人员职业责任感教育,主动遵守行业规范。其次,通过长效奖惩机制、完善长期职业规划潜移默化地塑造职业情怀,积极拓展我国旅游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养与职业认同教育的培养渠道,帮助旅游从业人员做好职业规划,建立清晰的职业定位和终生职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榜样力量。最后,改进我国旅游产业长效监管机制、考核机制、反馈机制追求解决问题的动态实效性。

猜你喜欢
价值观职业旅游
我的价值观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旅游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