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楚女宣传思想与实践活动

2022-12-29 16:22:20郝萍静
传媒论坛 2022年18期
关键词:革命马克思主义教育

郝萍静

萧楚女,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理论家、教育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1]在党的历史上,萧楚女没有担任过重要职位,但他以报刊和讲台为阵地,通过唇舌笔触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于大江南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和党的革命教育事业沥尽心血。可是,相比于同一时期的张闻天、恽代英等人,学术界对这样一位在党的革命历程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研究力度明显不足。深化对萧楚女宣传思想与实践活动的研究,不仅能够反映社会时代变迁的进程实事,而且能弘扬他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理论宣传贡献者的英雄事迹、光辉经历,使其成为今天的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一、在求索与实践中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传播者

1891年①,萧楚女出生于汉阳鹦鹉洲一个富庶的木材商人家庭,萧父十分重视教育,因此,萧楚女幼时就读了四书五经和不少古籍、名著,如《离骚》《正气歌》《游侠烈传》《水浒传》等等。但是优渥的生活没能一直延续,萧父的木材生意因风暴而破产,随后萧父也因病离世,之后又接连遭受大水、大火之难,萧家由富转贫。为维持生活,年少的萧楚女做过茶馆跑堂、小贩、报童、学徒及轮船的杂役等。在茶馆跑堂时,他常常读书看报,又接触到不少思想先进的人,视野日益广阔,渐渐知道了国内外的许多大事和道理,对儒家的一些陈规陋习看不惯。在客轮上做杂工时,他目睹了社会底层工农群众的生活是何等悲惨和“下贱”,使萧楚女对当下黑暗、动荡的社会更感悲愤。正是这几年的困苦生活和对社会的重新认知,他幼时富庶生活养成的“少爷脾气”也彻底被洗涤,为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11年初,萧楚女参加了武汉新军,在军中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接触使他开始相信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能够实现救国救民目标。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湖北革命党内部也勾心斗角、混乱不堪,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并没有因为革命胜利而有丝毫好转,这一切都让萧楚女对资产阶级革命的信任崩塌了。怀着悲愤之情,他离开了部队。既然“国家事已不可为”,不如先学习一门谋生的技能,所以离开部队后,他决定“实业救国”,考入了专门培养农桑技术人才的武昌新民实业学校。毕业后,萧楚女没有从事蚕桑工作,而是积极为各报社投稿、评论时政,探索改造社会的途径。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关注。在此形势下,萧楚女努力学习有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刊物,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变成了一个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20年初,萧楚女参加了恽代英在武汉创办的“利群书社”,并成为了书社的骨干。后来他又先后去了襄阳、宣城、芜湖等地任教,到处传播革命思想。[2]1922年夏,萧楚女在恽代英、林育男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共产党党员萧楚女同志,以职业教育者和报社编辑的两个主要身份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职业革命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传播者。[3]

二、萧楚女的宣传实践活动

萧楚女的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革命教育事业,他以报纸发文和讲学为主要方式,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和党的宣传动员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以笔为枪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人办报可谓风起云涌。在中国近代报业史上,报纸成为革命家开展革命活动的利器,因此涌现出一大批名记者、名报人,萧楚女便是其中一位。

1903年2月,萧楚女在《浙江溯》发表处女作《中国爱国者郑成功传》。1915年,在武汉任《崇德报》《大汉报》的主笔、编辑,抨击专制政府和袁世凯令人不齿的卖国行为。由于他的文章量多,同时总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被大家称为“打字机”。1917年,萧楚女又为《湖广新报》②撰稿。1923年萧楚女前往重庆二师任教,在任教期间兼任了《新蜀报》的主笔和记者,尖锐泼辣的文字很快就产生了远大影响,该报在当时一度成为重庆舆论界的中心;次年,为《爵光》杂志撰文。1925年4月,萧楚女被迫离开《新蜀报》后,在由革命友人张闻天主编的《南鸿》上陆续发表多篇文章③,他辛辣的文风增强了《南鸿》社会批判的尖锐性和深广度。5月,他前往上海参与《中国青年》创刊并负责编辑,致力于“为革命的青年做革命的指导”,陆定一曾说过:“像《中国青年》这样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青年的专门刊物还是第一个。”五卅运动爆发后,萧楚女抱病坚持工作,撰写了许多揭露帝国主义罪行的文章;当时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出了一份日报《工商学会时报》,萧楚女担任了总编辑。之后,他又以全国学联的名义赴南京编辑《人权日报》,发动群众成立“反帝大同盟”“南京国民外交后援会”等团体;9月,因工作调动派赴河南,萧楚女开始主编中共豫陕区委机关报《中州评论》,继续宣扬马克思列宁主义;10月,萧楚女的《显微镜下之醒狮派》出版,此书全面地批判国家主义派的谬论,在理论战线上产生很大影响。另外,国民党机关刊物《民国日报》和黄埔校刊《黄埔日刊》也刊载萧楚女犀利的文章。他的文章在当时的青年人中被广泛关注和积极传阅。

总之,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到英勇牺牲的五年多里,萧楚女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文章,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廓清时人错误认知、宣传动员青年参与革命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辗转任教

萧楚女一生没有经过太多的正规学习经历,但自学成才,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理念。他投身革命教育,辗转多地任教,影响了一大批青少年学子。1920年,萧楚女在湖北襄阳第二师范任教,其间积极推动学生组织“乡俗改良会”;之后前往安徽宣城第四师范做教员,号召学生“到民间去”和进行“社会改革”。1922年先后在四川泸州师范、重庆联合中学任教。1923年初,在万县第四师范任教,曾发动学生与贩卖日货的“万申祥”老板斗争;后又到重庆女二师任教。萧楚女在渝任教,主要讲李大钊的《今》、杨贤江的《中国之敌》以及鲁迅的《药》《孔乙己》等作品。他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向腐朽的旧思想道德挑战,还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讲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知识。1925年,萧楚女在上海工作期间还兼任了上海大学的讲师,在他和其他讲师的共同影响下,当时不少的上海大学学子走上了革命道路;年底,萧楚女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工作,同时兼任国民党政治讲习班教员,讲授课程为《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和民族问题》。他的演讲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平时又关爱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在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引导下,一部分学生发生了思想的裂变,不少学生在后来加入了党组织和团组织,成为优秀的革命干部。

1926年5月,萧楚女担任了由毛泽东同志主办的第六届广州农民工运动讲习所的专职教员,主持农讲所的教务工作,讲授《帝国主义》《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和《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义》三门课程。另外,他还做过多场报告,如《英国工人罢工》《封建政治》。在农讲所期间,萧楚女夜以继日地为培养无产阶级农运干部而呕心沥血,即使卧病在床,仍对于学员们提出的疑问一一详尽地书面回答。毛泽东曾称赞萧楚女说:“我是很喜欢他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教书,主要靠他。”其间,萧楚女还兼任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宣传委员会开办的劳动学院讲师,讲授《中国政治状况》,兼任省妇女部与中大特别党部合办的妇女运动讲习所讲师,讲授《帝国主义侵略史》。10月底,萧楚女前往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1927年2月,兼任华侨讲习所讲师,先后讲授《个人主义之分析》《帝国主义压迫下的华侨革命》,之后受命给鱼珠的学生军大队讲授政治课。

(三)积极与错误思潮论战

萧楚女所处的时代,思想派别繁杂,错误的思想观念成了革命的障碍,是中国共产党宣传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羁绊。萧楚女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传播者,勇猛进击当时的各种错误思潮,显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深邃洞见、理论勇气和革命的斗志。

第一,同国家主义派论战。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在人民心中不断增长,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所豢养的国家主义派分子感到恐慌,开始猖狂反扑,他们利用《醒狮》《孤军》等杂志发表文章,提出了蛊惑人心的所谓“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来欺骗群众、破坏革命力量的团结和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同国家主义派进行了坚决斗争。萧楚女也站在了斗争的前列,他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和文章进行批驳,给醒狮派以迎头痛击。1925年10月,萧楚女同志发表了《显微镜下的醒狮派》,对醒狮派进行批评,指出了国家主义派所鼓吹的国家主义、“全民国家”等谬论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并揭露了其从事反共活动的阴谋。他指出:“阶级和国家,系同始同终相并存亡的东西。”“阶级一日存在,阶级斗争便一日不会消灭;国家也便一日不得不被有力阶级——得胜阶级用为工具。”[4]通过论战,国家主义丑恶嘴脸日益暴露,许多受国家主义派欺骗的群众觉醒了,许多国家主义派的团体纷纷瓦解。

第二,对戴季陶主义的批驳。1925年夏,戴季陶先后发表了《国民革命和中国国民党》《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等反革命著述,戴季陶主义成为国民党右派的理论基础,对革命统一战线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肖楚女针锋相对,以“抽王”为笔名发表了《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帝国主义与人口问题》等文章,对戴季陶派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在文章中,他不留情面地指出:“戴季陶先生的本意,是为要反对共产党,所以就找出一个‘共产党主张抛弃国界,主张阶级斗争,实在不适合现在的中国’的这个理论为武器。”[5]对戴季陶之流所鼓吹的“阶级斗争不适合现在的中国”等反动谬论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戴季陶在萧楚女等共产党人的批判揭露下,声名狼藉、理屈词穷,这场斗争在当时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右派,争取了国民党左派。

第三,关于“教育与革命”的论战。关于如何改革社会、拯救中国的问题,当时社会基本上有“教育救国论”和“革命救国论”两种对立意见。萧楚女是“革命救国论”的代表,并刊发了不少文章,分析社会现状,指出用革命的方法救中国才能解决我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并对“教育救国论”主张者们的错误观点一一进行批驳,萧楚女并不是反对教育,而是认为在当时的国情之下,教育救国不合时宜,他提出了为改造中国社会而进行革命教育的主张。他还专门写作了《教育与革命》《革命与“革命教育”》等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萧楚女对革命与教育的科学分析,在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萧楚女宣传思想及特点

萧楚女的宣传思想内容丰富,特点显著,其重点是注重对青年和工农群众的革命教育,为党的革命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前赴后继的优秀人才;在宣传实践活动中,他针对不同的对象和情况采用不同风格的宣传方式、言辞,使得宣传内容深入人心;此外,他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习和传播理论知识的同时投身于各类实践活动中。

(一)重视革命教育

萧楚女认为,应当有意识地进行革命教育,以培养一代“勇敢、英毅、明哲、果断”的革命家,革命家须树立“正确坚定的革命者的人生观”,立志“成为一个为社会为众人谋福利的人”,对人民对革命事业怀着热烈的感情和崇高的献身精神。[6]萧楚女以青年的培养工作为主,培养民主的意识,革命的意识,学习正确的主义以及教导他们如何从自身做起去反帝反封建,用自己的双手团结所有群众的力量夺回中国人的主权和尊严。同时,萧楚女也十分重视工人农民和妇女的革命教育问题,他曾多次参与工人运动和强调妇女解放的重要性。萧楚女是最早认识到中国农民问题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之一。他在《中国的“农民问题”》中对于当时中国的农民问题做了精准的分析,并在《青年与农村教育》一文中,对于怎么样解决农村教育问题谈了很多超前的见解。重庆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培养了四川第一代解放的女性,这就与萧楚女等导师的思想启蒙教育有很大关系。[7]

(二)宣传风格贴近民众

萧楚女在进行革命宣传过程中十分重视方式方法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以争取取得最有效的宣传效果。在课堂上讲授时,萧楚女能够将乏味复杂的理论原理解构成平实的话语,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事实上,正是他用这些现实的白话激发了更多学子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在社会上演讲时,对象基本是没有知识基础的普通工农大众,他更是选取最朴实、最贴近人心的词句,让大家听得懂、记得住、有共鸣,演讲现场常常响起片片掌声。在驳斥非马克思主义者的错误观点时,他的言辞便变得犀利辛辣、一针见血,如《在黄埔军校纪念“三八”节大会上的演说词》中对帝国主义讹传谣言的行为深恶痛绝:“他们就是蒙蔽你们,叫你们痛恨广东,仇视国民党,好替他们打革命军,好做他们忠实走狗的走狗!”对帝国主义的卑鄙行为直言不讳的谩骂。《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对戴季陶“仁”的论调调侃所言:“不必坐在环龙路执行部内,貌袭唯物的政法知识,枉谈革命;且去上庐山白鹿洞学朱晦庵消暑讲道。”

(三)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萧楚女除了撰写大量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鼓动人们参与革命斗争外,更是奔走在多地开展教学活动,用激情的演讲向学生和民众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丑恶面目,分析社会状况,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他以理论为依据分析当时的时局,主张群众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全国人民统一战线,加入社会革命的队伍中去,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此外,萧楚女还多次进行社会调查和考察,深入了解社会现状和革命发展情况,或直接参与到实际的革命活动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的社会活动,如五卅运动、德阳丸事件等,对于四川党团的建设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萧楚女宣传思想的作用与影响

萧楚女作为中共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一生以报纸编辑和教师两个主要身份,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突出贡献,有效地促进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萧楚女为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丑恶面目、唤醒民众民族意识、宣传鼓动民众参与革命,以笔为武器、以报刊和讲台为阵地,奔走四方,有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同时,萧楚女的宣传工作影响了一代青年的思想和心灵。青年群体是社会最活跃、最积极也是最有革命潜力的力量,他们的思想状况、实践能力决定着民族国家的发展走向。萧楚女正是充分看到了青年人无限可能性,用自己的唇舌笔触影响了一代青年。萧楚女是中国青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一生践行自己的革命教育理念,向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帮助青年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文字上、思想上引领中国青年的英雄,有“青年群众的明星”之誉。例如在《新蜀报》任主笔期间,为了引导青年走向革命,萧楚女在《新蜀报》上开辟了“社会青年问答”专栏,专门解答青年们提出的有关读书、就业、婚姻、家庭等切身问题,引导青年们透过各种社会现象,看清所处的时代环境,为青年们指点迷津、廓清错误认知,得到青年的赞誉。青年视萧楚女为最好的、难得的“开路先锋”。[8]萧楚女用他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格、平易近人的个性,吸引了许多青年群众的心,学生们冠以他“青年人生的指路明灯”“知识海洋的掌舵人”称号。在他的引导鼓励之下,许多青年升华了思想,确立了人生方向,其中不少人为革命事业,为新中国的成立起到了推动作用。[9]

萧楚女在《新蜀报》提出过自己的革命宣言:革命者早已抱定革命必胜之信心、革命必死之决心。也许就是抱着这样一颗为革命而奋斗的向死之心,萧楚女在1927年的反革命政变中不畏强暴,英勇不屈,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他走过了从一个下层劳动者到著名文化人,从武昌起义的新军战士到共产党人的曲折经历和心路历程。其宣传思想和实践活动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共理论宣传工作和党的革命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萧楚女曾说:“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10]他短暂而光明的一生为革命事业燃尽,他的“红烛”精神在当时影响了许多进步青年的人生观。新时代的新青年们也应该永远继承和发扬萧楚女这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永不熄灭的“红烛”精神!

注释:

①关于萧楚女的出生年份有1891年、1983年两种说法,这里采用《萧楚女》(黎显衡著)中的观点。

②《湖广新报》为日本人所办,五四运动爆发后,为了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萧楚女发表声明与此刊断绝一切关系。

③萧楚女在《南鸿》上发表的文章有:《言论上的道德责任与法律常识》(第四期),《神圣同盟下之重庆严格教育》(第五期),《告所谓“壁山公民”》(第六期)“寸铁”(三箱),《国民党之言论机关》、《四川日报之示威运动》、《"证人证物不成题"》(第七期)。

猜你喜欢
革命马克思主义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