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政务新媒体科学传播的守正创新与文化价值
——以“我们的太空”为例

2022-12-29 16:22:20吴梦晗
传媒论坛 2022年18期
关键词:账号航天太空

吴梦晗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这不只是对科技工作本身发展的要求,更是从侧面表明了科学知识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性。科学传播是指科学信息生产者(包括科学共同体、科学爱好者、科普作家)、媒体、政府和普通公众等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平台,对科学信息(包括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思想、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进行双向或多向交流的过程。[1]只有让科技工作和科学传播在相辅相成中达到共同发展,才能不仅实现自立自强的推动,更能完成公众对国家自信的建构。而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正契合当下对科学传播的急切诉求,并为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作为航天宣传主流舆论的互联网阵地,中国航天旗下“我们的太空”账号,由我们的太空新媒体中心运营,立足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喜马拉雅、荔枝FM、唱吧等“九微一体”新媒体矩阵,[2]利用各个公共平台向公众普及国家航天事业,传播中国航天知识。作为政务媒体在融媒时代实践科学传播的成功案例,其传播策略的守正创新以及带来的文化价值值得思考和探究。

一、守正:科学传播的“知识内核”

传播的首要任务即是信息的传递与知识的分享,“我们的太空”以新近发生的航天事件的报道以及关于国家航天史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科普为主要内容,以此秉持了科学传播的“知识内核”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守正。

“我们的太空”对航天事件的报道主要在微博、微信、头条、抖音这一类能够及时发布信息的平台展开,并因新媒体的特性而体现出速度快、频率高的报道优势。以微博账号为例,如在报道火箭发射的新闻时,通常以发布文字消息+现场图片、发布现场视频、发布“喜报”、发布发射中心祝贺“红屏”的流程,进行实时报道,让公众得以同步了解和获取信息,并且在后续对飞船运行和返程的情况做一系列追踪报道。而跨越空间的阻碍,连接火箭发射现场和发射中心,也让公众能够全面地观看整个发射过程的前台与后台,从而提高了科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完整性。

知识的科普作为新闻事件报道之后的“周边”,“我们的太空”也大量产出相关内容,并涵盖如历史知识、科学知识、人物传记等多种知识类型。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其每天的推文中都会有一篇“航天史上的今天”,用以记录和介绍我国航天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以及航天技术的发展脉络。除此之外,还会发布对诸如航天器和太空空间站的构造、飞船运行轨迹等知识的科普推文,以及介绍如钱学森、程开甲和黄纬禄等航天人物的生平和成就。这些推文不仅能让公众学习与航天有关的知识,开阔眼界,还能进一步了解国家航天事业展的艰辛历程。

对科学传播的守正既是完成传播的基本任务,又是满足公众利用媒体获知信息的基本要求,对于科学传播的媒体来说,切不能舍本逐末,将焦点放在追求新奇的内容而舍弃了最基本的科学信息。

二、创新:叙事风格与传播格局

(一)叙事风格的创新

随着媒介融合的日益发展,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的生产和分发模式,更是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叙事风格。“我们的太空”账号的叙事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叙事话语的创新

政务媒体因自身的权威性准则,在传统媒体时代进行科学传播时,叙事话语往往以仅作为信息传达的告知风格呈现,因此长期以来以严谨数据、严肃文风、严格把关为主要表征。“我们的太空”在保持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叙事话语的表达更加趋于年轻化,这与新媒体轻快活泼的环境相契合。其一,“我们的太空”主打“我们”的概念,这不仅体现在账号名称上,还体现在众多平台以“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里有我们共同的理想”为简介的自我定位中,力求拉近传受双方之间的距离,打造一个共同分享和创造的公共空间;其二,在各平台使用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一改严肃的刻板印象,让公众感受到亲和力;其三,更注重拟人化表达,营造一种与网友聊天的氛围,让科学传播得以在仪式观的共享之中发生。

2.叙事形式的创新

有别于传统媒体多依靠文字载体的报道形式,新媒体有多种表现形式。“我们的太空”在进行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同样运用了不同的叙事形式。微博账号除了在发布新闻报道时使用传统的字数较少的短微博外,在需要介绍复杂的知识时,还在如公众号平台上发布较长的文章,在抖音平台发布相关视频。公众因此获得最佳的媒体使用体验,也极大地提升了传播效果。

3.叙事主体的创新

传统的科学传播严格遵循传-受的路径,而融媒时代给予了传播叙事主体以多样性。“我们的太空”在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传者”完成账号-信息-受众的基本传播路径之外,还作为一个展现不同科学传播路径的中介,而这种路径的不同之处即体现在叙事主体的切换上。在账号发布的航天员的Vlog中,航天员们展示自己在太空中的活动,成为叙事主体,“我们的太空”这时仅作为提供连接航天员和公众的一个平台。类似地,例如在喜马拉雅、荔枝FM平台上,账号发布由航天员录制的朗诵音频,这种航天员的直接讲述让航天员由原本作为被媒体叙述的对象转为叙述的主体,成为亲自分享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传播也由此得到一个质的转变。

(二)传播格局的创新

依托媒介融合所提供的丰富资源,科学传播得以构建全新的传播格局。“我们的太空”账号在实践科学传播中展现出全媒体、多层次、立体化的特征。

1.全媒体的矩阵运营

“我们的太空”目前已经入驻21个新媒体平台,囊括提供“刷动态”“看故事”“听精神”服务在内的所有媒体使用类型,并在各平台都积攒了庞大的粉丝群体,其中不乏大量粉丝已成为黏性深度用户,粉丝群体的持久关注为账号内容生产的流量可变现性提供了保障。可以发现,账号所发布的信息基本可以做到多平台同步互通,并根据各平台媒介偏向的差异改变信息的展示和传播形式。对于服务于科学传播的政务媒体而言,如此全面、完备的新媒体矩阵运营策略,可以兼顾不同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避免潜在传播对象的流失,确保信息得以全面覆盖。

2.多层次的传播内容

第一,在科学知识的传播方面,“我们的太空”不仅普及相对专业的知识,如微博文章《氢氧发动机,“硬核”火箭动力源》,详细介绍了氢氧作为火箭发动机能源的几大特点,面向从事相关领域或有一定相关专业知识储备的受众传播;还传播一些基础科学知识,如文章《月球究竟是什么颜色的》讲述了日常生活中人们肉眼所看到月亮呈现不同颜色背后的原因,这些面向普通受众、为大多数人所感兴趣和易理解的趣味太空知识,在“我们的太空”账号中占据更大的比例。第二,除了主要致力于关于航天和太空知识的传播,作为科学传播的政务新媒体,“我们的太空”还特别注意涉及与其他各领域科学知识传播的自媒体账号之间的联动,如转载每日政治要闻、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甚至还包括美食制作、电影、综艺等娱乐信息。这样多层次的内容分发,使得“我们的太空”与用户间的黏性更大。

3.立体化的传播氛围

“我们的太空”改变了刻板印象中政务媒体的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性,打造亲和活泼的政务形象,如在微博的评论区,公众常以“阿太”称呼“我们的太空”,而“我们的太空”则以一些在网络上兴起的称呼如“老铁”回应公众,传受双方共同构建了一个零距离的和谐传播氛围。不仅如此,“我们的太空”还常邀请公众参加各种活动,提升公众的参与感,如在公众号推文中挑选评论区点赞数多的网友赠送航天员的签名信封,调动网友交流互动的热情。除了线上活动,“我们的太空”也策划线下活动,连接虚拟与现实,联动太空与地球,如开展“天马星空”小天马奔太空线上线下跑步健身活动,引起全民健身热潮;举办“全球拍天宫”拍摄活动,激发全民关注中国空间站过境的重要时刻;还有各种微视频大赛、唱歌比赛。这些从单向到双向、从线上到线下的颠覆让“我们的太空”变得更加立体,而在此种传播氛围中展开的科学传播也更加生动和鲜活。

三、科学传播的文化价值

“从社会功能层面来看,科学传播与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双翼’,有助于增强地区科学技术竞争力和影响力,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3]在科学知识的科普和传受双方的互动之中,不只有科学传播表面上所呈现的知识的流动,更有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的价值体现,需要我们去挖掘。

(一)航天精神的传达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测月球、建立空间站体现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和崇高的航天精神。而航天精神不仅在伟大的航天实践之中生发和彰显,还在对公众的科学传播之中传达和发扬,“我们的太空”便是以对航天精神的诠释为旨在,致力于在信息和知识的传递中同步构建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之间的共同精神世界。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升空阶段经历26秒的共振,承受巨大压力仍然成功完成航天任务;翟志刚在飞船舱门未能被打开的情况下冷静启动预案成功出舱,实现中国人迈向太空的第一步等故事。传达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不惧困难的航天精神。“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群业务精素质高的航天人的努力,中国航天事业才能一次又一次取得新的成就。”“永远有一群人,他们不为名利,只为追逐心中不灭的圣火,鞠躬尽瘁,热爱所以幸福。”“各行各业的人,如果都能像中国航天人那样工作,我们中国一定会再次走向辉煌,为后世子孙带来幸福、强大、安全的生活条件。”在这些公众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在科学传播对航天精神的深刻诠释下,由航天人到公众的价值观共同体逐渐形成,因为有了航天精神的榜样作用,公众对国家航天事业的认知更加准确和深入,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向上。

(二)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的建构

科学传播的目标是要通过对知识的讲述和普及,让公众构建起对某一领域的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从而得以拥有对这一领域的理性认识,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生活世界。这样一种建构全民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的路径,是诸如“我们的太空”一类政务媒体共同打造的,在经过全媒体矩阵、多层次内容、立体化传播的科学传播的创新之后,已经能够展现出雏形。可以看出,公众对航天知识的获取兴趣越来越大,对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越来越了解。在如“中国航天科普”微博账号发布的话题“航天科普你问我答”下,迄今为止阅读量已达一千多万,并引起网友热烈讨论;如新华社客户端“问记者”栏目关于空间站和航天员的相关问答中,网友踊跃发言,记者也以风趣的语言风格做出了科学解答。科学传播已经由最基础的科普,转变为公众真正地理解科学,并最终让公众参与到科学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和讨论,公众在获得知识和亲身参与的共同实践中建构了科学观念。当然,这也同时对新媒体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传播中要发挥出人文学者应有的作用,使他们从学术文本转向网络文本,从专业期刊转向新媒体途径,给公众呈现科学知识以外的科学历史、探索过程。”[4]

四、结语

融媒时代建构了传受双方交流互动的平台,这正是政务新媒体在守正基础上得以创新的机遇。“我们的太空”新媒体矩阵作为一个成功转型的案例,为更多服务于科学传播的政务新媒体提供了可以参考的尝试方向。在媒体和受众的互动之中,科学传播正从科学的普及迈向公众参与科学的新阶段,这同时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以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基础。依托媒体融合的全新传播理念和信息平台,科学传播会呈现越来越完善的发展态势。

猜你喜欢
账号航天太空
我的航天梦
儿童时代(2022年4期)2022-04-19 11:14:10
航天梦,我的梦
军事文摘(2021年22期)2022-01-18 06:22:56
彤彤的聊天账号
上太空,安个“家”
施诈计骗走游戏账号
派出所工作(2021年4期)2021-05-17 15:19:10
逐梦航天日
Google Play游戏取消账号绑定没有Google账号也能玩
CHIP新电脑(2016年3期)2016-03-10 14:52:50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
太空探索(2015年4期)2015-07-12 14:16:14
太空遇险
弃繁从简,团购我用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