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霞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粤北民族地区带有资源富足与经济落后的双重属性,如何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效益的高效转化,是区域经济起飞的关键。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作为世界唯一排瑶聚居地,汇集了众多的瑶族人口,如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保障瑶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特色产业的开发可以被视为一个有效的方式。作为连南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瑶医药产业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浓重的民族气息,如何确保瑶医药产业在凝聚民族特有禀性的同时富含时代特性以长效发展?可以借助新增长理论的指导。新增长理论重视知识积累、技术进步的作用,将内部创新作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基石,为连南瑶医药特色产业的优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引导。
20世纪80年代,罗默、卢卡斯等人批判性地发展了新古典增长理论,掀起了新增长理论(也称内生增长理论)研究的思潮。罗默把知识和技术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得知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内生动力”,而非“外部支持”,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就是促进经济持久发展的内生动力[1]。作为经济增长系统的内在核心要素,知识、技术、创新所具有的外溢性对于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循环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在粤北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长效发展以及特色产业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实践中,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高新技术、创新模式的高效协同,从内在要素出发,采取有利于知识产生、技术进步、要素创新的措施为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增长理论将知识积累作为经济增长的一大决定要素。知识积累需要凭借高素质人才的培育与储备达成,教育能够完成人才的培育任务,人才储备则要凭借适当的激励机制。高素质人才是具有无限增值潜力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效能的最大化发挥对于人才培育与储备作用显著。人力资本不仅可以作为一种直接的生产要素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升,而且还可以作为间接的生产要素,优化人员结构配置,为建设高素质人才储备队伍贡献要素。高素质人才是粤北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开发的人力基础,是产业高效发展的动力源泉,少数民族人才在产业开发中能够贡献更多的民族特色与情怀,将民族原生性历史文化创新转化为动态性的产出成果[2]。粤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低,在发挥落后地区后发优势进而实现产业经济崛起的进程中,人力资本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3]。
新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同时表明市场的不完备性和帕累托最优的过分理想化,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在该理论下,有助于各级政府对民族地区高新技术的开发引进与落地转化做足政策准备及实施规划[4]。粤北民族地区具有经济落后与自然资源富足的二重属性,资源优势向经济效能高效转化的过程中,需要高新技术的助力,新增长理论重视技术进步为粤北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应用依据。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成果优化传统要素,调整不利于产业长效发展的内部结构,在知识积累基础上,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并凭借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推动粤北民族地区全方位振兴。
新增长理论的核心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依靠内生动力实现的。创新,是激发内生动力促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粤北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必须融入创新型思维,应用创新型成果,构建创新型模式,新增长理论内涵的创新性为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想、开辟新路径。新增长理论高度重视知识积累、技术进步、要素创新,为粤北民族地区各要素部门加强创新领域的高效互动与密切合作,从而加快对知识、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5]。知识、人才、技术的创新,即经过调整优化后的产业发展机制的内部各要素为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进一步激活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动力,更好地保持特色产业的民族性与创新性共存的态势。
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瑶族和汉族客家人占绝大多数,构成了县内的主要人口,瑶族人口分布于全县面积88%的山区中,形成了依山而居的居住特性,极大地便利了药材的种植、采摘。瑶医药产业发展有着原始的地缘优势,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多高山,海拔高,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山地立体气候显著,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云雾缭绕,远离市区,空气清爽,无任何工业污染,有着适宜天然药草生长的绝佳自然环境,可谓是“高山云雾出好药”。瑶医药资源的开发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以及适宜中草药生长的土壤环境,天然的生态环境、优良的地理区位屏障赋予中草药材旺盛的生命力,使其能够充分汲取天地的精华,生长成为稀缺的民族药材。
连南瑶族自治县域内瑶族人口众多,瑶医药起源较早,发展历史悠久。瑶族以擅长用药而闻名[6],经过历代瑶民的传承,瑶医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经久不衰。县内中草药材资源丰富,有土黄连、黄精、黄柏、首乌、巴戟、五味子、土党参、生地、茯苓、金银花、夏枯草、蜂蜜、溪黄草等[7]。其中溪黄草作为连南最具特色的优质地道中药材,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等功效,已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截至2019年8月,连南瑶族自治县共有瑶医226位,瑶药300多种,收集到瑶医药偏方、验方180条,病案100例[8]。具有瑶族特色的医药资源不断扩充、瑶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瑶医药产业的长效发展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与深厚的人文积淀。
2001年,连南创建神农医馆,建立民族医药及岭南中草药种植研究应用基地。2007年,中药材的种植面积达55733亩,产值2.24亿元,保健品生产、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12家,带动当地1000多户瑶族群众脱贫致富。2010年底,连南承接广东省民族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建设项目[9]。2015年连南与广东药学院共建中药资源学院连南分院,凭借当地特色资源,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技术、科研优势,依托高校平台,将民族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为连南瑶族自治县医药产业持久发展寻找新路子[10]。2019年9月18日,连南县瑶医药学会成立,政府工作人员、专家学者、知名医药企业家共同参与,发挥各自领域专长,探讨民族特色医药产业发展方向、谋划产业布局、制定产业项目发展方案,为瑶医药大健康产业注入鲜活动力[11]。
连南瑶族自治县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良好,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全县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8岁[12]。连南瑶民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当地瑶医药的养生保健功效不可分割。连南瑶族自治县建设成全省乃至全国的长寿县具有潜在优势,相应的“长寿县招牌”一旦挂起,瑶医药功效的宣传得到加强,将为瑶医药民族特色产业的推广打下市场基础。同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瑶医、瑶药、瑶浴”[11]能够进一步发挥示范效应,吸引外来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提高相关医药企业的入驻率,创造与医药高等院校合作的机会,提升民族特色瑶医药产业的知名度。在市场宣传与品牌塑造的双重合力下,瑶医药的天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能的动力十足。
连南瑶族自治县地处偏远的粤北山区,尽管在“十五”期间,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7%以上,但县内人口的文化素质总体上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技校和职业高中的学生比例较大,大专和本科学生较少[13]。医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单凭初中文化程度是无法达到对医药系统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与临床具体实践的规范操作要求。再者,瑶医药区别于其他传统中医药,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医药亟需瑶族人才去传承发展。瑶医药的传承发展人受教育程度还未全部达到大学本科,乃至未达到大学专科水平,这种情势下,瑶医药产业传承人对瑶医药的发展脉络没有较为清晰的认知,诊疗水平能力低下。如果高等教育较低的入学率长期存在于当地,瑶医药产业代际传承水平受限,传承人的理论知识储备与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其投身到瑶医药产业的发展中就会显得极为被动。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人才在整个产业链的定位至关重要。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产业的优化升级,人力资本的积极融入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提升对于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优化人才结构发挥着双重功效[14]。当前,瑶医药产业建设中,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低下,有助于瑶医药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紧缺,人才队伍组建效力不及。人才缺失表象的背后,反映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储备、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缺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瑶医药产业得以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高素质人才的储备是瑶医药产业优化发展的关键,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激励是瑶医药产业长效发展的有力保障。目前,瑶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有待夯实、结构尚需优化、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出现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的人才缺口。
连南瑶族自治县政府在当地医药资源的开发中积极作为,早在2007年就提出要在十年内建成民族医药产业强县。在实际开展进程中,由于缺乏先进科学技术,导致医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没能得到技术助力,成为瑶医药特色产业长效发展的一大短板。瑶医药产业目前仍然主要以传统的方式发展,人工采摘、人工制药、人工诊疗,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人工的优势已远远赶不上科技进步的效能。长此以往,人工化的运作会大大弱化抵御风险的能力,成为现代化产业链构建的一大障碍[15]。作为连南瑶医药特色产业发展的主体,产业传承人对于高新技术所带来的效益创收意识淡薄、效率提升感触不深,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较低,对于科技的重视、利用程度不够,自我创新能力不足,在自主研发、吸收借鉴先进地区医药产业技术方面的主动性欠缺。
瑶医药资源的异质性和不完全流动性,极大地提升了瑶医药产业的经济竞争优势[16]。现实中,创新意识与能力薄弱的瑶医药特色产业建设发展不足以匹配富足的医药资源,产业模式与现代化元素结合的形式和内容都有待创新。纵观瑶医药特色产业发展进程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水平有待提升,医药企业的合作投资力度有待增强,医药类高等院校承接瑶医药开发研究基地建设规模有待扩展,产业传承人医学理论学习、医术技能实操、医学素养培育、民族情怀积淀均有待强化。瑶医药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所涉各方积极的自我参与及主动的通力合作。现实中,政府部门、医药企业、医药高校、产业传承人未能形成合作联动机制,各主体没有在各自所属领域凸显最大化价值,合力作用甚微,适合瑶医药特色产业持久发展且与各方价值所在相得益彰的市场化模式尚未建立。
教育是劳动力进行知识积累、技术水平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增长的最优途径[17]。加大对粤北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提升瑶医药产业传承人受教育水平,促使瑶医药产业发展人在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熟练医术操作的实践中,不断增强综合素质。瑶医药产业是融合瑶族特色的医药产业,产业传承发展人肩负瑶医药知识技能积淀与瑶族特色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因此,对瑶医药传承人医学素养、人文情怀的培育也要同步强化。承担着民族医学专业教学工作的高等院校,应结合少数民族特色医药产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术型和专业型学生的培养上,应该有所侧重,对于前者,要加强系统理论知识的教育,对于后者,要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为学生提供实操的平台与机会。瑶医药产业后继有人关乎民族特色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高校要注重对产业发展人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毕业后积极投身瑶医药的研究实践中,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世界银行在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人力资本的建设是发展的核心。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在以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依托的第四代科技革命中,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愈发显现[18]。瑶医药产业是一个汇集传承、创新、发展的民族特色产业,对后继者提出了既能对瑶医药传统理论与医术技能扎实掌握,又能够运用高新技术创造瑶医药研究领域新成果的复合要求,高素质人才能够更好的胜任瑶医药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因此,高质量人力资本的开发成为应有之义。与此同时,人员流动性的存在对于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储备是一大困扰,如何保障瑶医药特色产业人才队伍的壮大,完备的人才激励机制不可缺位。及时、适当的激励能够激发瑶医药传承人持续、高效的钻研热情,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作用于具有创新思维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用实际行动留住民族特色产业的传承人,让高素质人才为瑶医药特色产业的长效增长创造强大动能。
知识积累、技术进步的“外溢效应”显著,借由政府合理有序的制度安排,通过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能够保障知识和技术所消耗和产生的成本与收益间的一致性[19]。新增长理论认为,政府应把关注点放在发展新技术的政策制定上,而不是急于使用“微调”和“软着陆”的方法干预经济运行[20]。瑶医药是医学与药学的有机统一,决定了医药技术的复杂性,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外来引进均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资金、人力都要到位。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瑶医药产业传承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寻找有利于瑶医药产业持久发展的技术突破路径,注重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投入-产出比的最小化[21]。诚然,自主研发不是闭门造车,要学习、借鉴外来先进医药技术,加强与发达地区先进医药产业的合作,开展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技能强化。瑶医药产业自有的民族性决定其发展的特殊性,在新技术的引进转化中,要注重对民族特色元素的保护,保障瑶医药特色产业既具时代性又不失民族性。
瑶医药特色产业的发展必须融入现代化创新意识,在多方合力作用下,将集聚深厚历史底蕴、丰富诊疗经验和独特民族风格于一体的民族产业发扬光大[22]。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构建“瑶医药+康养”产业模式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创新策略,其中,“瑶浴”作为人们日常养生的方式被当地人广泛采用,能够满足人们的保健需求,同时,瑶药中的中草药易于获取且成本低廉。民族医药产业与健康养生相结合,推广开来能够成为瑶医药产业的一大发展方向[23]。瑶医药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不可能在单个要素的作用下实现,需要庞杂的体系作支撑,“政府+企业+高校+传承人”的多主体合作机制的构建十分必要。瑶医药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医药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医药高校的科研平台、医药人才的实践创新这四大参与主体的通力合作。连南瑶族自治县政府应发挥指示器作用,出台扶持瑶医药特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市场在医药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当地医药企业及外来投资企业应提升产业运作能力,准确把握医药产业市场动向,大力宣传极具民族特色的瑶医药产业品牌,提高瑶医药系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医药类高等院校要为瑶医药的研究提供广阔平台,扩展瑶医药研究种植基地,加强医药理论与医术操作的教育培训;瑶医药产业传承人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断增强自我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为瑶医药民族特色产业的传承发展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本。
新增长理论基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视角,强调知识积累、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为粤北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连南瑶医药特色产业长效发展机制的构建对于民族产业品牌打造、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振兴有着深远持久的积极效应。鉴于连南瑶族自治县提出特色医药产业开发已有十几个年头,然而至今仍未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可见瑶医药特色产业的打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由此,应将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与创新行为作为接续研究的聚焦点,从而为瑶医药特色产业的长效增长提供更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