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我汉家衣裳
——汉服与“今汉服”的青年亚文化属性与传播现状浅析

2022-12-29 10:46郭慧婷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同袍华服民族服饰

郭慧婷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Champaign IL 61820 USA)

0 引言

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逐渐提升,青年群体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包容度不断加大,身着“汉服”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已然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汉服也从大众口中的“奇装异服”变成一种逐渐被主流文化认可的、在某种程度上、某些群体中可以代表中国的服饰。但是人们如今所说的汉服并不能等同于历史上的汉服,可以称为“今汉服”。“今汉服”形成的体系与青年亚文化属性的加持,使之也有着“圈内人”的身份标榜与仅限于向爱好者传播的传播困境。

1 汉服与“今汉服”

1.1 汉服的定义

汉服很难有着明确意义上的定义,因其有着狭义与广义的内涵与外延。广义的汉服的外延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6 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性格、民族文化与民族历史的服饰;广义的内涵指的是相较于其他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的汉族民族的传统服饰(包括“旗袍”“唐装”“中山装”)。狭义的汉服的外延即为自“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到清朝顺治皇帝在1645年下令执行“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之前的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的总称;狭义的汉服的内涵即为我们文字表面的直观理解,汉朝时期的汉民族的民族服饰。

1.2 “今汉服”之概念

当下不断受到关注的“汉服”这一概念实际上其定义非常模糊,它主要是指现在穿汉服、位于汉服文化中、参与汉服运动的人们,对于他们相信或想象的汉族民族服饰的称谓,体现出汉民族服饰文化的正统性和纯粹性。但因上下之五千年的历史已经过去,今人并不生活在古代,无法探知古代民族服饰之究竟;历史上留下的史料也无明确的界定,因而无法确定如今所言之汉服就为历史之民族服饰,所以无法将其真正地归之于以上的定义,我们不妨称它为“今汉服”。本研究认为“今汉服”多偏向于在汉服狭义的外延基础上加入现代审美眼光的服饰。

1.3 汉服与“今汉服”之“汉”字命名之因

研究认为,无论是汉服亦或是“今汉服”之所以称为“汉服”,用汉朝的“汉”字来命名,而不是唐服、宋服、明服等,其主因有四:一是汉朝服饰的观赏性更高,更符合今人之审美;二是汉服主要是由古代汉朝人民发明并传承的;三是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之一,今人对于盛世的赞同与归属感,以及汉人的自称在中华民族血液中主体性地位的影响;四是汉族人在中华民族整体居于大多数与主导地位,是汉服的实践者,而少数民族有其特定的区别于汉民族的服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今汉服”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表征化倾向,也体现了“大多数”的优势。不过,随着“今汉服”的发展,与同袍们(注:“同袍”一词来自于《诗经·秦风·无衣》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今汉服”中穿汉服的人的互称,也可理解为同处于“今汉服”群体中互相认同的身份界定)的宣传,很多的少数民族人民和外国人也进入了“今汉服”的行列,甚至于成为其民族中“今汉服”的意见领袖或是爱“今汉服”超过爱自己民族的服饰的一族。

1.4 “今汉服”的服饰体系与形制

此外,“今汉服”通常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服饰体系,关于其形制的区分,众说纷纭。有魏晋(有争议)、汉、唐、宋、明等朝代为其主要的形制的定性。汉制有深衣等;唐制有襦裙、披帛、大袖等;宋制有褙子、大袖、宋裤、对襟等;明制有上袄、马面、道袍等,其中还有各种类的细分。但是从总体来说,“今汉服”可以分为3 种主要形制,分别为衣裳制(上衣下裳)、深衣制(上下连为一体)和衣裤制(上衣下裤),有可考据的史料(书籍、出土文物、壁画等)可证明“今汉服”形制上与狭义汉服外延定义的无限接近性。但是“今汉服”一定程度上加入了今人之主观意愿与再创作,再无限接近也不可能相同。

1.5 “今汉服”并非汉元素和古装

为了避免界定混淆,要将“今汉服”与汉元素和古装进行区别。汉元素服装与“今汉服”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脱胎于“今汉服”。“今汉服”中的各元素提炼出来称之为汉元素,将汉元素运用于新汉服或者是时装的设计便是汉元素服装。汉元素的服装能够减少将“今汉服”放到日常生活穿着的不便,但丝毫不影响其时尚度,所以也更加日常化,更容易使公众接受,越发提高了“今汉服”的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汉元素服装为大多数“今汉服”同袍所接受和喜爱,但是同袍们大多对于“今汉服”和汉元素有着明确的区分与不容混淆,认为汉元素为“今汉服”衍生、汉元素不可与“今汉服”同等而论。而古装是相对于现今的时装而言的,是一种时间性的服装概念,一般指的是具有中国古典气质和韵味的装扮,因而古装的界定很广且与广义的汉服有交集。但是放置于“今汉服”群体而言,古装通常指古装电视剧中的服装、影楼拍摄以及二次元古风的装扮,不属于“今汉服”的范畴,甚至于拉低了“今汉服”的品格,不被大多数“今汉服”同袍所承认。

(注:“今汉服”虽无法明确定义为汉服,但“今汉服”与汉服具有不可分割性,以下部分便不特意用“今汉服”来称谓区分)

2 汉服的青年亚文化特性

2.1 汉服中的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价值观念和行为特征的集中体现,是特定时期青年群体共同情绪的一种文化表达。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言行和外表标榜群体的存在,服饰就是他们的标榜,汉服也不例外。汉服文化作为一种仍属于青年群体的服饰文化,也属于青年对于传统服饰文化乃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喜爱、传承的共同情绪的文化表达。风格服饰是一种既有功能性又可以表达自我的艺术载体,青年人通过这种与众不同的着装和搭配诠释着只属于自己的风格。因而汉服的存在便是青年标榜自己是“圈内人”或者“圈外人”的一种身份标识。不过如今的这种本属于青年群体的汉服“圈内人”身份的标识、属于青年亚文化的表征在逐渐扩大,包容性也在增强。

2.2 汉服群体特征

不可否认,汉服这个亚文化群体中的人群主要是以80 后、90 后、00 后的白领阶层和大学生群体为主。少数民族人群因有其特定的民族服饰,群体参与者相对较少。汉服爱好者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穿着汉服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内一些青年对现代社会生活、学习节奏与压力的减压行为。且不难发现,女性团体在汉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男性团体人群的数量较少。这主要是人们认为女性穿着汉服更加好看,男性汉服款式较少,女性更加向往古代的风花雪月、吟诗作赋的生活,也与女性是古装电视剧的主要受众等有关。

2.3 汉服群体中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的矛盾性

80 后、90 后、00 后的青年文化是比较多元的,一方面,他们喜欢西方的生活方式的穿着自由、凸显个性;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情怀、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在这种文化的碰撞中,具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的青年群体在接受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从现代人的审美出发,充分体现展示自我、表达自我、自我愉悦的个性观念,汉服就应运而生。

青年群体认为汉服是相较于传统主流意识认可的中国服饰,更加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风尚与特色,充分体现了青年群体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意识。汉服出现后,便不断传播与发展壮大,确实在青年群体中取得了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民族服饰的地位与身份,并且越来越得到主流意识的认可与接受,甚至部分少数民族群体乃至于世界多个民族的部分群体都非常喜爱,身着汉服表达对于汉服代表中国的特色与风尚的支持与尊重。

青年群体以自己擅长的领域、喜欢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可、支持,以及表达一定程度上的不同看法,发出不同的声音。对于具有青年亚文化属性的汉服文化来说,它支持主流文化并且也逐渐被主流文化认可接受。

2.4 群体身份认同与传播发展现状

我们不难发现,作为青年亚文化圈子中的汉服的同袍群体,同袍间的身份认同是汉服圈存在的基础。汉服“圈中人”以汉服为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微博、哔哩哔哩弹幕网、贴吧等网络平台为交流的阵地,以汉服活动、节日活动、社团活动为传播的方式,以具有观赏性的活动照片、视频为传播内容,辅助一些汉服的小知识,传播方式和影响力有限。汉服传播活动仍局限于民间自发的汉服爱好者组织及高校内各大汉服社团的汉服活动,对外传播一直限于在爱好者的圈子里传播。汉服的“圈中人”将对传统文化有着兴趣的爱好者招徕至圈子中,却忽略对于广大民众的宣传普及。汉服活动的展示也以照片、视频等较为单一的形式为主,缺乏多种传播方式。此外,汉服圈子中也存在很多唯形制论、唯汉服论的奉行者,经常会发生“圈中人”对于汉服爱好者的争论,认为觉得穿汉服好看、喜欢汉元素、无所谓“山”“正”(即是否为原创)的爱好者所穿不是真正的汉服,抵制这些不符合形制与真正汉服的爱好者加入,对想要进入汉服圈子中的爱好者的包容度不够。因而也使很多爱好者望而却步。

2.5 汉服活动实践——以中国华服日为例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丰厚的服饰文化。华服也是汉服的别称之一,依托于中国深厚的华美服章的礼制与历史,为弘扬传统的具有形制的传统汉服文化和华美的汉服服饰的魅力,一个新兴的节日——中国华服日应运而生。中国华服日选定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诞辰、古代节日上巳节——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作为活动的举办日,旨在不忘根本,以期继续前进。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华服日对于优秀的传统汉服文化、民乐等传播发挥了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大众的认可与熟知。但是从本质上看,中国华服日活动仍然是青年亚文化领域的自发的一种汉服运动,以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哔哩哔哩平台为主要的支柱与阵地。纵然是汉服同袍和爱好者们自发报名为主,但是仍然无法脱离也很注重其背后的上百家的汉服商家、模特的商业利益。纵观以往的中国华服日活动,无可否认其规模、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活动的完成度还是存在问题的。

首先,中国华服日作为目前影响力较大与参与度较高的汉服活动日,它的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以华服走秀为主、国风歌舞为辅,虽然观赏性足够,但是失之于汉服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探讨,也没有展现出较为全面的国风,让很多观众对于中国服饰文化的理解仅限于汉服的华丽与好看、对于国风的了解仅限于歌舞民乐。

其次,中国华服日以宣扬华服之美为主要内容,但是对于到底什么是汉服以及汉服范围的争议一直持续不休,中国华服日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框架。汉服是否只限于汉族的传统服饰、汉服是否一定要复原古代服饰、汉服是否一定要追求形制、在形制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进行适当调整的服饰是否是汉服、具有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服饰是否属于汉服等问题仍然在社交网络引发大众的激烈讨论。无论是对于背后历史文化探讨的缺失,还是对于汉服范围的划分不够确切,都是中国华服日进一步传播的困境,也是汉服与汉服文化发展有待于解决和完善的。

3 结语

具有传承古代优秀文化使命感的青年群体以“今汉服”形式来传承其独有的风尚,他们通过形制定义、与汉元素、古装的明确区分,使汉服形成了体系并且让其成为青年群体认同的真正代表中国的服饰。“今汉服”其本身浓重的青年亚文化属性,使其形成了同袍们“圈内人”的身份定位与自我标榜。汉服传播发展至今如中国华服日等汉服活动已经逐渐得到了主流文化的认可,但是仍存在包容度不够、传播影响力有限等困境。

猜你喜欢
同袍华服民族服饰
同袍吟
民族服装文化视角下民族服饰的国际化与品牌化
假日绽放
与子同袍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欢欢喜喜购物记
Fancy Garden
B站领衔“中国华服日”,为传统文化打call
时空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