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融合

2022-12-29 05:36唐子琳
参花(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唐宫青绿舞蹈

◎唐子琳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国舞蹈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未停止。近年来,以中国舞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内容层出不穷,舞蹈背后的文化热潮也在持续升温。从2021年初以来的一系列走红的舞蹈作品便可知晓,在舞蹈与传统文化碰撞下所展开的新方向。

一、舞蹈走向大众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精准的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舞作品被观众看到并引起热议。自从2021年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原名《唐俑》)、《洛神水赋》(原名《祈》)、《龙门金刚》等舞蹈作品的意外走红,到2022年央视虎年春晚《只此青绿》的一撇“青绿腰”火遍全网,频频登上热搜的曼妙舞姿、朋友圈刷屏的精彩舞蹈片段,受到年轻观众群体的热烈追捧,获得了青年群体的广泛认同。

时至今日,舞蹈与文化的新融合不断启发着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深入思考。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断深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如何以舞蹈的方式讲好具有历史底色的中国故事,唤醒新视觉时代人们的审美共情,成为文化艺术的探索之旅。在这个旅程中,舞蹈与多个文化场域之间积极互动与对话,不断寻求着主流文化艺术的新内容和话语表达方式,这是让更多观众有机会了解和接触真正舞蹈艺术的过程,是获得青年群体广泛认同的过程。

二、以舞为言,“活化”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艺术欣赏方式和审美趣味也在发生改变,这就要求传统文化的当代呈现,既要保持其美学精神,又必须与时俱进、别开生面。值得思考的是,以舞蹈方式讲述传统故事的创作形式先前就存在了,是什么让它突然走红的呢?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看来,这些积极的变化均源于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活”起来的创作思想。史家珍表示:“中华悠久的历史,不应该是教科书里的那几行文字,它们是鲜活的,有情感的,甚至是有温度的,对传统文化艺术性地呈现,能拉近当代人与历史的距离。”这些舞蹈作品之所以能得到观众的喜爱,不仅因为它传承了历史,还因为它拥有当代的创新,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先以系列“走红”舞蹈作品中的《唐宫夜宴》为例,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声,14位身着唐三彩色样纱衣,脸画风靡唐代的“斜红”妆容,胖胖的唐乐舞俑就此“复活”了。在为夜宴做准备的故事线中,唐代“小姐姐”嬉戏打闹着依次亮相,那丰腴憨厚的体态,时而严肃时而活泼的个性,以及“打卡上班”的舞蹈队形,不仅“活化”了唐代乐舞俑的艺术形象,还勾连起当代青年上班早高峰的日常生活。古今时间线上的关联,使趣味性的古代场景还原成当下社会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场景,熟悉的陌生感,让古玩和每个现代人的心灵发生碰撞。虚拟的博物馆场景配以“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诸多“宝物”,使传统文化、古代文物活灵活现起来,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奇妙的博物馆之夜。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一改以往严肃、正统的传统文化叙事风格,将传统文化以更加年轻化、趣味化和艺术化的审美方式进行幽默诙谐或视觉震撼的展演,更贴合青年群体的文化品位与审美偏好。

继河南卫视推出《唐宫夜宴》后,在端午晚会《端午奇妙游》中,依着四六骈文的铺排创意,一段不到两分钟的水下国风舞蹈视频《洛神水赋》(原名《祈》)再度引起热议。这场美轮美奂的国风舞蹈盛宴,令网友无不产生古今交感,纷纷留言,“我是看到神仙了吗?”“这是水下仙女吗?”节目迅速冲上热搜,视频甚至超越万众瞩目的欧洲杯,登顶微博热搜榜榜首。在这火热的背后,是主创团队大胆的创新实践,通过水中舞蹈的新颖形式,将舞蹈与传统文化结合。舞蹈以河洛之神宓妃为主角,通过五彩线引出端午祈福的习俗。视频中,舞蹈演员在水中衣袂翩跹,拂袖起舞的风姿,恰如曹植《洛神赋》中所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景象。那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舞姿,在水波光影之间串联起敦煌壁画中飘然若仙的“飞天”形象,正如每一个中国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化身”。独具匠心的传承和“别开生面”的创新,让舞蹈因传统文化而厚重,让传统文化因水而生动。“水中飞天”神形兼备的舞姿,将古典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全国人民呈现了一场视觉文化盛宴,使观众透过舞蹈艺术将“国风文化”与现实进行对接,唤起了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继《唐宫夜宴》《洛神水赋》之后,同年七夕,河南卫视的《龙门金刚》让龙门石窟石刻再度“复活”,使观众和网友赞叹不已。这场“七夕幻梦”的开场,便是霞光照亮斑驳的石窟雕像。随着飞天自空中飘落,衣裙飘曳,巾带飞舞,置于佛像正前方时,石窟雕像忽然幻化出分身无数,手中拿着各种古朴的乐器,眼眸流转,手媚生姿。与之一同前来的,还有孔武的金刚力士。一时之间,仿佛石窟中的飞天塑像化作真人,凌空飞舞。当飞天与金刚化作金色尘埃,附于雕塑之上,而佛像,竟在一瞬间,变回刚建成时熠熠生辉的样子,再度惊艳观众。“飞天仙女”所起舞的舞台,雕刻着庄严佛像的龙门石窟穿越千年,在不动声色的静谧之中彰显着自身深厚的文化魅力。虚实相生的节目效果,独具匠心的表达方式,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千年石刻在当代人心中“活”了起来。

随着国风文化频频走红,传承中华文化的方式也在频频创新。在2022年央视春晚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从众多舞蹈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最亮眼的一笔“青绿魂”。画卷展开,17名舞蹈演员发髻高耸,形态曼妙,眼波流转,神情缥缈。带着千年古韵,身穿长裙拖绿,如青翠山峦,如雨后蓝天,如幽静深潭,缓缓走来。动作犹如“落云”“险峰”“静待”“望月”“卧石”“垂思”,“青绿腰”等形态各异,细腻生动。舞步时而刚健遒劲,激越如军阵踏地;时而柔婉婀娜,如杨柳拂风。《只此青绿》以刚柔相济、动静互补的舞动,描绘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的美,传统书画艺术与舞蹈之美熔为一炉,给观众带来绝妙的视觉享受,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中。900多年前的《千里江山图》,我们很多人无法亲眼所见,只能从历史文物博物馆或是数字图书馆来领略一二。一舞青绿,通过春晚舞台,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限的空间里穿越大宋,使尘封的画作随想象灵动起来,使观众打破历史的界限,透过舞蹈艺术将现实与传统进行对接。就此种意义而言,舞蹈艺术不仅对《千里江山图》进行了“物质剥离”“时空剥离”,还对传统文物起到了“活化”作用。就如中国《人民日报》的点赞:“央视春晚舞蹈节目《只此青绿》,用美轮美奂的舞蹈语言呈现中国美学意蕴。900年前的《千里江山图》呈现在舞台上,时光流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蕴藏于翩若惊鸿间。”《只此青绿》舞蹈以青绿的色彩、生动的舞姿和美丽的意象,展现出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空灵缥缈、亦近亦远的舞蹈意境,把中国古典舞蹈之美推向到了极致。

以上走红舞蹈,其火爆的背后,也是有迹可循的。2014年,故宫IP成为网红,“朝珠耳机”“奉旨旅行”腰牌卡、“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等系列文创产品成为爆款。2018年,中国李宁推出了“悟道”主题、“虎鹤”T恤等产品,登上纽约时装周。其折射出背后的文化动因正是当前备受年轻人追捧的“国潮”“国风”热,即传统文化热,部分网络热议的舞蹈作品也延续了这样的传统文化复兴。表演舞蹈《洛神水赋》(原名《祈》)的扮演者也谦逊地说道:“不是我出圈,而是传统文化出圈,中原文化出圈。”《端午奇妙游》的视觉总监李鹏也说:“是国风成了风口,我们站在了风口上,中原文化才出圈了。”《唐宫夜宴》的唐俑复活同样围绕着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只此青绿》也是通过美轮美奂的舞蹈语言呈现出900年前的《千里江山图》,此所谓,熟悉的配方,不同的味道,一样是“真香”。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都有特定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如同文化密码,隐喻着不同历史,表征着不同时期人们的文化认同和审美共识。当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自信为文艺创作主打“国潮”风提供了接受美学的基础。

三、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融合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艺术与技术的碰撞融合,激荡出无限的灵感与创意,为中国舞蹈艺术带来新的活力。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灯光、视频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舞蹈作品叙事节奏加快,内容密度增大,表达层次更加丰富饱满,从而更有代入感、沉浸感,更贴近当代年轻观众的欣赏习惯。当前,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最新的科技手段加以推动,将传统的剧场艺术融合电影、电视的观赏体验,以一种舞蹈影像的新艺术形式,在跨平台融媒体的传播下,形成多维互动主导的“参与式文化”。面对这些新技术、新形式以及新的创作模式,创作者需要合理运用,通过吸收、借鉴、消化、创新,释放舞剧新的艺术可能,彰显舞台艺术更多的魅力,进一步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

例如河南卫视春晚的《唐宫夜宴》,如果只是单纯的舞蹈表演,作品的影响力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大,正是因为表达方式的创新,才唤醒了传统文化原本就具有的魅力。通过运用5G+AR技术,根据表演场景实时变换匹配的舞美,让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结合,创造出让人置身其中的沉浸体验感,使观众仿佛身临科技与历史的时空隧道。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的结合制造出“博物馆奇妙夜”的梦境,成功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舞蹈《洛神水赋》也正是利用了舞蹈影像的优势,在水中将“飞天”的舞姿艺术化地完成,无数次的剪辑让演员与情境完美地融合,人们通过舞蹈影像的聚焦,可以轻松捕捉到每一帧画面的艺术美感,从而产生审美共鸣。《龙门金刚》通过科技手段数字复原,再现了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及金刚佛像这一文化古迹的原本面貌。除了实景拍摄,震撼人心的视效背后,前期有航拍、AR(增强现实)、360°环绕定格拍摄等技术的加持,后期有计算机进行三维建模、染色等还原实景,才实现“复原”。《只此青绿》的舞蹈场景也是借鉴《千里江山图》的青山绿水,将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了一起。同时,引入了5G+AR技术,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为舞台展示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既呈现了江山如画的梦幻场景,也实现了人在画中游的视觉效果,场景既充满想象力,又十分和谐,为舞蹈演员秀逸韵致的舞姿“锦上添花”,带给观众一种惟妙惟肖的真实感,将人们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精神世界,给大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传统文化借助科学技术的创新,串联起古今、虚实,大众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参与和延续了舞蹈“创作”,从而拓展了新的舞蹈文化空间。这是传统文化热助推“小众”共情的成功,引发了“大众”传播共鸣的效应。

四、结语

如今,保护历史文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历史文物浓缩着时间的厚重,承载着集体的记忆,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洛阳—唐宫—唐朝—梦回大唐,这是历史的底色。唐三彩、莲鹤方壶、《千里江山图》,这是文化在流淌。炫丽背景、荧幕呈现、5G+AR技术,这是科技在发力。引起热议的舞蹈作品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是现代人的情感共鸣和文化共鸣,与此同时,新融合也对当前文艺创作水平发起了新挑战。

猜你喜欢
唐宫青绿舞蹈
熊石望
Tang Gong Ye Yan《唐宫夜宴》
仙境烟台,只此青绿
邂逅 《唐宫夜宴》
《唐宫夜宴》火遍全网的背后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大千世界 磅礴浑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