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斌
(通号工程局集团天津装备技术有限公司,天津 300393)
2016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对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必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21年9月1日正式生效的新的《安全生产法》将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纳入其中,对生产经营单位明确提出了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要求。因此,企业为了提升自身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非常重要。
一方面,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认真、规范、科学地长期开展下去,将是企业管控风险、消除隐患、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作为安全生产主体,企业肩负着重大的安全生产责任。因此,做好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双重预防体系的构建,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正所谓“防患于未然”,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构建过程中,前提就是要加大安全工作投入力度,确保安全管理能够有效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安全管控工作的有效性、规范性,切实做好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例如,企业可以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建设双重预防体系平台,利用先进的云计算等技术,积极引进计算机设备与专业人才,为企业的风险评估等工作提供有利的设备、技术及人才保障。
首先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汇总,然后全面分析数据信息,找出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风险,并科学地计算出风险发生概率,在风险辨识完成之后,由评估人员针对各类风险进行细致的评估,还可以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具体的工作思路,确定工作进度计划、指导思想、工作内容与流程等[1]。促使企业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过程中制定的激励制度更具规范性与科学性,只有制订的工作方案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匹配,才能确保企业相关风险防控工作落实到位,从而更好地完成预期目标。
企业需要制订详细的内部培育计划,并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分级风险管控工作。根据实际情况,企业可以聘请行业内的权威人士或专家来到企业为员工提供指导与培训,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与渠道促进企业更好地识别生产与经营风险。同时,在开展培训前需要结合企业具体的工作内容、流程及发展方向等,对外聘专家进行仔细讲解,让他们帮助企业制订更加详细、可行的风险辨识和评估计划,从而科学且有效地推进风险管控工作的开展。通常,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比较准确且清晰,而企业员工则比较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与设备,因此在风险防控工作中只有通过二者的完美配合,才能有效提高企业风险判断与识别的效率与质量[2]。
风险辨识PDCA循环是针对品质工作按照规划→执行→查核行动程度的流程开展的活动,以确保达成目标,并促使产品品质持续改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也是企业管理各项工作的一般规律。企业可以组织员工每年开展一次或多次全面的风险辨识和评估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总结一年以来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结合相关的案例与经验,分析和预估企业未来半年或一年将会面临何种风险,从而推动企业年复一年的良性风险评估循环,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风险发生概率。同时,能够让企业工作人员在判断与识别风险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正视自己岗位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让风险管控工作成为教育员工的一个重要途径。借助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双向良好互动,做好企业安全风险的判断与识别工作,就能增强企业的管理能力[3]。
在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当中,主要包括四大风险管控对象,即设备设施、人员岗位、工艺流程及环境氛围。风险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是指可能出现的各类事故及事故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针对这四大风险管控对象,又可以划分为11种具体风险形式:研发、制造与安装缺陷,设备运行不正常,设备无法运行,不安全工作行为,意外伤害,异常工作情况,危险因素,场所设计问题,危害因素,场所环境问题,气候问题。同时,这四大风险管控对象的风险管控的核心各不相同。对于设备设施风险管控来说,其核心就是确保设备设施正常运转;对于人员岗位风险管控来说,其核心就是确保人员健康和安全;对于工艺流程风险管控来说,其核心就是确保工艺流程正常运行;对于环境氛围风险管控来说,其核心就是确保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氛围。
风险分级管控运行流程主要包括4个环节,即风险辨识、分析、评估与控制,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坚持“动态化运行、持续性改进”的原则。①风险辨识是以“点、面、线、体”为基础的辨识模式,具体的辨识思路为“四种风险因素(11种具体风险形式)”,针对企业生产期间涉及的所有设备设施、人员岗位、工艺流程及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建立更加系统化、全面化且针对性较强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因素基础数据库,实现对不同层级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②风险分析是基于安全风险辨识并结合当前采用的风险管控措施是否有效,从而支持企业风险评估与分级管控的一个环节。③风险评估是基于风险分析所进行的更深入的风险定量评价,同时按照企业制定的具体风险防控准则,明确具体的风险等级,从而制定更加详细的风险防控等级。当前,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LEC法)和风险矩阵法(LS法)两种,其中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法的主要内容是评价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风险矩阵法的主要内容则是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将风险绘制在矩阵图中,展示风险及其重要性等级的风险管理工具方法。④风险控制的具体级别需要按照最合理的可行性准则当中的相关原理制定,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需要匹配对应的风险登记。从事故预防原理当中的“三E”对策(即事故的预防具有三大预防技术和方法)来看,风险控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技术类、安全教育类及安全管理类 3 类[4]。
3.1.1 企业方面
基于对 EHS(Environment Health Safety)风险进行辨识的前提,对职业病可能存在的危害进行防控,不断完善现有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做好安全风险警示工作,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对具体的风险等级及风险判断与识别进行科学评定。EHS风险就是指运用EHS体系,能够辨识风险、评价后果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正在进行预防和降低风险的管理措施。在研究、编制和计划期间,应尽早对产品或工艺潜在的EHS影响进行评价。通过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结合专项检查与综合检查,加强领导层重视与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构建一个横向与纵向都较为宽广的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在排查治理企业隐患过程中,要做好对治理期间的机构保障工作,确保治理措施选择得当,在完成治理工作之后,需要确认与验证管理工作,完成PDCA的闭环管理。在生产过程中,要能够真正实现消除安全隐患的目标,实现全流程的安全生产[5]。
3.1.2 部门与班组方面
企业各部门需要结合风险判断与识别结果,制定具体的风险管控措施,建立企业生产班组与部门不同级别的隐患排查计划清单,结合安全风险判断与识别的差异性,要求生产班组每天都需要落实负责区域当中的隐患排查工作,而部门则只需要定期针对常见的风险类型开展隐患排查工作,针对不经常发生的风险进行抽查,确保在一个周期之内可以完成全覆盖的检查,真正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为抓住风险,而不是简单的管理隐患。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就必须将风险管控放置到隐患排查治理之前,将隐患排查治理放置到事故之前,将企业的最后一道防线设置为对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从而充分发挥双重预防体系的作用[6]。
企业开展风险评判一方面要注意全面覆盖,另一方面要有重点地对各类风险源进行不断总结与归纳,对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全面检查。企业需要通过安全生产委员会定期开展评估与审议工作,同时为企业制订详细的内部防范计划与遏制各种事故的工作清单,针对不同类型的安全隐患,企业要以强大的信心与决心,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贯彻落实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加大工作执行力度[7]。
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对象主要基于事故“4M”要素划分为四大对象,即人因隐患、环境隐患、物因隐患及管理隐患。这四大对象分别象征“人、环、机、管”。所谓“4M”,指的就是人(Men)的不安全行为、机(Machine)的不安全状态、环境(Mecdium)因素不佳、管理(Management)措施不到位。针对人因隐患,主要包括各种不安全行为,比如错误操作、违章违规操作、违章指挥等;针对物因隐患,主要包括设备运行不正常、设备安装及设备维护等方面的缺陷;针对环境隐患,主要包括场所设计问题、场所环境问题、场所危害超标等;针对管理隐患,主要包括管理制度问题、组织结构问题等。对象不同,则风险管控的核心也各不相同。人因隐患在排查治理过程中的工作核心是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物因隐患在排查治理的过程中的工作核心是确保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转;环境隐患在排查治理过程中的工作核心是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氛围;管理隐患在排查治理过程中的工作核心是对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完善。
隐患排查治理主要包括五大环节,即隐患排查、评估、报告、治理与验收。①隐患排查的主要对象即上文提到的“人、环、机、管”,具体的排查思路是要找到风险管控、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对企业运行过程中全生命周期风险隐患进行排查。②隐患评估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与认定,明确事故类型为重大隐患还是一般隐患。第二步是针对重大隐患以风险为基础进行科学的级别划分。③隐患报告结合评估登记的隐患内容,将各类隐患逐级进行上报,并做好通知整改及整改后的反馈工作,同时针对事故隐患等级做好等级工作,建立详细的信息档案。④隐患治理需要结合不同整改难度进行,针对难度较小的通常由班组内的负责人员直接进行整改,而难度较大的则需要上报之后制订详细的整改方案。⑤隐患验收就是在隐患治理完成之后,评估隐患治理效果,由技术人员与专家在验收部门通过之后,完成隐患登记销账工作。
(1)完善隐患排查机制,明确企业隐患排查责任与目标。企业进行隐患排查期间,为防止发生“走马观花”的问题,就必须提高隐患排查机制的完善性与科学性,以更加清晰明确的隐患排查目标,做好全面的隐患排查工作。
(2)确定具体的隐患排查周期,对隐患排查人员进行分工。工作过程中经常发生“谁都能管却谁都不愿管”的现象,也极有可能出现较多的排查漏区。为了防止出现这种问题,在隐患排查过程中必须进一步细化企业排查人员的工作职责,并制定详细的隐患排查周期,比如可以设置日排查、月排查及年排查等具体日期与周期,从而为工作人员提供明确的工作规划。其中,对于日排查来说,大多注重排查一般隐患,而月排查与年排查则更加注重对重要隐患的排查。同时,需要重新排查已经完成整改的隐患。
(3)在隐患排查当中做好分级治理。不同隐患会对企业运行与发展带来不同影响,因此分级治理必须从不同的隐患类型、不同隐患发生概率及不同危害程度等方面出发,制定一个详细的隐患排查治理等级,比如针对一般隐患与重大隐患分别采取不同的排查治理方式与力度,从而提高隐患排查治理效率[4]。
综上所述,在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构建强有力的工作体系,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需要企业分别从两个方面出发,确保双重预防体系的构建能够满足将风险管控放置到隐患排查治理之前,将隐患排查治理放置到事故之前,从而提高企业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