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特点及策略

2022-12-29 02:46:43张烁烁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7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受众群众

张烁烁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广播电视台)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应该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审美需求、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发挥出主流媒体应有的作用,并找到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保证自身收视率,进而促进国家广播电视事业的长久发展。

1 “互联网+”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特点

1.1 大众化

随着传播媒介技术的革新,新闻传播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最初的新闻由专业的新闻采编人员进行实际的调查或者采集信息,之后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编辑和审核,最后才会呈现传递给受众。如今的新闻采编和传递方式则多种多样。首先从新闻采编的主体来看,不仅是新闻从业人员会主动搜索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和报道,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进行编辑和传播,有的自媒体信息还会被主流媒体进行二次报道,这也是当下互联网带来的一大优势,即普通人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和社交平台对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对社会问题进行反映。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这为新闻的采编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素材。其次,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新闻采编人员开始更加重视群众的需求和喜好,在新闻信息的采集和编写中会更注重受众的感受和需求,许多新闻就是从群众的角度出发,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为原则进行编辑和报道的,这不仅仅是时代观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群众的话语权逐渐得到了提升,主流媒体不得不重视和考虑群众的需求[1]。再次,新闻采编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了新的模式,毕竟专业的新闻采编人员的能力、时间、精力有限,很难将所有有价值的信息整理出来,而互联网则给了群众采编发布新闻的机会,群众不仅是新闻的接收者,也可以是新闻的采编制作者。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越来越多,既有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也有受众的广泛参与。

1.2 丰富化

广播电视媒体在之前作为新的媒介出现时,有着纸媒难以比拟的优势吸引着受众,而其如今在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相比时,也表现出了不足之处。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信息传递具有多元、快速、完整、即时等诸多特点和优势,让广播电视媒体在发展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因此在传播形式和内容呈现上作出改变成为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的主要方向。不同于简单的文字编辑和图文排版,互联网时代的新闻采编可以通过媒体之间的融合实现“1+1>2”的效果,例如,在微信朋友圈多次出圈的超文本5.0(HTML5.0,H5)新闻模式,抑或微博常驻的热点讨论等[2],这些新的模式在传统新闻采编的基础上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这便是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作出的 改变。

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报道方式和制作模式早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这些都意味着受众在新的媒介传播工具出现后逐渐开始摒弃传统的收音机、电视机,转而使用手机和电脑。面对这一形势,广播电视媒体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要借助于多功能的新媒介工具,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与当下人们生活习惯相结合,从而采编制作出形式丰富、内容真实、角度新颖的新闻报道,吸引更多受众。因此,广播电视媒体要在保证内容真实的前提下,借助于新的媒介形式和传播方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

1.3 技术化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不只是信息量的增加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更多的是人们对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例如,人们以往获取信息和知识可以通过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而现在大多使用手机和电脑,这些新媒介设备的出现一方面确实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也提高了信息获取的门槛。对于传统新闻采编工作来说也是如此,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技术门槛不断降低,日益精细化、便捷化的信息处理模式和人工智能系统让新闻的采编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这对于从事专业新闻采编工作的新闻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操作要求和技术要求[3]。无论是巨量的信息筛选和关键词的挑选,还是对于新闻价值的评估和采编,都对新闻采编人员的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媒体也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发生了变化,丰富多彩的新媒介的出现,社交平台的日益流行,这些都对传统的信息采集和编写提出了新的挑战,适应新的媒介发展要求正是相关人员需要面对的。面对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大众,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采编人员要想做好新闻采编工作,就需要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借助于新的技术和设备来处理越来越多的信息,从而有效满足更多受众的需求,促进广播电视媒体的长远发展。

1.4 多元化

首先,从新闻传播的主体来看,新闻传播由主流媒体逐步发展为多个媒体、平台、个人。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每个人都能成为新闻的制造者、传播者和接收者,这使得新闻传播的主体变得更加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传播主体不仅使新闻的采编制作传播更快,也催生了许多自媒体,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4]。其次,传播渠道多元化。之前人们几乎只能使用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来接收新闻,而现在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在有网络的前提下接收任何想要的新闻和信息,信息的传播渠道大大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也在逐渐降低。在“互联网+”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借助新媒体技术能够更加高频有效地推送新闻,将其及时传达给受众,新闻传播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更容易满足受众的需求。同时,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也为新闻信息的采编和推送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与方式。新闻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加和获取难度的降低,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打破了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时空限制,也更利于新闻信息的采编制播。再次,新闻信息采编中也出现了多种元素和多种文体。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基本文体要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信息则根据平台的特点出现了更多元素融合的新文体。对于不同需求的受众,同一条新闻能够从不同角度或者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传递,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

2 “互联网+”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策略

2.1 明确受众需求,坚持原则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应当了解受众的需求,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寻找受众喜欢或需求的新闻,这不仅是“互联网+”背景下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关系变化的要求,也是广播电视媒体在市场竞争下必须要作出的调整。只有在了解清楚受众需求的前提下,采编制作播出受众喜欢、认可的新闻内容,并将其以独特的传播形式呈现给受众,才能被受众认可,才有利于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另外,广播电视媒体也应该始终响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号召,报道要贴近受众的生产生活,让受众感受到新闻就在身边,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受众在观看或者收听新闻时的亲切感,也能够让受众关注到社会的点点滴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在新闻采编时要一味地追求满足群众的需求,因为部分群众的需求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文化需求,在辨别这些信息需求的过程中,主流媒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闻采编人员应该从客观的角度理性地看待各种受众的需求,报道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对于一些不利于国家发展,甚至不利于国家安全的新闻或者活动,则要对其进行杜绝和禁止,承担起作为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新闻采编工作,更好地引导受众[5],使新闻报道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获得受众的信任。

2.2 走进群众,更接地气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新闻的采编和传播都要接地气,要用人民群众的语言来传播和人民群众有关的事,这是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一个重大契机。新闻采编人员不仅要重视新闻的内容,也要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让报道内容更接地气,更加贴近大众生活。新闻采编人员要学会用通俗的语言来报道新闻,而不是只使用官方语言来报道大众身边发生的新闻,同时要多报道和大众有关的新闻题材,让报道内容更接近大众生活。

电视新闻的采编只有接地气,才更符合大众需求。电视新闻采编内容的一切都源于人民的生活,所以新闻采编人员也只有接地气,走到基层中,和人民群众不断交流,才能够真正采编到有意义、有价值和有亲和力的内容。无论是新闻节目还是新闻报道,其本身内容的深浅都依赖于新闻采编人员对于新闻事实本身的把控,因此新闻采编人员只有不断了解社会、了解基层,才能由浅至深、由小及大地将每一个新闻做得更好、更接地气,真正发挥新闻的价值。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只有深入实际生活中,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才能够真正做到接地气。无论在哪一个场景中,拥有能够发现生活中美的眼睛,有利于从中找出令人感动的画面。因此,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深入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出充满人民群众真情实感的新闻素材,发现能够散放人民群众人性光辉的故事,传播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身上的正能量。

在新媒体涌现的今天,新闻采编人员尤其要注重与大众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根据大众的需求制作出高质量的新闻产品,从而提高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不断发展。

2.3 提高能力,注重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当注重对新闻采编技巧的运用,尤其是互联网出现后,各种新的平台和新闻传播渠道的出现,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更多的新闻,因此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编辑能力越发重要。目前,新闻采编的周期越来越短,但是对新闻内容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对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格的规定。面对网络上每天出现的各种信息和新闻,新闻采编人员要注重对自身编辑技巧的创新,使得自己采编的新闻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思考,吸引更多人关注,从而实现新闻的价值。

与此同时,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还要注重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不能为了博取流量和受众眼球,就报道虚假新闻,要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新闻进行加工和编辑,使新闻本身的价值能够得以真正体现。另外,新闻采编人员也应当学习更多的采编技巧,将编辑好的新闻放在更多的平台上进行推送,不仅可以在电视、广播平台上,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个平台上进行推送,尽可能地保证自己在产出优质内容的条件下,实现更大范围的新闻传播。

2.4 多元采编,媒体合作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采编有了更多高新技术的支持,这些技术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丰富多元,比如,虚拟场景技术可以再现新闻报道的场景,能够有效提高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新闻采编人员在新闻报道中加入这些新鲜的元素之后,不仅可以为新闻报道增色,也使其更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和喜爱,这能够为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用户基础。

此外,广播电视媒体也必须注重与其他平台的合作,这能够使新闻采编更加迅速。而且,广播电视媒体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解决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与受众群体不能及时沟通和反馈的问题[6],从而与受众更好地交流,更及时地接收受众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自身的新闻采编模式,促进自身实现长远发展。

3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采编人员要明确社会发展和受众的需求,利用先进的技术,将传播理论和传播实践相结合,增强新闻采编的大众性、技术性、多元性,并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提高自身的新闻采编水平,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广播电视媒体也应当肩负起自身的重要责任,推动社会的发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受众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