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表达

2022-12-29 02:46:43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7期
关键词:纪录片

徐 曼 孙 玮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1923年,美国学者弗拉哈迪改变了传统叙事故事的方式,创新性地推出了电影《北方纳努克》,该电影详细记录了因纽特人的生活,开创了人物纪录片的先河。在随后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人物纪录片的内容不断完善,其故事化表达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随着人物纪录片艺术方法的改进与创新,传统纪录片的拍摄问题逐渐突显,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人物纪录片的艺术性,需要对其故事化表达和艺术特性进行深入探究,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1 人物纪录片与故事化

人物纪录片是以主人公真实生活情况为素材的故事资料,借助真实、客观的事件,配合后期剪辑、拍摄等方法进行加工,最终呈现出影片中的人物特性。以著名纪录片《二十二》为例,其采用主人公亲口诉说的方式展示了战争的残忍,揭露了战争对百姓的迫害。由此可见,人物纪录片可以更好地实现观众与主角人物的互动,可以更深刻地刻画主角形象,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影视作品。

故事化是人物纪录片必备的元素。有学者对纪录片的故事化问题进行研究后认为,故事在叙事文本中能够根据事件发展的因果和时间关系实现重组,并重点刻画其中具有悬念或者戏剧性的内容,最终构建一段被叙述的事件[1]。与其他纪录片相比,人物纪录片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整个作品的创作需要充分保留故事内容的真实性,但也可以通过戏剧性手法来设置悬念,或者对故事情节进行精细加工,最终突出情节的跌宕起伏,使纪录片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加吸引眼球。但需要注意的是,纪录片中的故事有明确的界线要求,整个纪录片的拍摄应以写实为主,虽然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加入一定的艺术元素,但本质上不能脱离主人公的真实情况,并且要避免过度艺术化的情况发生。

2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表达艺术

2.1 选择故事的艺术

2.1.1 注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目前,人物纪录片在内容与类型上分为较多不同的种类,包括社会人士、政治人士、科学人士等。但无论对象的主题偏向哪方面,故事内容都需要立足于人物形象这一基础,通过故事情节来丰富其架构,这对人物纪录片的质量具有直接影响。

在创作过程中,人物纪录片需要将作品的关键点放在人物身上,以人物不平凡的生活与经历来吸引观众的注意,最终通过故事化表达的方式展示出来。例如,我国推出的《百年巨匠》系列纪录片,记录的都是我国各行业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拍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非凡人物的人文精神事迹和成就上,并将他们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也展现在观众面前。近些年,随着人物纪录片艺术形式的变化,此类纪录片不再单纯地关注名人的光荣事迹,而是记录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来吸引观众。如《了不起的匠人》中有一部作品介绍了老裁缝陈佳宁,作为一个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传统匠人,其秉承“一板一眼”的工作原则,而他的儿子则选择顺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强调“顾客至上”的原则,在他的生活中可以发现传统理念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碰撞,这一矛盾点瞬间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2.1.2 保证人物故事的真实性

人物纪录片最打动人的就是情感,最基础的就是真实,如果忽略客观事实,为了追求纪录片的效果而添加一些不真实的故事,会让整个故事缺少情感。所以创作者拍摄时一定要选择真实的故事,通过真实的故事挖掘人物的情感,用情感打动观众。与人物进行交流时,也要引导人物表达出真情实感,将观众带到人物的世界中,促使其与人物产生共鸣。以纪录片《根雕》为例,为了让纪录片更加真实、更具感染力,导演与根雕大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在此基础上,纪录片将人物表现得更加自然和真实,同时也展现出更加真实和强烈的情感。在进一步接触人物的过程中,创作者要尽可能多地挖掘人物故事,鼓励人物进行表达,让人物展现出最真实的自己。

2.2 组织故事的艺术

2.2.1 人物的形象逐渐从模糊到具体

拍摄人物纪录片的过程中,创作者应进行细致的人物刻画,要在抓住人物性格的基础上突显多样化的人物形象,在此背景下,观众可以发现主人公的普通与非凡之处。部分学者研究认为,纪录片中的人物都是社会百态的缩影,因此在描述过程中需要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2],通过对当前人物纪录片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人物形象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具体的艺术变化。以《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为例,该纪录片详细记录了邓稼先等相关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纪录片的开头介绍了人们所熟知的邓稼先事迹,但此时纪录片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并不全面,观众对邓稼先的印象是模糊的,随着纪录片的深入,观众心中的“邓稼先”形象逐渐完善、具体,并能够了解邓稼先生活的方方面面。

2.2.2 事件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

从故事化特征来看,人物纪录片都经历了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在一步步的递进中让纪录片走向高潮,矛盾演变可能会愈发激烈,最终会实现从静态向动态的过渡。在当前的人物纪录片中,作者经常通过多维视角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变化,在交替使用叙事结构后,事件在空间、时间上的表现更加立体,尤其是空间中矛盾的发展变化可以让观众产生更加直观的观赏体验。相反,纪录片采用平淡无奇的故事叙述模式会影响观众观看的积极性。以纪录片《天才对决》为例,与以往纪录片的静态拍摄方式相比,在该人物纪录片中,作者将镜头的拍摄角度调整为人物的主观视角,立足于不同人物视角的动态变化。动态化的视角可以让观众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增强纪录片的说服力。

2.3 叙事故事的艺术

2.3.1 多元化融合的故事叙述视角

纪录片故事结构中会采用多元化的视角来展现主人公的内心变化,目前常见的人物纪录片拍摄视角主要包括第三视角与第一视角。第三视角是人们常说的“上帝视角”,即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扮演客观镜头,在打破空间与时间限制的基础上,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故事走向变化,并从中感悟人物的情感轴线。而第一视角则是将故事的发展完全交给主人公,坚持从主人公的视角出发来感悟事件的发展与变化。这种拍摄方法的主要优势是真实程度高,在拍摄过程中,观众的视野随着主人公视野的变化而变化,加之主角是整个作品的核心,因此在内容表达和解说上具有口语化的特征,这有助于快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其产生情感共鸣[2]。例如,在《寻找乡村中国》中,作者通过第一视角来真实展现开山的艰难险阻,同时通过当事人描绘开山的过程,带领观众感受开山人祖祖辈辈的艰辛。

2.3.2 冲突构建了故事的灵魂

著名学者阿契尔曾指出:“冲突是生活中最具戏剧性的艺术成分。”人物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表现形式,需要通过冲突来吸引观众的注意,而这也成为近些年人物纪录片艺术表现的特点。从冲突视角来看,冲突内容可以分为外部冲突与内部冲突两种形式,其根据不同的拍摄视角而存在不同。例如,基于第三视角拍摄时,观众处于“上帝视角”,知晓主人公未掌握的内容,这种反差会使观众产生担忧心理,增强了作品的悬念性与紧张感。基于第一视角进行拍摄时,主人公的内心冲突矛盾则表现得更为明显,通过主人公的内心冲突来塑造内心世界,能够表现出主人公的情感和情绪变化等,最终营造出完整的人物形象,推动故事剧情变化,在观看此类人物纪录片时,观众通常会将自己代入其中。相关研究强调,多视角的冲突并非单纯地展现冲突,而是通过多视角展现出冲突的缘由和时空特性,使冲突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3],多视角的冲突往往能够获得不同的解读,从而避免人物纪录片陷入单视角的陷阱。

3 人物纪录片故事化表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3.1 人物纪录片故事化表达中的常见问题

3.1.1 故事主线模糊

在叙事过程中,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内容,需要多样化地展示影片中的内容,但各个人物之间相互交叉,可能致使纪录片因为没有突出的故事情节而缺失重点。从创作过程来看,人物纪录片包括主要情节与次要情节,次要情节是依托主要情节展开的,具有突显人物性格、烘托气氛等特征。但部分人物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会过多地增加次要故事内容,导致人物纪录片的故事主线模糊,观众也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观看“可有可无”的故事,这是导致人物纪录片质量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例如,某人物纪录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从出生直到获得成就的历程,次要情节中通过人物形象介绍、性格塑造等方法来烘托主人公所获得的成就。但影片中大篇幅地讲述了主人公幼年的故事,整个人物纪录片的伏笔时间过长,主人公取得的成就一笔带过,一部8集的人物纪录片,前7集都在介绍主人公的生活,直到最后,观众才了解作者的意图。从这一案例中可以发现,若人物纪录片的故事主线模糊会使观众难以明确纪录片的表达意图,同时也无法充分突显人物纪录片的价值。

3.1.2 故事内容缺少悬念

与普通影片相比,人物纪录片的内容特殊,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创作者会通过设置多种悬念引入故事,以此刺激观众因疑惑不安而出现期待心理。但实际上,部分人物纪录片在拍摄中往往会忽视故事悬念的设置,导致人物纪录片的结构并不完整,难以充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例如,在某部以抗癌为主题的人物纪录片中,创作者通过第三视角与第一视角相结合的方法展现医院生活,但并未对患者的内心变化和医生在救助患者中所做出的努力等进行过多的描述。对于广大观众而言,医院生活并不完全陌生,但是癌症患者在发病之后所出现的一系列心理与情绪上的变化往往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而该纪录片却没有着重表现这一问题,导致整个人物纪录片的内容显得过于平淡。

3.2 改进策略

3.2.1 明确故事的主线,充分吸引观众

拍摄人物纪录片时,明确故事主线是创作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4],为实现这一目标,创作者可以采用首尾相连的故事主线结构,通过首尾相连的故事主线结构达到强化观众观看印象的作用。同样以《了不起的匠人》为例,在该人物纪录片的开头,主人公交代儿子将西服拿出来晒晒,由此可以确定,故事的主要脉络是从西服开始的,由此设下悬念:主人公为什么如此在意西服?此时的解说词开始介绍老人与西服之间的渊源,随着20世纪30年代上海著名的“红帮裁缝”背景介绍,观众的观看兴趣被激发,结合当时特殊的时间点,观众会自然地将“红帮裁缝”与“上海滩”联系在一起,这时解说适时深入,“十里洋场各方名流才俊无不以拥有一件红帮师傅定做的西装为荣”。随着故事的推移可知,20世纪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红帮裁缝”逐渐衰落,大部分手艺人随着客人前往我国香港谋生,而主人公则是其中一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又将“红帮裁缝”的手艺带回了故乡——上海,此时纪录片又回归西服,带领观众了解主角与西服之间的渊源,并介绍了主人公精湛的制衣方法等。从这一案例中可以发现,通过首尾相连的故事表达方法,观众可以进一步明确整个纪录片的故事脉络。

3.2.2 重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并合理设置悬念

人物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适当采用艺术手段是必要的。针对部分人物纪录片在故事叙述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故事的叙事结构和设置悬念等几方面进行改进,可将其作为纪录片的出彩点,实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对话。这不仅有助于快速消除观众的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还能通过充满悬念的戏剧故事和主题的升华,构建一个良好的故事脉络,形成张弛有度的故事情节。在这个过程中,所拍摄的纪录片应遵照故事内容变化确定焦点,在内部结构与外部色彩相互交替变化的过程中营造出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其中,外部结构是指视听语言编排,创作者可通过背景音乐、镜头、色彩等方法来打造叙事单元,并且可借助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合理利用各种资料,打造较好的视听语言效果。这种设计方法的主要优势是可以确保素材在叙事结构上成为主题的补充,使主题更加丰满。而内部结构则需要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人物的情感变化等方面进行合理配置,由此形成矛盾与冲突点,最终有效设置悬念[5]。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创作者应该从人物纪录片的主题脉络入手,合理设计其中的冲突点,在实现人物与叙事内容紧密衔接的基础上,取得事半功倍的影视 效果。

4 结语

人物纪录片具有多样化的故事表达特征,为全面提高人物纪录片的故事效果,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人物纪录片的艺术内涵,在了解多样化艺术表达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与创新。除此之外,创作者也应该重视当前人物纪录片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创新,全面提高人物纪录片的质量,激发观众的观看热情。

猜你喜欢
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ROUGH CUT
汉语世界(2022年1期)2022-03-01 05:55:16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3:5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Special Focus(2018年11期)2018-12-05 12:48:5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电影(2018年9期)2018-10-10 07:18:40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聚焦《歌剧院》:新纪录片讲述大都会搬迁史
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