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婷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新媒体是指一种生产数字化产品的媒体形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同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其传播内容容量更大、时效性和交互性更强。虽然新媒体出现的时间很短,但其已经拥有了广泛的受众人群,如今,新媒体已经融入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各个领域,其中新媒体技术在影视娱乐领域中的应用尤其普遍。交互技术主要是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对文字、影音、图片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将故事环境尽可能具体化,带给人们新的体验。在新媒体环境中,交互技术对影视娱乐发展的影响重大,二者互助互利,所以只有实现交互技术与电影创作的深入融合,才能推动我国电影艺术事业的长远发展。
20世纪60年代,用计算机将电子游戏进行公开演示,将娱乐生活中的游戏内容与电影相结合,获得了大众的一致好评。交互式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影片《自动电影》在加拿大上映,观众非常喜爱此类电影带来的新体验。该影片利用放置在座椅上的不同按钮,让观众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令人期望的情节,完美地将观众带入电影情节中,播放最符合观众情感走向的情节,使观众误以为是自己决定了影片的大结局。随后,一部由游戏开发商投产的电影《晚班》于2017年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影片同样加入了交互式的设计,让用户在观看主角同绑匪、警察周旋时,为他作出各种选择,使他能够生存下去,并一步步挖掘出事情的真相。与以往不同的是,《晚班》取消了常规电影中快进和保存的功能,用户只有沉浸式观影,才能体验到情节与情节之间的衔接关系,体验到不同的结局[1]。但是,该影片的拍摄和剪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一时之间也收到了许多不好的反响。在2018年上映的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吸取了不少交互式电影的历史经验,设计更为成熟,该电影创作者通过拍摄与选取大量素材,为用户设计了5个主线故事的结局和10个支线故事结局,在创作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成本,利用新的设计手法让观众在观影中有了更灵活的交互式体验,同时引起了许多解谜爱好者前来体验。
真实的体验感是指观众在观影后所产生的一种感受,影片利用交互技术能够使观众的真实体验感更为强烈。由于虚拟技术呈现的电影世界与现实世界有一定的差异,用户的体验其实还是源于自身意识,头脑中的意识可以决定认知的真实性,如果头脑中传达出来的意识是相信这一事物,那么身体也会觉得这一事物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创作者设计的环境必须能够对观众的意识产生影响,让观众的身体感受趋于更最真实的状态。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各种各样的交互式电影不断产出,观众对于交互式电影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听觉与视觉,而是更加注重影片带给自身的真实感[2]。例如,当下十分热门的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VR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个三维的虚拟世界,加入情节和环境的设计,从而让用户体验到更为真实的空间;而AR技术是借助计算机实现虚拟空间的创建,它打破了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壁垒,创作者可以在真实环境中放置虚拟物体,使现实和虚拟的事物融合,进而增强故事情节和交互手段的真实性。这两种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传媒行业的发展。
借助交互技术创作的作品比传统的影视作品更具开放性,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壁垒,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观众获得了更优质的体验,与角色的情感连接更加紧密。交互式电影更容易调动观众参与故事创作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丰富了观影形式,有助于观众在情节体验中进入电影世界。当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融入虚拟世界,电影中人物角色故事带给观众的内心触动,其实就是观众借助交互手段实现全程视角的体验。例如,投影式虚拟现实系统和环绕声立体系统等技术,都为用户创造了更为真实的观影环境。
交互技术在传统的单向灌输式传播模式方面作出了创新,让用户不只是故事的倾听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从创作者角度来分析,为了挖掘影视作品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创作者必须将观众放在第一位,尽可能通过情节设计和环境构建触动观众的内心,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若是创作者对情节设计把握不够准确,使用的技术无法支撑情节架构,就很难让观众从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每名观众都可以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解读,甚至参与作品的创作过程,作品创作者的角色定位更偏向于一个引导人。一部优秀的作品离不开观众的支持,从观众的角度来分析,观众观影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每个阶段:作品在创作时,观众会提出一些自己的需求,创作者以满足观众需求为目的进行情节构建,可以使观众参与到作品的内容生产过程中;在观影时,观众可以利用交互手段选择不同情节,最终收获不同的结局;在观影后,观众可以通过评价和意见给予创作者更多的灵感[3]。由于观众在体验交互式电影时需要对操作和互动有一定的熟练度,所以交互式电影的受众人群比较有限,其并没有在各年龄阶段得到普及,而是仅仅局限于年轻一代或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的受众群体。这两类群体对基于高科技的新鲜事物比较乐于尝试和接受,对交互式电影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新媒体借助科学技术的创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作者可以构建的环境也越来越多元化,如二次元空间、远古时代及全虚拟空间,这些都可以让观众利用交互式电影体验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场景。与此同时,这类交互式影片并非只是具有欣赏和娱乐功能,它所具有的交互体验设计功能也十分突出,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不仅能有效连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而且能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科技体验。
当交互式电影出现在大众面前时,一定会有无数的问题摆在创作者面前,观众能在观影时做些什么?观众通过交互手段获得了什么?这些问题通常与创作者的基本理念有所冲突,这就需要创作者进行协调和处理。在创作交互式电影的过程中,即便是将创作权利全部给予用户,也并不代表创作出的作品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所以给予用户多少创作空间是创作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要想平衡用户创作空间和作品质量之间的关系,作者需要时刻关注用户的创作动向,及时反馈作品质量和用户的创作情况,尽可能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4]。用户对作品的影响大小取决于创作者的设计准则,创作者在作品中的角色更趋向于“建筑师”,在交互式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利用最直观的选择方式和内容对观众进行适当引导,并优化系统设置,让用户在面对不同的情节时可以产生不同的思考和感受。同时,创作者给予用户的选项要与下一情节联系更加紧密,因为创作者的具体设计决定着用户在观影时作出的选择对之后情节变化产生多大的作用。因此,在创作交互式电影的过程中,创作者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针对故事情节采取最优的设计方式,尽量让作品呈现和用户权利之间保持最佳平衡,使观众受到作品的吸引时,也不会降低作品的整体质量,从而引导观众与电影产生有效 互动。
此外,在创作交互式电影的过程中,创作者还应全面掌握电影故事材质的产生策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与优势,不断增强电影故事材质的展现效果,从而增强电影与观众的交互性。一方面,创作者应不断优化电影设计方式,借助新媒体的交互性进行电影创作,突破传统电影创作的局限性,使交互式电影更加接地气,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另一方面,创作者还应加强对移情的重视,在设计故事情节时,以观众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为依据,并借助新媒体的视听功能,引发观众的感情共鸣,使观众的情感能够得到宣泄,从而让观众在交互式电影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从本质上来看,虽然交互内容是由创作者提供的,但是交互内容是以用户感知为核心的。换句话说,交互的本质不是改变世界,而是通过改变用户的心理状态来满足其情感需求,从而将交互式电影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创作者将自己的想法融入构建的虚拟世界的过程中,为用户提供了外在和内在两种选择,让用户在不同阶段的情节发展中进行选择,也在逐步探索中了解故事的真相,收获不同的结局。外在交互选择的设计应该立足于用户的直观选择,例如,创作者在设计虚拟环境时,每一个角度的拍摄效果都会直接影响为观众讲述故事的形式,不同的拍摄角度和叙事视角都会对观众起到不一样的引导作用。此外,由于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于交互式电影的创作过程中,所以观众观看交互式电影的交互手段发生了变化,创作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的观看位置进行追踪,利用高清模式呈现图像,从而针对用户的观看时间提供交互选项[5]。相较于外在的交互,内在的交互是更深层次的,通过内在的交互,不仅能够使用户的感知得以延伸,而且能够在作品与用户之间建立起“情感桥梁”,从而丰富用户的情感体验。从本质上来看,内在的交互更能加强电影角色与用户之间的联系,对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创作交互式电影时,要想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出交互式电影的特点,创作者必须为观众创设良好的交互环境,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进行展示,促使观众能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产生差异性的观影感受,从而引导观众在交互的过程中收获不同的结局,进一步满足观众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此外,在选择交互手段时,创作者还应坚持多元化的基本原则,将新媒体的交互优势充分体现出来。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选择合理的交互方式,这样不仅能够丰富观众的交互体验,而且能够促进故事情节的多样性发展,从而增强交互式电影的创作效果。
在交互式电影中产生的叙事体验性变化,一般可分为探索性叙事和本体性叙事两种类型。大部分的交互式电影习惯将叙事的自由性与非线性画上等号,其中包括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述和非线性的情节交代。从观众的角度来分析,其通过对多种选项的选择来决定情节的未来走向,是交互式电影给予用户极高自由度的显著表现,它能够让用户在体验虚拟世界时释放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的情绪。探索性的叙事方式是指让用户以第三者的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探索,这类叙事手段并没有将观众与角色联系在一起,而是通过视角转变、切换机位等形式进行的交互。在本体性叙事设计中,用户能够自主选择或参与改变故事的情节和结局,体现个人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加真实的交互体验。由此可见,不同的叙事类型能够带给观众不同的观影感受,为了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创作团队需要加强对交互式电影叙事方式的探索与研究,不断丰富交互式电影的叙事类型,争取给予用户更多的选择,同时使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故事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具体经历,进一步提高观众在交互式电影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际创作中,创作者可以从以下几种叙事类型中进行选择:第一种是AB选择型,即在关键情节处设置两个主线,由观众自主选择,从而获得不同的故事结局;第二种是多视点型,让观众对人物情节进行自由选择,根据情节发展来获得不同的观影视角,从而满足观众的兴趣需求;第三种是时序组合型,也就是让观众任意选择一个故事情节的片段进行组合,以此作为故事推进的依据,从而更好地体现出交互式电影的差 异性。
除此之外,故事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交互式电影的创作重点。在交互式电影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能够使观众联想到实际生活中与其相似的人物,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交互式电影与观众的互动性,而且能够加强交互式电影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对于满足观众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创作团队必须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可变性和多样性优势,加强对故事人物形象的多维度塑造,从性格、空间等方面增强故事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尽量丰富观众情感,从而促进电影创作质量的显著提升。
现如今,新媒体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其借助多样的新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使影视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为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观影体验。同时,数字媒体交互技术在影视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满足了受众的各种需求,推动了交互式电影的发展。在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交互式电影的创作会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持,这势必会推动我国电影艺术事业走向全新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