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语境下网络悬疑小说的影视改编策略
——以紫金陈“悬疑三部曲”为例

2022-12-29 02:46:43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7期
关键词:紫金网络小说影视

王 喆

(作者单位:青岛电影学院)

随着传统媒介形态与网络媒体的进一步交接,文学领域的生产实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从早期的传统文学作品的电影化改编,到如今的网络小说的影视化改编甚至创作,文学文本的形态和网络平台等新媒介的融合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网络小说是新媒介语境下最典型的存在,而网络小说的影视化改编则是两种媒介形态融合的高级产物。2017年的一部网络电视剧《无证之罪》,让更多的人熟知这部作品的小说原著作者紫金陈。2020年的6月和9月,紫金陈的两部悬疑小说《坏小孩》和《长夜难明》都完成了影视化改编,在爱奇艺独播的迷雾剧场中名为《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豆瓣评分曾一路飙升到9.1。本文以紫金陈的“悬疑三部曲”为例,从人物塑造、叙事机制、主题价值等方面探讨网络悬疑小说的影视改编策略。

1 人物形象塑造的反常规化

1.1 罪犯形象的去黑化

就文学或者影视艺术的文本而言,人物的塑造是决定其主题表达和美学质量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角色塑造体现着创作者对社会、生活和人性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在悬疑推理类型影视剧的角色塑造中,人们司空见惯的罪犯与警察,在好与坏、正与邪二元对立相当明显的人物关系中,罪犯应该具有反社会、反人性的明显特征;警察应该具有高大、权威、刑侦能力强的特点。而在紫金陈的小说文本中,人物设定具有极大的拓展性,体现出一种极为立体和个性的反常规化处理方式。再加上影视改编的制作、传播方式的不同,制作者会在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进行适当把控与监管,尤其是在暴力、凶杀、色情等方面,在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要把握尺度。在对罪犯形象的塑造上,紫金陈就改变了以往的冷血、残忍的符号化模式,使用了一种去黑化的处理方式。

在《无证之罪》的原著小说中,杀人犯骆闻是一名痛失妻儿的警察,他寻求各种途径寻亲无果,于是开启了复仇之路。而在影视改编过程中,这个罪犯的形象塑造则更为饱满,呈现出一种带有悲悯的去黑化色彩。剧中的骆闻患有尿毒症,于是他不得不孤注一掷尽可能扩大社会影响,为自己获得真相争取时间,在通过李丰田得知妻儿已死时与杀人者奋力一搏,最终含恨而终。骆闻身上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同时李丰田的冷血、狠毒、残忍行径也为骆闻的犯罪动机提供了一定的心理依据。紫金陈对于骆闻人设的塑造,能够让观众始终站在一个悲悯的角度去看待骆闻的犯罪行为,在悬疑、推理大类型的包裹下,观众失去了本格推理的乐趣,而完全将注意力集中在案件过程中人性的灰度表达上。正如希区柯克在《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中提到的,观众产生悬疑心理的核心是对生命的关注,无论这个生命是善还是恶。因此,网络小说的影视化创作应该具有人文性,暗含当代社会、法律、精神等层面构成的人文精神世界,从以案件的侦破作为目的的角度出发,挖掘当代社会环境中大众生活与生命意义的渗透关系,这具有不可忽视的深刻意义[1]。

2020年,《隐秘的角落》的改编做到了在黑白人物处理的技巧上打破对《坏小孩》单纯的二元对立模式,正邪人物边界模糊,甚至反向塑造人物角色。编剧对剧中每个角色都进行了多元化的性格塑造,深度挖掘了人物的心理轨迹、动机、性格特征等,使得观众一时间很难判断剧中人物的正反色彩[2]。在《坏小孩》中,张东升是中学数学老师,岳父、岳母的不待见,以及妻子的出轨,导致其产生了报复行为。影视改编的再创作,展现出了张东升身上真实而诡谲的人性,这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一种内在美学机制,即“文化艺术不是简单地为时代做一个记录,它是通过你对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开掘,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探索,特别是对人性的穿透,表现出人性真善美”[3]。张东升不再是绝对的恶魔,他具有居家好男人的气质、素养,从杀人犯到最后的“张叔叔”,观众也开始审视这个人物身上某些值得同情的地方,但情大不过法,犯罪的人必将得到应有的惩罚。影视改编丰富了犯罪人物的心理轨迹和犯罪动机,使人物的经历、性格、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处在“法”与“情”交织的灰色地带,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

《隐秘的角落》中三个“坏小孩”没有和谐的原生家庭的依托,生活和成长都出现了问题。朱朝阳是个数学天才,他不怕与罪犯较量,也不怕在警察面前撒谎,但他最怕的是彻底失去父爱,这种由于原生家庭破碎导致的爱的缺失,最终让他受到了严重的情感伤害。同时,他还精心准备了日记,希望在东窗事发之时可以彻底脱身。《坏小孩》将犯罪的可能性转移到了十来岁的孩子身上,体现出一种成人化的黑暗、压抑的主题表达。影视改编可以残酷但不能残忍,由网络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而来的作品可以黑暗,但是要留一束光,让阴沟里也能开出一朵温暖的花[4]。所以,《隐秘的角落》删掉了朱朝阳弑父的环节,其父亲朱永平和继母王瑶的死不是朱朝阳和张东升密谋的结果,而是变成了父亲为救朱朝阳被张东升杀死,仓库里的一场戏成为全剧父子感情的高潮,父子于此时和解。而在小说中作为朱朝阳精心策划为自己洗脱罪名的重要道具日记本,在剧中也仅仅出现了两次,侧面说明了朱朝阳有写日记的习惯,而且他还写了一本新的日记,但剧中并没有突出这本新的日记本的作用。最后,普普的信中说明了朱晶晶的死因,虽然不是朱朝阳推她下去的,但是他当时伸手救她应该还来得及,但是他没有。结尾既保留了小说原著中朱朝阳压抑老成、精于算计的性格特征,又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去黑化处理,也许作为孩子,朱朝阳是个“坏小孩”,但是他足够真实。

1.2 警察群体形象的线索化

2014年被称为是网络自制剧的元年,从《暗黑者》到《心理罪》再到如今紫金陈的“悬疑三部曲”的问世,网络媒体的受众似乎开始对悬疑类型的网剧产生偏爱。之前的几部悬疑推理类型的网剧中,警察往往是案件的中心人物,往往承担着案件推进的重要作用,这是符合正统的本格推理类的创作逻辑;观众往往沉浸在案件的扑朔迷离中,跟随着警察一起破案、抓罪犯成为观众的驱动心理。但是,根据紫金陈的小说改编而来的网剧更加具有社会派推理的元素,更能反映现实社会,更注重对人性的多元化表达,而警察则成为一个贯彻始终的线索化人设,成为进入主题的关键性视点人物。其实,在紫金陈的小说中也有一个叫严良的人,他曾经是刑侦专家,后改行成为数学系教授,在案件发生之后便参与了调查,并且帮助警察找到了真相。但是,在网剧的影视化改编中,严良的人设则发生了变化。

在《无证之罪》中,严良是一名警察,与“雪人”骆闻是多年老友,最终破了杀人之谜。在《隐秘的角落》中,严良是三个“坏小孩”之一,性格倔强但朴实善良,最终的志向就是做一名警察。在《沉默的真相》中,严良则是职业刑警,有着极高的刑侦能力。这三部作品是严良的人物前史,在影视化的改编中具有极突出的连续性和成长性。警察这个角色不再为破案而破案,也不再单纯地依附于案件的推动与谜底的揭晓,他们突破了警察职业角色的程式化与符号化,更加全面、立体地参与到故事中,与“罪犯”一起成长,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三部作品中的警察形象都打破了国产犯罪、悬疑类型中警察形象的固有模式,实现了新媒介语境下人物形象的再塑造。

2 叙事机制的去奇观化

2.1 影像表达的去奇观化

2017年的《无证之罪》作为我国首部社会派推理作品,影视改编的叙事机制明显被优化,叙事的重心从推理探案转向了阐释社会问题、表现人性复杂及寻找犯罪动机上,其以极具思辨性的视角剖析犯罪者背后真正的心理动机,主题的思辨性足以带给网络媒介的观众以强烈的刺激。这标志着我国悬疑推理类型发展的一次美学变革。网络剧是以网络媒体为平台,以网络文学为主要依托,影像风格趋于电影化创作的一种形式。网络小说从诞生之际,便具有服务网络受众的作用。此外,悬疑类型的破案剧也不断受到市场召唤,快速地突破类型的限制,融入大量凶杀、色情、惊悚等元素,试图呈现出一种奇观化的风格态势,如悬疑剧《余罪》等都是因为暴力和流俗的语言表达被禁播。《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规避了刺激眼球的奇观化情节,从文学创作和电影化表达的根本上寻找美学的宗旨,创作富有创意的故事,追求现实主义美学视域下的一种再突破,这种再突破难就难在如何在符合原著美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符合其主题内涵的影视化改编。尤其是这种犯罪悬疑类型,既要表现批判意识的压抑、黑暗的主题性,又要进行去奇观化的影像表达,这对于影视化的再创作者来说无疑是双重要求。

2.2 视听语言的去奇观化

《隐秘的角落》因为牵扯家庭、儿童,加之是悬疑类型,所以对于奇观化情节的处理就更需要分寸和尺度,镜头语言要被处理得冷静、克制。小说中徐静是被调换药片后引发车祸死亡,而剧中改成徐静被调换药片后服药游泳溺水而亡,处理死亡的场面克制到了极致,它给人一种压抑、惊悚的感觉。这种接近电影化的表达方式对视觉刺激进行升级处理,转换为一种心理刺激,从而达到极具有影视感的去奇观化表达。影视化改编团队做到了网络小说与影视化媒介在不同话语场域、不同受众媒介的对接过程中的高级化处理。《沉默的真相》在影视改编中,巧妙地加入了原小说中没有的一条辅线,朱伟在张超入狱后,以九宫格的形式寄给报社一张当年犯案人员的照片,随着剧情的推进,照片的全貌才得以浮出水面。用画面拼接照片的方式,牵动着观众得知真相的神经,这是属于电影语言的表达方式,悬念的产生直观又紧凑,将几个时空的人物进行有效的串联。整个叙事跨越了10年的时间,有若干个受害人,影视改编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地描述这些人死亡的过程,而是用时空结构的有效组接,将破案、翻案、涉案几个重要的时间和场景进行电影化的剪辑,营造一种极其紧张又神秘的探秘氛围,真正打破了过去悬疑破案类型中的恐怖的视觉刺激模式,将其转换成一种逼近真相的心理刺激,这是影视改编过程中视听语言表达最有效的方式。

3 主题呈现的重社会化

近年来,网络小说改编的网络剧题材类型多样,热度持续不下,新旧媒介的鼎力相助,也为推动网络剧向精专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现改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补充通知》,强调了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先审后播”的制度和备案准则。但是,因为网络审核机制的落后和商业化利益的驱动,悬疑推理类型的网络剧成为暴力、凶杀的滥觞之地[5]。2016年,《余罪》等网剧被下令整改下架,在这样严格的审查机制之下,紫金陈作品在主题上体现出来的深刻的重社会化主题脱颖而出。

紫金陈的系列作品属于社会派,其是从社会学视角对人物尤其是人物犯罪心理进行重新审视。注重正邪的对峙、人性的多义性与悲悯的主题意味,这些都是社会派推理文学的发光之处,也是近几年其越来越受到受众追捧的原因。早期的本格派推理文学多沉溺在一起“猜凶手”的设计中,而社会派推理更注重探讨罪恶的根源,把观众放在全知的维度,甚至试图站在犯罪者的角度去还原犯罪的动机和心理。整个作品里没有真正的恶人,也没有完美的人设,有的只是人性的撕扯和残酷的现实逻辑。《无证之罪》《沉默的真相》《隐秘的角落》这些故事本身并不复杂,揭晓谜底的过程很短,而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谜底背后的人情故事,犯罪者真正的犯罪目的和心理动机才是最引人深思的。

紫金陈说:“我不会去写一个‘不可能的犯罪’,而是在用推理的手段表达真正的故事内核。”不难看出,紫金陈作为网络小说作家,他的小说作品比较适合面对影视市场进行影视化改编,他的创意故事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精准受众。“悬疑三部曲”作为本土化悬疑类型的创作,具有明显的面向网络新媒介的发力倾向,这说明新媒介语境下小说创作环境呈现出专业化、市场化的趋势,这一定会推动网络剧摄制水准的不断提高。网络文学在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的多重语境中不断趋向精品化,悬疑推理类型的受众呈现出一种去性别化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新媒介受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定逐渐形成更符合时代、社会、新媒介发展的影视改编作品制作的新趋势。

猜你喜欢
紫金网络小说影视
影视展
环球时报(2023-03-15)2023-03-15 17:22:12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江南(2022年3期)2022-04-30 08:23:53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矿产勘查(2020年1期)2020-12-28 00:21:12
2018年紫金矿业按权益保有资源储量
矿产勘查(2020年2期)2020-01-04 20:17:44
网络小说标杆作品2019
紫金之王
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 08:51:36
从影视改编看网络小说的人物形象重塑——以《花千骨》为例
网络小说与明清小说之比较
影视风起
商周刊(2017年11期)2017-06-13 07:32:30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