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宜昌市委党校课题组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这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新时代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总结湖北省宜昌市基层治理的工作经验基础上,对全市城乡基层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的新形势、新要求,探讨如何提升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近年来,宜昌市在基层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被授予全国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最高奖项“长安杯”,“宜昌经验”走向全国。宜昌市“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幸福村落”建设成功入选“2013 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被纳入全国农村社区治理试验项目,同时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全国乡村治理20 个优秀案例之一;探索实践“双基强化、三治融合”,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全省唯一试点县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宜昌经验”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党建引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关系到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宜昌市坚持党建引领,城市农村两手抓,系统推进、全域治理。在城区领域的治理重点是实施“209”行动计划,重点打造“八大场景”,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设施维护管理、重大突发灾害防御、重大疾病防控、15 分钟生活圈建设等工作。在农村领域的治理重点是实施“1436”行动计划,重点抓好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发展村集体经济等工作。宜昌市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出台系列工作任务清单及配套性文件,细分任务,确定措施,明确职责,限定时间,以实招、硬招确保工作有引领、操作有遵循、落实不走样。
宜昌市聚焦“人”“事”“权”等核心要素,推动基层治理与各项中心工作的融合,坚持基层治理与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城市大脑建设等中心工作一体部署、统筹推进,借势借力纵深推进基层治理,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快补齐基层治理的短板,以基层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助力各项中心工作的深化。宜昌市坚持“以人为本”,对社区工作者实行员额管理、“定岗提酬”,开展履职能力培训,对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管理,探索从社区(村)工作者中招录公务员。出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等办法措施,促进党员干部参与治理。推动志愿服务与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等中心工作有机融合,志愿服务嵌入生活常态。突出“以事为要”,建立社区(村)“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实行社区服务事项准入机制。上级职能部门委托社区办理的相关服务事项,必须严格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落实,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社区(村)的“额外”负担,使社区(村)能更有效地投入到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事项上来。强化“权为民所用”,开展编制街道(乡镇)权责清单试点工作,落实赋予街道“五项权力”的实施办法,着力提升街道统筹协调能力。制定出台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实施办法,通过“大工委”“大党委”等协商议事平台统筹资源、聚合力量,解决了业委会与物业公司沟通不畅、小区停车难、水电气公共设施老化等各类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即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打造这一新格局,需整合各方资源,共建是基础,共治是关键,共享是目标。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沉,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让街道“吹哨”有据、有用、有力。深化“双报到、双报告”制度,保证每个社区每个工作日,至少有一至两名下沉党员干部全脱产参与社区工作。聚合小区有生力量。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与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同联动机制,抓好组织覆盖,加强小区业委会建设,推动物业服务覆盖居民小区。其中,宜昌高新区香山锦苑探索的“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群团组织”的小区共建共治共享模式,为全市树立了典范。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完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机制,发挥群团组织枢纽作用,把社会组织培育成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共治机制,使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党建引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为宗旨,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以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为抓手,立足已有的工作基础,依托“筑堡工程”,破思想之冰,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进而提升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湖北省委书记应勇也强调,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筑堡工程”是宜昌市为抓党建而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是为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全面强化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筑牢党的执政根基的统领性工程。要提升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就要聚焦“筑堡工程”,真正把党的政治理论优势、领导制度优势等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效能。一是坚持政治引领。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使其发自内心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要发挥好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二是强化组织引领。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是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发挥组织优势的前提。要织密组织体系、建强组织堡垒,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全面规范社区(村)党组织设置,重点推进党组织向居民小区(网格)、楼栋延伸,完善各领域、各地域组织架构,把党的建设延伸到“末梢”。要推动党组织与各类组织深度融合、力量协同,建立以社区(村)党组织为领导、居(村)委会为主导、群众为主体、其他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让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有载体、有抓手。三是聚焦机制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在于“整合”,要健全党领导基层治理的相关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民主协商、群团带动、社会参与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
面对基层治理的新形势、新要求,传统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可能已经不好用、不管用,因此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推进基层治理。一是要树立数字化理念。数字化时代的基层治理必定是“互联网+基层治理”,要加快建设城市大脑,着力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打破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同时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质效。二是要树牢统筹理念。做好系统谋划,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布局,发挥政策资源的最大效用。同时,还要善于推动基层治理与各项中心工作的融合,即坚持基层治理与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城市大脑建设等中心工作一体部署、统筹推进,借势借力纵深推进基层治理;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快补齐基层治理的短板,以基层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助力各项中心工作的深化。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要把公共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更多地下放到基层,努力做到“机关围绕街(乡)镇转、街(乡)镇围绕社区(村里)转、社区(村里)围绕群众转”。要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努力营造“有事一起干”的氛围。一是要整合资源。当前,基层治理中还存在治理资源配置“零散化”、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要统筹各方面的治理资源,聚焦乡村振兴、城市治理,打通领域界限,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协同机制。要打破不同部门和单位间的数据壁垒,加快数据准确归集、高效调用,大幅减少重复性工作。二是要引领多元共治。围绕建设“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联合体”“城市基层党建综合体”,做实片区党委、行业党委、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优化党组织设置,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把党的力量、党的主张传递到基层,推动城乡基层治理有序、高效,形成多元共治格局。三是要健全共赢机制。在着力增强党组织引领力的同时,积极打造利益联结链条,把村民、居民更好地组织动员起来,激发基层自治的内生动力,变传统的“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广“村委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推动党员能人带头创业、带领群众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