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广电传播策略探索

2022-12-29 02:46:43张耀平张运华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7期
关键词:广电人才生态

易 军 张耀平 张运华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意见明确,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脱贫地区要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为加快实现有效衔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21年4月2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3]。

相较而言,脱贫攻坚具有“点”状特征,而乡村振兴则具有串“点”为“线”,进而成“面”的特点,在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从点到面”的特征显著。具体来说,从单一帮扶对象转向全员覆盖,治理对象范围扩大了;从特定治理任务转向多维治理工作,治理任务丰富了;从散点脱贫场域转向全面乡村地域,治理场域拓展了;从专项扶贫资源转向整体振兴要素,治理资源全面了;从单向扶持思维转向主体合作理念,治理思维更趋合作化[4]。

笔者认为,在衔接过程中,广电行业要把握两者治理目标与治理实践的不同,研究传播新策略,对传播内容进行丰富,对传播形式进行升级,深入开展融合传播,助力乡村振兴。

1 乡村产业报道要有广度和深度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5]。产业扶贫是地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手段,对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增收问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以往,广电媒体报道更多落脚在“扶”,主要聚焦某户家庭因帮扶解决就业实现增收,或某家企业提供了多少就业岗位,报道的“点”状特征明显,较少关注某一地区的产业格局与产业发展动向。而在实际生活中,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乡村产业格局已日趋完善。

1.1 乡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报道要有广度

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等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因地制宜,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6]。其扶贫产业涉及马铃薯、枇杷、烤烟、蚕桑、文旅等,呈现多领域多行业齐发展的新局面。因此,广电媒体要加大对乡村各行业的报道。

1.2 乡村产业纵深推进,产业报道要有深度

广电媒体对乡村产业的关注,从以往个别行业的典型报道,到现在的全行业深度报道,其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已然发生变化。广电媒体,特别是深扎乡村一线的记者要用好以前掌握的“点状”素材,持续拓展与深挖,将各地产业发展进行横向和纵向梳理,进行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乡村产业报道。要掌握当地乡村产业发展策略、当地产业发展的路径,通过深度采访报道,让乡村产业发展的思路得以传播,吸引更多城市人才到农村地区开拓产业。

2 乡村人才报道要有温度和态度

乡村由谁来振兴?归根到底,还是人才。脱贫攻坚阶段,为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各地主要采取抽调和派驻的方式来补充乡村人才。乡村振兴乃我国长期战略,人才需求量比以往更大,需求周期也更长,人才需求也是全方位和多领域的,需要技术型、经营型、管理型、政策型等多种人才。在人才策略方面,主要有3种方式:通过制度性规定鼓励城市和乡镇管理型人才下沉到村庄工作,以弥补村庄管理型人才的不足;通过临时聘用制或联合聘用制等方式解决专业型和技术型人才不足的问题;通过行动式策略吸引外地人才到村庄参与短期性但对技术要求高的工作[7]。

可以想象,未来各地在乡村引才方面将各出奇招,要么就地取“才”,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投入,打造乡村本土人才队伍,要么通过人才工程等多种方式,从外地引才。

2.1 人才政策体现地方态度,人才报道也要有态度

根据《四川省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四川省延续原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有效做法,继续加强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县和艰苦边远地区的倾斜支持,确定了人才招引、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人才援助、人才激励等“五大行动”,包含34个重点人才项目[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9]。国家和地方都重视人才,引才重才的态度很明确。

可以预见,在过渡阶段,各地会在本土人才培养上继续花大力气,同时,也会想办法、出政策吸引离开本土的青年返回家乡,吸引城市人才走进乡村。因此,广电媒体的报道要持续关注各地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政策,以及各路人才走进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表达他们乐于在农村干事创业的态度。

2.2 针对本地人才,传递有温度的信息

以往的广电报道聚焦当地农民在本土就业、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这也是典型化报道的老方式。未来,我们要更系统地了解各地人才政策,重点发布乡村人才需求、乡村人才待遇、人才晋升通道等多方面信息。农村本地人往往对家乡有感情,心中有乡愁,再加上近年家乡的变化也让更多农村青年愿意留在或返回农村。广电报道应把握本地人的心理需求,传递有温度的信息,在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和农民希望在家乡谋求发展的自我需要间,建立一条有温度的信息通道。

2.3 针对外来人才,建立有温度的情感连接

作为乡村人才战略的重要一环,吸引外地人才、城市人才较为关键。近年来,我国乡村创业环境改善,不少乡村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农人”。“新农人”最突出的特点是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的过渡,并且普遍经历了从都市相对体面的工作到与“三农”相关工作的转变,可以说他们是经过城市再造的乡村精英[10]。但“新农人”能否在乡村长久扎根,扎出感情,扎出成效,广电媒体要重点关注。

外来人才,特别是城市人才,其对乡村缺乏情感连接,如何通过报道让更多城市青年人才了解乡村发展的需要?如何展现农村有广阔天地可大有作为?如何让更多外地人才带着理想、带着热情、带着才华走进乡村?如何让广大“新农人”对乡村产生深厚并坚实的情感?笔者认为,这需要通过报道来传递温度,通过有温度的报道让“新农人”感受到乡村的热度。

3 乡村文化报道要有宽度和厚度

2021年3 月,四川省创新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聚焦大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努力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扎实推动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五大方面,建设县、市、省三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11]。2021年12月1日,《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对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了细化规定。广电媒体在开展乡村文化报道时,要兼顾考虑对内和对外的不同传播对象和诉求。对内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村民传播公序良俗、优秀文化,普及知识和解读政策;对外主要是展示乡村的乡风文明、文艺精品等。

3.1 “广电+政务”,向乡村传播文化要有宽度

如今,四川的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9%、99.3%,初步形成“覆盖城乡、高效便捷、标准化、均等化”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未来资源要更多地向乡村倾斜[12]。其中,四川广电局2022年度将推进“乡村好声音”优质音频节目内容供给工程。广电媒体可争取和当地广电局合作,通过“广电+政务”的模式,有效增加乡村文化在乡村传播的宽度;可运用全媒体宣传特性,借助“村村响”等工程,制作一批优质音频或视频向广大农村地区传播。

目前,四川省已建成1个省级、2个市级、105个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和4.62万个村级广播系统,其中村村响(大喇叭)已对全省农村实现全覆盖,具有覆盖面广、收听便捷、近在耳边的优势。在平台系统日趋完善的条件下,加强系统性内容供给、不断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特别是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三农”政策、知识技能、优秀乡村文化等方面,是目前“村村响”广播急需补齐的短板。广电可充分发挥融合传播特色,既用专业标准的普通话传播,也用农村群众喜欢的方言乡音、家常土话,四川地区还可制作藏语、彝语版本,充分发挥广播剧、快板、三句半、顺口溜、歌谣等声音形式的魅力,真正做到有文化厚度且通俗易懂,“声”入人心且广接地气。

3.2 巧策划亮精品,乡村文化产品供给有厚度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与城镇间的界限更模糊,城乡文化持续融合。乡土中国原本就具有深厚的乡村文化底蕴,广电媒体在报道乡村文化的时候,既要更多考虑城市文化所具有的现代性与先进性对乡村文化的影响,也要立足于乡村社会,找到与之对应的历史、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继而找到乡村文化的特点,体现其差异和特色[13]。

广电媒体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用心做好新闻报道、加大文艺宣传力度、增强视听传播效果,通过宣传报道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可精心策划推出系列主题报道,壮大乡村振兴主流舆论;着力抓好文艺精品创作展演,丰富乡村文化产品;持续拓展媒体平台服务功能,打通乡村文化振兴线上线下渠道[14]。

2022年四川广播电视台举行战略分享会,据介绍,四川卫视2022年将推出“非遗”文化综艺《大美之美》、传统古村落竞演节目《独蜀一方》等展示传播乡村文化的新节目。同时,《四川观察》App开设了“文旅”专栏,包含文艺信息服务、好戏连台、龙门阵摆四川等专题。这些节目和栏目的开发打造,有利于将多元的乡村文化传递给广大受众,特别是向城市供给有厚度的乡村文化精品。

4 乡村生态报道要有鲜度和限度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现阶段,乡村生态振兴面对一系列难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乡村生态振兴;聚焦监管和治理,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大对乡村生态振兴的投入力度,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15]。广电报道仍需聚焦涉及乡村生态的人与事,加大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力度,倡导全民一起共建良好乡村生态,报道各地乡村生态建设的先进做法,带动更多地区有效推进乡村生态建设。

4.1 乡村生态建设有限度,生态报道也要有限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绿化美化乡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3],国家也设立了“红线”和“底线”,广电媒体在报道生态建设时也要有“限度”意识,什么是鼓励的、什么是反对的、什么是禁止的等,要通过高强度融合报道提高大众生态保护意识。

笔者认为,在传播生态政策时,可借助各省区覆盖乡村的应急广播系统。根据四川广电局规划,未来要全面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广泛覆盖、可管可控、便捷高效以及多部门协同、多平台接入、全媒体发布、多终端接收、多场景应用”的应急广播体系,实现全省183个县综合应急信息在农村“最后一公里”的精准高效发布[12]。广电媒体可以和当地广电局合作,将优质内容嵌入政府广电工程,有效提升传播效果。

4.2 乡村生态报道要有鲜度

人们总是对老生常谈的内容无感,在开展乡村生态报道时,有些内容可以更活泼可爱一点,可以加强“鲜度”,贴合受众的喜好。四川卫视2022年将推出周播综艺节目《成长吧!大熊猫》,作为全国首档熊猫科普饲养体验慢综艺,展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生,具有较高的鲜度。

5 乡村组织报道要有角度和效度

2020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16]。

5.1 乡村组织追求效度,宣传报道也要抓效度

现阶段,乡村组织建设还存在村党组织领导权威弱化、村委会自治功能异化、集体经济组织定位虚化、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化的短板和弱项。而要补齐乡村组织振兴存在的短板,就必须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提升村委会的自治能力,强化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乡村建设[17]。乡村治理要看效果,乡村组织建设要讲究“效度”,广电媒体也要紧抓传播的效度,对乡村组织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效等予以重点 报道。

5.2 乡村组织报道要有角度

媒体一味给乡村组织工作说好话、唱赞歌,或者只报道不好的一面,放大不足、激化矛盾,都不是好的做法。广电媒体要会选角度,既要客观,又要有人情味,要通过报道促进乡村有序有效治理。

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和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合作,在早高峰《天府早新闻》节目中开设的“三农”版块,是地方乡村工作宣传的重要窗口。新的周期,该版块也进行了内容和形式的改进,聚焦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借助和地方新闻机构的合作,采取由地方台供稿或联合报道的模式,让更广大的听众能听到带着人情味、冒着热气的乡村新闻和专题报道。地方台记者有更多机会深入当地农村一线,他们更了解本地情况,对本地乡村组织建设和工作开展更熟悉,容易在理性和感性间找到合适的报道切入口。笔者建议广电媒体人多走进乡村,努力践行“四力”,做好乡村工作报道。

6 结语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广电媒体也要持续开展融合传播策略研究和实践,深度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领域,通过有效传播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广电人才生态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34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21期)2016-07-10 12:22:35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