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辉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区域发展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
商贸流通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衡量一个区域市场繁荣度和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高商贸流通业发展质量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青岛市商贸流通业在引导生产、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双循环”视角下,与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和先进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因此,围绕推动“双循环”,青岛市应采取精准对策,构建商贸流通体系新格局,加快推动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2.1亿元,同比增长23.5%,比2019年同期增长7.7%,两年平均增长5.9%。全市限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销售额合计增长71.8%,比2019年同期增长82.6%,两年平均增长35.1%。其中,产业链畅通、供需两端持续复苏带动限上批发业实现加速增长,销售额同比增长80.7%,比2019年同期增长98.2%,两年平均增长40.8%。
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得益于市场主体活跃度的不断提升。2021年上半年,全市实有市场主体1882510户,同比增长12.63%,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59026户。从行业分布看,新登记市场主体主要分布于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为67926户、15000户、14386户,合计97312户,占到全市新增户的61.19%。凸显的是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已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得益于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支撑,2021年青岛新型消费持续增长。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6.2%,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9.1%,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21年上半年,青岛市加快推进利群、海信、利客来等10家传统商贸企业场景数字化改造提升步伐。10家传统商贸企业拉动全市限上零售业增长7.8个百分点,成效明显。青岛市商务局公布的国庆黄金周青岛消费大数据显示,2021年国庆假期,10家重点商贸监测企业(集团)实现销售额9.38亿元,同比增长19.6%。
一批数字商贸骨干企业快速发展。2021年上半年,海尔电商销售增长迅速,销售额突破76亿元,同比增长33%;檬豆网络科技打造檬豆云系统,注册企业达6万家,覆盖50万家工业制造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亿元;盒马鲜生作为新零售企业,实现“到家+到店”场景贯通,累计达到8家,成为北方开店数第二多城市;宜家家居通过营造体验式、场景式的购物模式,吸引本地及周边众多消费者,实现销售额1.4亿元。
同时,围绕促进青岛商贸流通业品质化发展,突出招引“四首经济”(区域首店、行业首牌、品牌首秀、新品首发)。推进海信广场、万象城和金狮广场等20多家重点商超主打首店品牌,扩大影响力,吸引消费。2021年上半年,5家全国首店、20多家时尚首店、32家山东首店落户青岛,全市累计招引各类首店项目200多个,助力打造时尚消费新引擎。[1]
2021年以来,青岛市不断优化进口商品供给结构,全力引入商贸业免税店等新业态。在自贸片区创建中日韩消费专区电商体验中心,在胶州上合示范区搭建上合特色商品馆。中服免税青岛店开业,标志着青岛市商贸新零售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自2018年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在青岛落地以来,青岛不断创新举措,推进跨境电商发展。目前,跨境电商成为青岛商贸的新潮流,全市电商平台对境外商家的吸引力大幅提升。2020年,青岛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54.2亿元。2021年上半年,青岛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突破100亿元,短短半年时间,青岛跨境电商进出口体量较2020年全年实现翻一番。
青岛区位优势和优势产业助力跨境电商在青岛的飞速发展。青岛市商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从出口看,服装、箱包、假发、玩具、文具、轮胎、帽类、塑料容器、汽车配件、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商品的合计出口额占总出口规模的90%;从进口看,青岛主要进口商品以美妆用品、奶粉、母婴用品、保健品为主,约占总进口规模的95%。
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十强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成都、苏州、南京、武汉和杭州,这10个城市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合计94465.96亿元,占全国消费总量(391981亿元)的24%。青岛(5203.5亿元)与排位第十名的杭州(5973亿元)相比,差距仍然不少。2021年上半年,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48.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3%,两年平均增长7.6%;青岛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2.1亿元,同比增长23.5%,两年平均增长5.9%。无论是体量还是发展速度,青岛与排名前列的城市都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提高。
青岛市重点商圈商业发展存在空间受限、闲置资产盘活困难等难点,与国内著名商圈对比,知名度和辐射力还有较大差距。流通领域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滞后,缺乏规模较大、辐射力强、专业优势突出、经营特色明显的现代商品批发贸易平台。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少,大型商贸类国际展会平台建设有待加快。“首店”等新业态发展相对缓慢。据中商数据统计,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杭州、深圳、西安、武汉、南京和长沙,“首店”分布密集度排名前十。青岛近年来引进品牌首店 130家,居全国第 15 位。
青岛商贸流通业市场发展目前还存在主体规模偏小、零售市场行业集中度较低、集约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青岛在全国范围内知名的商贸企业较少。根据2021年7月8日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零售百强”名单,青岛仅有利群集团(销售规模2606589万元,第30名)、利客来集团(销售规模678000万元,第70 名)2 家企业入选“中国零售百强”。本土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有待加强,尤其是在商圈、批发、零售、旅游、餐饮等消费领域,还缺乏对龙头企业创新转型的有力支持政策。
一是全市商业设施分布不均。现代商业设施大都集中在老城区,城市扩展的新城区设施分布明显偏少,商业发展仍显不足。二是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新业态占比较低,同质化竞争严重,地下商业空间利用率不高。三是农村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滞后,商贸流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流通网络布局还不够完善。四是实体商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不够深入,商业模式、商业业态、商业管理等领域创新不足,亟待加快改造提升。
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步伐需进一步加快,“青岛品牌”内涵、形象及影响力有待提升,商业服务标准、服务人员专业化能力等都有待提高,购物环境舒适度和满意度、消费环境人性化服务、退税便捷度等方面与国际大都市配套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1. 强化政府导向作用,及时关注消费市场新的需求热点。消费不仅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活力和经济发展态势,更关系着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在“双循环”新格局下,消费市场需求正向个性化、多样化、数字化消费方式转变,从购物需求向生活体验需求转变,健康、休闲、文化、娱乐、养老、教育等新兴消费领域需求增强。当前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新格局,首先,应做好市场需求导向工作。相关部门及机构应及时研究、发布消费需求热点信息,不断挖掘消费潜力,引导消费创新,充分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和政府平台功能,结合青岛实际,实现全市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
2. 精准对接,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和动态平衡。主动适应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以新的消费需求为导向,从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等方面入手,不断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要积极实施消费品精品培育工程,推进消费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以精准有效供给,优化供给结构, 改善供给质量,建立多元化供给体系,提升供需双方匹配精准度。
1.强化数字赋能,加快实施商贸流通数字化发展战略。强化政策引导,把数字牵引作为推动全市商贸流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供应链管理,推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在商贸领域广泛应用,构建商贸数字化应用新场景,促进更多的商业要素走向数字化,带动商贸流通服务业实现整体性转变,推动服务业态和模式实现革命性重塑。在批发零售领域,以“数字化+”升级改造为重点,加快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推动传统批发零售业向“线上+线下+物流”深度融合的新模式转型,线下实现从“产品销售平台”到“体验传播平台”的转变,线上形成“商品展示平台”和“直播销售平台”,实现信息交流、体验服务和购买商品相融合的一站式服务。
2.加快发展壮大本土商贸企业,提升竞争力。支持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发展壮大头部企业。政府及相关部门筛选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品牌企业,加大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重点企业联系机制,推动流通企业创新发展、兼并重组,发展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企业通过跨界多业融合、先进技术运用、管理方式创新,提升综合竞争力,将青岛利群等本土商贸企业培育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商贸旗舰企业。
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构建老字号保护传承创新长效机制,促进老字号持续健康发展。全面落实中小微商贸流通企业扶持政策,重点解决企业在资金、市场、人才等方面的困难,切实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特色化、标准化、时尚化、连锁化、数字化发展。
学习“广交会”经验,打造“青交会”,带动青岛交通、物流、住宿、餐饮、商贸、通信、广告等众多行业发展,使“青交会”成为青岛发展的新亮点,增强青岛国际商贸中心功能。
3. 优化布局,统筹发展,推动商贸流通载体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整体提升。以大数据作为商业空间布局优化的决策信息基础,加快构建开放式、可扩展的城市商业空间布局优化平台。加大城市商贸流通设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强化大型商业网点的多业态融合布局。优化商业设施布局,支持城市扩展新城区的商业载体建设,实现城市商业空间重构。大力发展多渠道网络服务机构,培育头部直播平台,推动网络直播服务产品交易平台和直播基地建设。支持农村融入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完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2]要加快胶东经济圈商贸流通一体化进程,促进五市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消费结构优势互补,以培育城市群发展新增长极和动力源拉动消费内循环,以联通高效、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网络降低城市间联络综合成本,促进城市圈内人流、物流等商贸流通要素资源一体化进程。
1. 推动现代商贸流通供应链加快发展。以2021年7月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推动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现代商贸流通供应链、生产服务型供应链、柔性定制化供应链、公共服务型供应链、全覆盖的绿色供应链、高度开放的全球供应链等重点产业供应链发展,构建青岛特色现代供应链体系。现代商贸流通供应链方面要突出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推广,推动供应链流程再造、结构优化和提质降本增效,流通服务业供应链体系要与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供应链物流标准化、数字供应链信息平台、重要产品供应链追溯等现代供应链体系。
2. 促进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位势。引导、促进商贸流通与制造、信息、金融、物流、旅游、文体等产业深度融合、联动发展。放大青岛市家电、纺织等消费品行业的传统优势,补齐部分消费品行业的发展存在的不足和短板,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新模式。加快发展新兴消费品产业,重点布局家庭服务机器人、养老护理机器人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智能消费品,大力发展个性化医疗健康服务、汽车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等新兴高端消费品。
推动商贸流通与服务消费深度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以旅游、文化、服务消费为重心的消费战略,培育汽车影院、线上旅游、乡村民宿、网上博物馆等新兴文旅消费产业,促进商贸流通与餐饮、旅游、文化、体育、健康等各类服务消费联动。
深化商贸流通业改革开放,在市场主体准入、行业监管、政策配套、体制机制等方面创新突破,优化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则体系,充分释放制度红利、激发潜能动力,促进青岛商贸流通业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的新高地。
1. 加快发展“四首经济”新业态,塑造青岛商贸国际化标杆。学习上海经验,加快制定出台“四首经济”评价标准及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具有链接国内国际市场能力的市场主体和专业机构,吸引更多国际国内知名商业主体聚集青岛。依托青岛上合示范区区域物流中心和现代贸易中心,做强一批进口消费品集散平台,形成集消费品进口、分拨配送、保税展示、零售推广等于一体的服务链。大力发展“四首经济”商贸新业态,打造国际、国内知名品牌首发首秀首选地,使其成为青岛商业魅力的重要体现和国际化标杆,提升青岛对外辐射带动能力。
2. 发展壮大跨境商贸流通新业态,推进内外贸融合发展。进一步畅通境内外物流通道,在充分发挥青岛市目前已拥有的跨境电商海关监管运营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孵化产业园等设施功能的基础上,构建起包括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航空物流超级货站等在内的物流网络,为电商平台提供全链条服务,推进境内外商贸流通体系全面衔接。
2021年9月8日,山东省首家跨境电商保税直播基地在青岛自贸片区投入使用。要进一步放大该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直播带货与跨境电商保税备货相结合,方便消费者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选购保税仓库的跨境商品,推动进口贸易和国内消费需求联动,提升内外贸一体化程度,加强内外市场融合发展。
3. 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步伐。2021年7月19日,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青岛应积极争取进入国家重点培育城市名单,打造城市经济竞争的“新赛道”。
1.加快实施“城市商业提升行动”。加强《青岛市“十四五”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和有效实施,要以提高城市流通效率、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扩大城市消费规模为目标,着力实施“城市商业提升行动”,推动建立网点健全、主体多元、业态丰富、集约高效、商居和谐、规范有序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全市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
2. 推动流通模式创新,强化要素配置,提高流通效率。完善数据开放共享管理机制,为商贸流通业新发展建立健全数据要素支撑体系;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城市更新、整合资源等方式,支持创新型商贸流通企业发展。促进金融与物流和贸易深度融合,创新流通业融资方式,推动流通产业模式变革,提高商贸流通业运行效率和整体质量。
3. 优化商贸流通软环境。优化“软环境”也是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新格局、打通内外循环的重头戏。应进一步加强流通领域诚信体系、标准化体系建设,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首先,要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监管的精准度和透明度,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商贸流通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机制。其次,开展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和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完善重点市场联系制度,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培育商品经营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商品市场示范基地;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建设,推动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构建城乡高效配送体系,提升商贸物流网络化、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促进商贸物流降成本、提效率。最后,建立健全消费维权体系和消费争端解决机制,完善国际化消费规则体系。对接国际安全、环保、健康等消费标准规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消费服务体系,营造优良的国际化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