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玲 凌霞 俞广舒 石洁 董杰 祝宏
红细胞相合或者相容性输注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的基础,其中关键环节之一是准确鉴定献血者血液的血型和意外抗体,这有助于提升血液安全[1,2]。研究显示部分献血者血液中存在意外抗体,它们可引起血型鉴定困难和交叉配血不合等情形,从而延误患者治疗;此外,输注存在意外抗体的血浆,可引起潜在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2,3]。因此,降低献血者意外抗体引起的潜在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中的方法之一是在血站对献血者血液进行意外抗体筛选[3~5],并根据筛选情况对血液进行相应的处理。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中心献血者意外抗体检出率及分布情况。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来浙江省血液中心参与无偿献血的献血者标本,所有标本经过知情同意后留取EDTA 抗凝全血待用。本次研究经过本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ABO 血型检测 采用血型血清学技术进行ABO 血型的正定型、反定型[6]。抗A、抗B 试剂来自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反定型A、B 细胞为实验室自配,采用已知A、B 血型的3 人以上同型血液混合配制。正定型、反定型操作在Beckman Coulter PK7300 全自动血型仪上进行,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并根据V 型板中凝集或不凝集情况,由仪器判读软件直接指定献血者ABO血型。
1.3 RhD血型检测 采用血型血清学检测技术[7],抗D(IgM 型)试剂来自英国Alba 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Beckman Coulter PK7300 全自动血型仪上进行检测,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和结果判定。
1.4 意外抗体的筛选 所有标本采用Beckman Coulter PK7300 微孔板法(盐水介质法原理)进行意外抗体筛选,筛选细胞为3 人以上的O 型混合红细胞(自制);RhD阴性标本同时采用微柱凝胶卡法(抗人球蛋白法原理)进行意外抗体筛选,筛选细胞来自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1.5 意外抗体的确认 对ABO 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或者意外抗体筛选阳性的标本进行意外抗体确认。方法包括盐水试管法和微柱凝胶卡法[2,7],谱细胞来自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和荷兰Sanquin 公司。依据献血者血浆与谱细胞反应的格局,判定抗体的特异性。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献血者意外抗体分布情况 2018~2020 年共筛选献血者354 286 例,意外抗体阳性献血者133 例,阳性率为0.04%。常见的意外抗体为抗M、抗D、冷凝集素,分别为33 例(24.81%)、30 例(22.56%)、28 例(21.05%)。其他检出抗体包括抗D+抗C 为6 例(4.51%)、抗E 为5 例(3.76%)、抗Lea+抗Leb、抗P1 各为3 例(分别占2.26%)、抗N 为2 例(1.50%)、抗c、抗Lea、抗Leb各为1 例(分别占0.75%)。此外有20 例(15.04%)献血者标本发现存在同种抗体,因样本量不足未能分析出抗体特异性。
2.2 无意外抗体和有意外抗体两组献血者血型和性别分布情况见表1
由表1 可见,在ABO 血型中,无意外抗体献血者的A 型血比例低于有意外抗体献血者(χ2=10.13,P<0.05),而O 型比例则高于有意外抗体献血者(χ2=10.60,P<0.05)。在Rh 血型中,无意外抗体献血者RhD-型比例低于有意外抗体献血者(χ2=66.49,P<0.05)。男性、女性献血者中意外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02%(46/206702)、0.06%(87/147584),女性献血者的意外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献血者(χ2=30.90,P<0.05)。
2.3 有意外抗体的献血者年龄分布 133 例有意外抗体的献血者年龄范围为18~57 岁,其中18~20 岁为19 例(14.29%)、21~25 岁为14 例(10.53%)、26~30 岁 为10 例(7.52%)、31~35 岁 为30 例(22.56%)、36~40 岁为22 例(16.54%)、41~45 岁为9 例(6.77%)、46~50 岁为17 例(12.78%)、51~55 岁为10 例(7.52%)、56~57 岁为2 例(1.50%)。
2.4 有意外抗体的献血者献血次数情况 献血次数范围为1~40 次,1 次献血比例占比45.86%,最多的献血者献血次数为40 次。具体献血次数分布如下:1 次献血为61 例(45.86%),2 次献血为18 例(13.53%),3 次献血为12 例(9.02%),4 次献血为9 例(6.77%),5 次献血为7 例(5.26%),6 次和7 次献血均为5 例(3.76%),9 次、10 次、12 次、13 次献血均为2 例(1.50%),11 次、14 次、15 次、17 次、18 次、19 次、36 次、40 次均为1 例(0.75%)。
意外抗体曾被称为不规则抗体,是指正常ABO血型中抗A、抗B 之外的血型抗体。筛选献血者血液中的意外抗体,可避免这种抗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有助于提升血液安全[3~5]。目前,国外部分国家强制性要求对献血者血液进行意外抗体筛选,但国内法规并不要求开展筛选,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血站从血液安全角度出发,已开始对献血者血液进行意外抗体筛选[2,5,8~10]。本次研究报道的意外抗体检出率明显低于朱红芹等[11]报道的江苏南京献血人群意外抗体检出率(0.15%)和Solanki 等[4]报道的印度人群检出率(0.17%),这可能与献血人群组成和特性以及筛选方法等有关。
本次研究发现献血者中常见的意外抗体为抗M、抗D、冷凝集素。抗M 属于MNS 血型系统的抗体[12],大多属于IgM 性质[13];部分抗M、抗N 在37 ℃有生物活性,可能引起直接和延迟输血反应。抗D属于Rh血型系统的抗体,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和输血反应[14]。本次研究中所有抗D 献血者均为女性,这可能与其胎母免疫刺激有关[7]。冷凝集素是冷反应型的红细胞抗体,属于IgM 型性质,通常情况下低效价冷凝集素没有临床意义。当冷凝集素效价过高[15],可以导致交叉配血不合。此外应注意到本次研究中有20 例标本同种抗体特异性不明,这主要是由于标本量不足而引起。目前,血站针对存在意外抗体的献血者捐献的血液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全血捐献者通常红细胞制备成洗涤红细胞供临床使用,含有抗体的血浆进行报废处理;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根据其意外抗体的特性,选择保留或者屏蔽献血者的方式。
个体受到红细胞抗原免疫刺激后可产生意外抗体,主要途径包括输血、移植和妊娠等,部分个体存在天然的意外抗体。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女性献血者的意外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献血者,这可能与女性存在妊娠的免疫刺激有关;从ABO 血型分布角度,A 型血比例略高,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分析。本次研究中绝大多数献血者是第一次献血时发现存在意外抗体,但是有超过1/2 的献血者存在2 次或多次献血,提示献血者意外抗体产生存在动态过程,因此宜每次献血时均筛选意外抗体。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杭州地区献血者意外抗体情况,发现意外抗体主要为抗M、抗D、冷凝集素;女性献血者的意外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献血者,而无意外抗体献血者和有意外抗体献血者的ABO 血型分布、RhD-型比例存在差异。但本次研究由于采用盐水介质法原理进行意外抗体筛选,存在漏检IgG 型意外抗体的风险。此外有15.04%标本未能分析出抗体特异性,可能影响抗体种类的分布数据。今后将改进筛选的方法,不断完善意外抗体筛选策略。